劉海

2015年,我有幸作為一名訪問學者,前往德國考察其國民閱讀情況。在德國教育部門官員的陪同下,我們在各大州先后參觀了他們的教育機構和政府,訪問了學生、老師以及家長。通過考察,我得知在德國,從學校的老師到圖書館到出版社再到政府,全社會提供一條流水線式的完整服務,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
在一所學校,我們正趕上一個年級舉行簡單的頒獎儀式——給先期完成閱讀的學生頒發獎品。學生們拿著一本老師簽過名的小冊子,興高采烈地上臺領獎。有位班主任告訴我,在德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為了鼓勵學生閱讀,老師會給每名學生發一本小冊子,業余時間只要孩子每天能大聲閱讀10~15分鐘圖書,便可得到父母的一個簽名,等到小冊子上的格子都簽上名了,便可從老師那里領取獎品——一個小玩具或是一小包橡皮糖。
接著,我們訪問了一位老師——霍夫曼,他在一家業余大學教授德語課。他介紹,為了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10年前,他創辦了安托林閱讀助手網站,網站一問世便得到了一至十年級孩子的喜愛。孩子們在閱讀助手網站上每讀完一本書,便可以在網上完成閱讀理解題,老師可以在網上看到每個學生的閱讀情況,了解自己的學生目前的閱讀能力,據此,在學年末的時候,學生們會從老師那里得到一張安托林證書。
此外,我們又拜訪了一位課外托管機構負責人,他告訴我,德國的小學實行半天制,這樣能夠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親近課外書,而且家長和課外托管機構還能監督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否合適,如果每天做作業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就可以警告老師,督促老師把握好每天布置的作業量。
之后,我們走遍了德國各大州,發現圖書館遍布德國的城鎮鄉村,即使人口只有4000人的鎮、村也至少有一個圖書館,里面一半以上的圖書是給孩子看的。有位正在圖書館閱讀的家長告訴我們,圖書館里有專門為孩子設置的舒適的閱讀區域,孩子們在玩具熊的陪伴下,每個星期去圖書館里待上半天,就像每周去打球、游泳一樣悠閑自在。有個名叫盧比的孩子,他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每個周末他除了安排半天去戶外爬山外,其余時間大多在圖書館里度過,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此時,他坐在圖書館的一角,時而搖頭晃腦小聲讀,時而把書中的精彩內容抄寫在筆記本上。
最后,在一個小鎮,我們有幸參加了鎮里組織的閱讀活動,主辦方請來了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等各界成功人士,他們通過各自的人生經歷,介紹閱讀給其成長帶來的巨大影響;他們會向小讀者介紹對自己成長有重要影響的一本書,并和他們分享閱讀的樂趣;孩子們之間則可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相互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據主辦方介紹,每一位參加活動的小讀者,在假期里至少要讀6本書,并要求簡短記錄讀書心得。
閱讀鑄就未來。我們在不斷點贊德國制造,感嘆德國強勢維持歐元區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其一代一代的國民從孩提時代愛好閱讀,接續筑起的強大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