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聯布
企業股改增資應注意的法律及個人所得稅、會計問題
羅聯布
某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技術力量雄厚,產品適銷對路,近年來發展穩定,銷售額和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在30%左右。公司股東由自然人李甲和李乙兄弟兩人組成,其中李甲出資105萬元,占比2.09%,李乙出資4923萬元,占比97.91%。由于公司處于成長期,需要引進人才及資金擴大生產經營,并適合于股權融資,又正值新三板擴容,因此,李甲和李乙于2015年4月30日召開公司股東會,決議如下:1、同意依照《公司法》有關規定將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等相關規定,以2015年5月31日作為基準日,將有限公司依法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2、公司決定向張某等80名自然人增資2000萬元,每1元投資額對價3.5元,合計7000萬元,其中5000萬元計入資本公積;3、高某等5名自然人是公司高管或骨干,作為股權激勵, 投資10萬元送5萬元;4、李乙將所持有的2000萬元投資額平價轉讓給李甲,并將500萬元投資額平價轉讓給陳某等5名自然人股東。
由于新的公司登記制度沒有驗資要求,因此,公司沒有設立驗資專戶,而是要求投資者直接將投資款打入公司基本戶。從2015年5月1日起到2015年8月4日,張某等80名自然人投資都陸續將各自認購投資款合計7000萬元足額打入公司賬戶;高某等5名將各自認購投資款合計175萬元足額打入公司賬戶;2015年7月8日陳某等5名自然人將股權轉讓款支付給李乙并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投資款邊打進來邊用于生產經營支出,到2015年8月15日,投入的資金基本上都用于原材料采購。由于沒有驗資及辦理增資手續,收到投資款7175萬元在會計上記入“其他應付款—收到投資款”科目。
2015年8月15日,會計師事務所完成審計并出具標準審計意見報告。資產評估師事務所出具的評估報告,凈資產為5129.36萬元,公司擬以1:1.02,折股5028萬股,101.36萬元列入資本公積,進行股份制改制。股份公司成立日期擬定在2015年9月份。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要求驗資要開立專戶并鎖定資金。(注:新認購股東均不愿以持股平臺來持股,要求直接持股)。
2015年8月15日的股權結構如表1。
(一)法律問題分析
1.增資時點存在問題。本案例中,沒有確定增資時點。第一,沒有確定新增實收資本時點,沒有具體確定哪個日期完成增資;第二,沒有要求什么日期之前,資本金應打到公司指定賬戶;第三,案例中只是要求把增資對象的增資款先打到公司的基本賬戶,沒有明確是在股份改制前完成增資還是要在股改后增資。依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股改前后增資的法律后果不一樣,股東的權利和義務是有區別的。如果是在股改前增資,這部分股東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是要承擔發起人義務的,在未來股份公司掛牌成功后,其所持有的股份有鎖定期義務。
2.股東人數存在問題。在本案例,如果要在有限公司階段就完成增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及第二十四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超過50名,而現有股東已達92名(2+80+5+5=92),不符合公司法要求。
3.關于增資的股東會決議法律效力存在爭議。在本案例中,新增投資款打到公司賬戶,并沒有完成工商登記和變更,沒有完成增資手續,將增資時點定在2015年8月4日后,這時,實際股東包括受讓后的陳某等5名自然人股東,股權結構和股東產生了變化,受讓的股東陳某等5名自然人享有股東的權益,對于2015年4月30日由李甲和李乙兄弟兩人的股東會決議,是否會存在異議?這就會留下一個爭議。

(二)原股東及受股權激勵高管的個人所得稅問題分析
在股權轉讓過程中,會涉及到個人所得稅及印花稅問題,印花稅問題涉及金額較小也較明確,這里只討論原股東及受股權激勵高管的個人所得稅問題。
1.股利支付個人所得稅問題。本案例中,高某等5名自然人作為公司高管或骨干,獲取公司股權激勵,認購10萬元送5萬元,獲取方式不同,涉及的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也不同。高某等5名自然人獲取公司股權激勵的方式有原控股股東贈送和以0價格或低于同批增資價格取得公司股權、原股東平價轉讓三種方式。
(1)原控股股東無償贈送或低于同批增資價的個人所得稅涉稅分析。筆者對個人所得稅法及相關文件進行梳理,原控股股東贈送給高管股權是否納稅不是十分的明確,具有較高的涉稅風險。第一,原控股股東是否負有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不明確。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第十條和《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7號)第七條規定:“股權轉讓收入是指轉讓方因股權轉讓而獲得的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和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從這條規定看,原控股股東將股份無償贈送給公司高管,沒有取得法定的收入,不應該負有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但是,《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7號)第十二條規定視為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不具合理性的無償讓渡股權或股份”,原控股股東贈送給高管或低價是否具備合理性,并未有明確的定論;第二,受贈高管應負有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也不是很明確。