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征
產業集群:一個城鎮化路徑
◎王征
城鎮化是“十三五”規劃中一個醒目的亮點,因為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引擎。李克強總理曾指出:“城鎮化是中國最大的內需?!钡拇_,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經濟的發展無不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化能有效起到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內需增長的作用。然而現今的中國城鎮化仍然處于落后的水平。世界銀行統計數據披露,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3%左右。這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平均近80%的城鎮化水平,也低于一些和我們處在相似發展階段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梢哉f城鎮化發展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都表明,在推行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大力培植產業集群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
目前,我國仍處于以制造業集聚主導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服務業集聚的促進作用并沒有顯現,推動制造業集聚-服務業集聚的關聯效應有利于降低后者對城鎮化發展的負向阻礙作用。服務業細分行業對城鎮化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其中,公共性服務業由于行業特殊性異于其他細分行業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加快城鎮化建設對于經濟健康運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產業集群通過為城鎮的形成和發展奠定基礎、提升城鎮競爭優勢和經濟實力、促進城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經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驅動力量。有學者認為,城鎮化是由“推力”和“拉力”形成的:一方面,農村因為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會形成過剩勞動力,從而產生將勞動力推向城市的“推力”;另一方面,城市也因為規模經濟而集聚,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形成吸引農村勞動力的“拉力”。在發展經濟學領域,劉易斯提出了二元經濟發展模型,從城鄉邊際勞動生產力差異的角度對城市化的形成做出解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由邊際生產力低的農村向邊際生產力高的城市轉移,使得人力資本在兩部門間分配更具效率,推動城市化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二元經濟發展模型是假設城市實現“充分就業”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鄉村與城鎮之間的人口流動與城市失業率并存。鑒于此,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在1969年提出了城鄉人口遷移模型,很好的解釋了這一問題。該模型認為,農民預期未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收益差額會持續擴大,因而即便在城市失業率已經很高的情況下,依然愿意進城。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之間的內在聯系,于此可見一斑。
1.產業集群奠定城鎮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強大的產業支撐保證城鎮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首先,產業集群規模效應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及居民的生活成本,加快企業和居民向城市轉移,促進城鎮規模的擴大,而這也驅動集聚范圍的拓寬,最終形成一個循環促進的閉合回路。其次,產業集群能夠吸引前向產業、后向產業以及相關輔助和服務性產業進入,伴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豐富的知識和技術的涌入以及獨特產業環境的形成,城鎮最終形成。最后,當產業結
知識鏈接:
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指一群在生產上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供應商、服務商以及相關的科研和服務機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扎堆分布所形成的集合體。由于這些實體在業務上有關聯,彼此能夠形成一種聯動關系,因而便于促進研發與生產的良性互動,實現信息共享和降低配套成本,進而提高整體競爭力。像硅谷就是一個典型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二元經濟發展模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提出的發展經濟學模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一是傳統部門,二是現代部門?,F代部門從傳統部門大量吸收勞動力,而其工資水平基本保持不變。于是,現代部門大大擴張,傳統部門只有在剩余勞動被吸收完畢后勞動生產率才能提高,就業者的收入才能改善。構趨于成熟時,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會向周邊地區擴散,帶動周邊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周邊地區產業集群形成后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產業集群的輻射效應會把具有相同產業結構的城鎮聯系起來,形成大規模的城市群。
2.產業集群能夠提升城鎮競爭優勢和經濟實力。一方面產業集群以上下游企業的投入產出鏈為基礎,形成專業化的生產模式,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集聚區內企業距離相對較近,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另一方面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實現知識和技術的外溢效應,企業通過知識共享和成果交流,實現企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進步和創新。技術進步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因此產業集群能夠顯著提高產業競爭力,進而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優勢。正是因為產業集群具有實現技術創新以及降低成本的優勢,從而能提高整個區域內產業和城鎮的競爭力,使城市知名度提高對外來資本、人才、技術的流入吸引力增強,逐漸成為城鎮經濟的增長極,為城鎮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業保障。
3.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城鎮化進程??臻g經濟學認為,二、三產業集群才是城鎮化的本質,非農產業擴張和產業結構優化對城鎮化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工業化發展初期專業化的分工生產使制造業在城鎮集聚,制造業的大量集聚,能夠帶動區域經濟騰飛,加快城鎮化進程;工業化發展中后期,大量企業和人口已經在城鎮生產、生活,引致出大量服務的消費性需求,第三產業逐漸形成。伴隨著第三產業集群水平不斷提高,集聚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通訊、金融、中介、咨詢等行業更加發達、發展的軟環境得以提升,對投資的吸引能力增強,使一輪的工業項目進入區內生產二產、三產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向高級化和合理化方向轉變,城鎮集聚經濟得以實現,城鎮化進程加快。
在制造業集聚方面,制造業集聚顯著促進城鎮化發展,對城鎮化水平影響程度較大。實證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制造業集聚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提高0.038個百分點,就目前我國仍處于“制造大國”而不是“制造強國”、制造業附加值低、勞動力素質相對偏低的現實情況來看,制造業集聚更能通過加快勞動力轉移,吸納勞動力就業,提升外資流入速度,改善交通條件等促進城鎮化發展。
在服務業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制造業在城市集聚可以吸收勞動力素質低的剩余勞動力,在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共同作用下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促進勞動力就業,加快城鎮化發展。制造業集聚能夠促進城鎮化發展,主要是因為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能夠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快城鎮化進程。消費性服務業集聚城鎮化發展具有顯著性正的推動作用,隨著制造業在城鎮集聚,人口大規模向城鎮轉移,帶來對住宿、餐飲、娛樂等需求,消費性服務業應允而生,一方面消費服務業相對于其他服務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較低,另一方面消費性服務業對勞動力需求較多,這些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說明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戰略意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其一,重視制造業集聚發展。就我國城鎮化目前發展現狀而言,應將制造業集聚發展置于城鎮化發展的制高點,從全局發展出發,以“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于2015年8月8日由國務院正式印發。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為發展導向,實現制造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建立以主導產業為支撐的制造業集聚區,使集聚特征更加明顯,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以制造業健康合理的集聚帶動服務業集聚的有效需求,加快城市化發展步伐。

其二,提高服務業集聚水平和質量。針對目前服務業發展水平低,產業集群規模小,集聚效應不明顯,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形勢,政府應把握服務消費升級趨勢,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專業人才培養平臺,為服務業集聚發展提供有力的軟環境,形成以服務業主導、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良好態勢,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適應制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消費性服務業多樣化集聚擴大城鎮化發展內需;在公共性服務業集聚過密的地區合理分流,擴大公共性服務業集聚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實現服務集聚區合理布局,提升城鎮化水平。
其三,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各地區應主動加強同國外地區的經濟合作和交流,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優秀經驗;提高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以經濟建設支撐城鎮化發展速度,以工業化水平奠定城鎮化發展基礎;逐步降低政府對城鎮化建設的干預程度,實現城市空間合理布局減少人口流通障礙,不斷促進我國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王征,濟南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責編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