《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其他所得繳納個稅需要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政策給予明確。”目前,從國家層面上,還沒有明確高管從原股東受讓無償股權是否要納個人所得稅。但是,有些省份對此項業務已經出臺了地方性的文件,例如《廣東省地方稅務局關于加強股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通知》(粵地稅函【2009】940號)和《河北省地方稅務局轉發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加強股權轉讓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管理的通知》(冀地稅函【2009】119號)均規定:“按財產轉讓所得”項目繳納個所得稅,稅率20%。但是,地方性文件的法律效力還有待商榷。
(2)以0價格或低于同批增資價格取得公司股權的個人所得稅涉稅分析。受激勵的高管還可以以0價格取得上述5萬元股權份額,也可以以低于其他股東的價格取得15萬元股權份額,每一元份額對價2.33元。上述高管中獲取15萬元股權份額,合計支付公司投款35萬元。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認購股票等有價證券而從雇主取得折扣或補貼收入有關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8】9號)“雇員從雇主以低于市場價取得的股票等有價證券,屬于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可以分6個月計入工資薪金繳納個稅。”另外,依據《關于股權獎勵和轉增股本個人所稅征管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80號)和《海南省地方稅務局關于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問題有關意見的函》(瓊地稅函〔2015〕1151號)規定:“規定月份數,是指員工取得來源于中國境內的股權期權形式工資薪金所得的境內工作期間月份數,長于12個月的,按12個月計算。”因此,高某等5名高管或骨干低于市場價部分17.5萬元(15*3.5-10*3.5或15*2.333333)應并入工資薪金繳納個稅,從取得股權當月起12個月內均分。
2.股權轉讓價格問題。依據《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7號)第十條規定:“股權轉讓收入應當按照公平交易原則確定。”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申報的股權轉讓收入低于股權對應的凈資產份額的,視為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案例中,將500萬元股權(占比9.94%)以500萬元平價轉讓給陳某等5名自然人股東,低于凈資產5129.36*9.94%=509.86萬元。另外,本次增資同份額股權為3.5元,依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主管稅務機關可以參照同期增資價格作為公充價,”公允價為1750萬元(500*3.5),應納稅額=1750-500=1250*20%=250萬元。
3.李乙和李甲兄弟轉讓的稅務處理問題。依據《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7號)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視為有正當理由“繼承或將股權轉讓給其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身份關系證明的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對轉讓人承擔直接撫養或者贍養義務的撫養人或者贍養人”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視為有正當理由。因此,李乙將所持有的2000萬元平價轉讓給李甲不產生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

表1 2015年8月15股權結構情況表 單位:萬元

表2 股權轉讓情況 單位:萬元

表3 股權增資情況 單位:萬元
(三)會計處理
1.案例中新增投資款,由于沒有完成工商登記和變更,只能暫掛其他應付款科目,作為臨時負債處理,這樣,就虛增了負債。等到真正要完成工商登記和變更時,再從其他應收款科目轉入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科目,有債轉股的爭議風險。
2.股利支利會計問題。高某等5名自然人作為公司高管或骨干,獲取公司股權激勵,認購10萬元送5萬元,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 11 號-股份支付》相關要求以及實施要件;公司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確定依據應以本輪增資的公允價,按準則規定,應核算股權激勵費用為87.5萬元(17.5*5),在行權日記入管理費用。依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 1 號——非經常性損益》的相關規定,對股權激勵費用在經常性損益或非經常性損益列示。
本案例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增資款如何進入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及高管如何獲取所送股份。
(一)增資款如何進入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的問題
1.直接股改,股改后投資款作債轉股處理。這個方案的優點是操作起來簡單,不用將投資款退回給投資重新再打,可以節約時間,沒有資金壓力。但是,債轉股比較敏感,在新三板掛牌有可能會造成阻礙。因此,這個方案不可行。
2.直接股改,將投款全部退回股改重新打入驗資戶驗資。因為,股份公司成立后對驗資比較嚴格,要將資金存入驗資專戶,并鎖定。由于公司已經將資金用于生產經營,抽不出那么大筆的資金,資金壓力大,這方案也不具可行性。
3.以時間換空間,延遲股改時間,增資分兩步走。這個方案操作步驟是:(1)先選投資額大的認購者在有限公司階段增資,因為在新的公司登記管理制度下,有限公司不需要強制驗資,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對驗資不要求立驗資專戶。具體操作就是先把投資款退回投資者賬戶,投資者重新又把資金打入公司賬戶,以此循環,不占用資金;(2)剩下部分全部先退回投資者,股改后重新打入驗資專戶,聘請有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驗資;(3)依增資點時股東情況,重新做增資股東會決議;(4)由于有限公司階段股東作為發起人有限售期的規定,因此,對股改后增資的股東簽一個自愿鎖定協議。
(二)高管如何獲取送股問題
1.采用原股東無償贈送方式,原股東要付出股權份額,但是公司可以少確認費用,增多公司的利潤,有利于公司股改掛牌。
2.采用股利支付方式,公司要確認費用,減少公司的利潤,在利潤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會造成微利轉向微虧,影響公司的股改和掛牌。特別是本例中,處于盈虧邊緣時。
(三)方案選定及步驟
1.經控股股東權衡利弊,決定采用原股東無償贈送方式,2015年8月16日股東會議(這時股東由李甲、李乙及受讓的陳某等5名合計7名股東),同意李乙將其股權25萬元(占比0.5%)平價轉給高某等5名高管,并于17日辦理工商變更手續。本次股權轉后的股權情況見表2。
2.原股東申報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及股權轉讓受讓印花稅。
3.有限公司階段增資。首先,高某等5名高管合計50萬元確定在有限公司階段增資;其次,經梳理,張某等75名的投資額從高到低排序,排在前面張某等35名合計有1700萬元;高某張某等40名股東合計認購有1750萬元股權,合計對價金額5950萬元(1750X3.5);從鄭某起等45名合計認購250萬元,合計對價金額875萬元(250X3.5)。2015年12月13日股東會決議(這時股東有李甲、李乙及受讓的陳某等5名受讓股東、高某等5名高管,合計12名股東):同意將公司實收資本增加到6778萬元,合計增資6125萬元,由新增股東張某等35名自然人認購合計1700萬元,高某等5名高管合計增購50萬元,其中1750萬元計入實收資本,4375萬元計資本公積。決議后將投資款退回重新打入公司,辦理工商變更手續。本輪增資后,股東增至47名,符合公司法要求。本輪增資后的股權結構:
4.股改及股改后首輪增資。有限公司增資后,就可以召開股東會,做股改和增資的決議(這時的股東是李甲、李乙陳某等5名、高某等5名高管、張某等35名股東合計47名)。股份公司增資后有股東92名,符合公司法的要求。股份公司的股東人數為2到200名之間。到此,就可以接下準備申報材料之類工作,去扣開資本市場的大門了。
本案例中,由于沒有事先對改制增資進行詳細計劃,對涉及的法律、個人所得稅、會計問題沒有深入分析,對增資、股權轉讓的時點和高管獲取激勵股權方式及時點沒有明確,對原股東的股權轉讓和高管受讓激勵的股權造成較大的個人所得稅負擔及納稅風險,同時給公司改制掛牌造成了障礙,影響公司改制掛牌的進程,加大了公司的改制成本。通過本案例,公司在改制增資時,應予借鑒,事先對改制增資問題作周詳的安排和專業的方案,如果出現偏差,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讓企業順利進入資本市場。
(一)計劃與控制是企業改制增資順利完成的保證。計劃與控制可以保證企業改制增資不會偏離預定目標和進度。在改制增資時,應明確改制和增資的目標,包括增資規模、股東人數問題,應明確改制和增資的時點,計劃股改的基準日、中介機構進場時點,審計報告、評估報告等完成時間,股東會議召開的時間,增資款何時開始打進公司賬戶,以什么樣方式打進,到什么時間結束,股份公司什么時成立等。
(二)專業分析并設立完整方案是企業改制增資順利完成的內核。專業分析要解決企業改制增資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會計問題、個人所得稅問題。一個完整的方案,應詳細明確持股方式,股東人數多少,要考慮有限公司50名股東上限、股東會參與者等法律問題;涉及到有股權激勵,應明確受激勵人員獲取股權的方式。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個所得稅稅負問題。要考慮股權激勵會計處理對利潤的影響等問題。
(三)補救及時是對企業改制增資順利完成的保駕護航。在企業改制增資過程中,如果出現設計的方案不符合要求或計劃在執行中出現偏差,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防止造成更大的損失。
(四)遵法守紀,走資本市場沒有捷徑可走。資本市場是集“法治、誠信”一體的市場,有著嚴格的條條來規范,企業想走資本市場道路,就必須嚴格遵守證券法、會計準則及相關規章,扎扎實實做好基礎工作,沒有捷徑可走。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鯨消防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