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煒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系,廣東 羅定 527200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
林石煒**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系,廣東羅定527200
2001年友善一詞被正式的寫入道德建設相關文件,十八大報告當中友善再次被提出并作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友善出現在十八大報告當中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友善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友善不僅僅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一種繼承體現,同時也是對西方文化的有效借鑒。友善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涵蓋了互助、平等、真誠、寬容、尊重、禮讓。當前友善作為一種公民道德規范,對于公民的個人成長意義重大,是每個人都必須追求的道德品質。友善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不僅涉及到人與人之間,還涉及到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對友善的培育和踐行既是實現公民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對社會公共道德的優化過程,有助于社會關系的梳理和新建等過程。但是當前我國在培育和踐行友善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筆者將從個人角度、國家角度和社會角度三個方面論述如何去破解這些問題。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友善的內涵進行了闡述,第二部分分析了友善在培育和踐行中價值觀念、物質基礎、內涵理解、保障機制四個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最后給出了如何友善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有效途徑。
友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社會;自然
我國傳統道德當中提出了人要友善待人、要對環境友善,人和自然之間的相處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傳統,友善觀的提出雖然時間尚短,但是東西方對其的解讀和研究已經全面展開。友善這一詞匯實際上分為幾個層面,才公民個人角度來講,友善實際上是一種人處于社會生活當中所表現出的美德。從古至今,華夏子孫都非常重視個人修為,發展到今天友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修行,已經發展成為了人的一種道德內化。但凡友善之人都有著仁愛的心,能為他人考慮。友善對于我國公民來說是一種能夠讓人崇尚的道德法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當中對公民個人提出的更為嚴格的道德標準。過渡到社會層面上,友善可以說屬于精神價值的一種。自十三屆三中全會后,我國不管是經濟,還是社會其他方面都發生了飛速的變化,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極大的得到了豐富,但是在豐富的同時卻出現了精神和價值的缺失問題,市場經濟導致的利益觀使得社會成員之間關系日趨緊張,在該時期提出的友善價值觀可以說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舉措。
(一)友善作為一種價值觀蘊含著人文關懷
從字面上來講,友善指的就是要與人和善,對事物要保持善良。友善的現實意義是非常寬泛的,也就是說友善不僅要求要對人友善,該要求要對社會對自然做到友善。中國古代就有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這一觀念強調的是人之間的交往應該避免將自己的思想加注給別人,是對人性價值的一種肯定,可以說充滿了人文關懷的因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背景下,我國所倡導的人文關懷和西方的人文是有一定區別的,我國的人文關懷是吸收了西方人文精華后和我國國情的有機結合,在我國人文更是一種在保障人權過程中的關懷因素。十八大報告當中將友善納入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范疇,實際上是從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的高地將人的個性釋放出來,是對人生來平等、人的精神生活的有效豐富。
(二)友善作為一種價值觀是對我國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厚植的文化背后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友善所體現的助人為樂正是我國優良傳統美德的體現,重點側重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這樣的優良傳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去粗取精的最終結果,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不管是處理國家內部問題,還是對抗匈奴等我國一直秉持著友善來對待周邊事物。回到今日,市場經濟的固有屬性要求必須要具有友善這種優良傳統要發揚廣大,做到對友善觀的不斷繼承和發揚。
友善的思想淵源是非常豐富的,我國傳統文化講究“和”,強調人際交往要以禮、以和為關鍵,強調的是即使出現分歧也要求同存異。回到近代,我國對于文化的重視不斷提高,中國夢的提出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可以說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對于友善價值觀來說是一種精神供養,而社會主義價值觀則是有效培育和傳承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飽含著深刻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可以說友善自古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當中就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對其的一種繼承和發揚。
(三)友善作為一種價值觀是對社會正義的弘揚
當物質文化不斷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很多人卻忘了夯實自己的思想,忘記了拋卻金錢和名利之后精神的提高。物質充盈使得社會普遍的存在著感情淡漠、情感淡化的現象,人之間交流變得更少,冷漠逐漸的出現,出現裂痕的感情得到到修補,自然也就缺乏了友善共識形成的環境和土壤。尤其是近些年來網絡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似乎習慣了去目睹充斥在網絡上的負能量。例如我們熟知的馬加爵事件、小悅悅事件,與其說是馬加爵和車輪造成的悲劇,倒不如說是人性的漠然導致的。一次次的事實昭示,若社會上友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那么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當前我國媒體對于這類事件已經不再躲避,而是對事情進行真實報道和大膽的披露,友善的普遍缺失導致了關愛、同情、理解和關注的缺失,最終導致了社會正義受到質疑。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當中友善價值觀的提出正是弘揚社會正義的一項重要內容,友善強調的是道德品質,強調的是用善良的態度去建立和維護好人際關系,強調的是用理解和包容去處理人與人交往中的各種矛盾。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當利益被夸張的放大后就會對人們的行為乃至思想造成影響,友善價值觀正是能夠喚醒中華民族心底最原始的善良的一劑強心劑。所以說培育和踐行友善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弘揚社會主義社會精神力量。
(四)友善作為一種價值觀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一般認為人是高于自然的,但是人又不能離開自然而生存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我們進而自然是血肉相連的。我們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空間和生存物質,人對自然有著客觀的依賴。人和自然之間是存在一定聯系的,一方面人需要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將自然界改造成為更能適應人需求的一種環境,使自然的發展服務于人類;另外,人不能夠和自然相對抗,應該按照自然本身的規律去辦事情,要依據自然規律做事。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那么既然人和自然關系密切,那么可持續發展理念則認為在發展中不能將自然剝離出去,而應該將其融入到構建的過程中,達到“天人合一”。從對自然的頂禮膜拜、到對自然的隨意支配以及政府,再到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是“天人合一”發展到現代社會形成的“和諧共生”,是一種系統的、有機的思維方式,但是友善不同,其不僅僅局限在了人與社會、人之間,還為人和自然賦予了友善觀。人與自然的和諧實質是友善的一種一線,其作為一種執政理念的改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過程中不能缺少的動力。這與科學發展觀中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完全契合。
早在19世紀資本主義就已經被論斷為病態的社會形式,而將社會主義稱之為“和諧和自由”的社會,同時該時期將和諧定位成為全體和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認為和諧社會不僅僅只局限于人與人的和諧,還應該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思想和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說是完全契合的。我國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思維多出現在宗教布道及卜卦之書里面,那么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當中就必須要將迷信的、不合理的部分進行剝離,使得我國傳統理念里的“天人合一”更趨于科學。現代社會建設中我們所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并不是一種舶來的概念,而是對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批判和集成,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其中的不科學成分提出,然后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使其得以不斷的合理升華。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和諧社會只局限在了人與人或者是人與社會,黨的十六大報告當中首次將人與自然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進行了論述,在黨的十八大報告當中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那么十八大報告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價值觀則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不可可少的因素,也是可持續性發展理論的基礎性觀念。若我們將“天人合一”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將其定位為思想上的繼承,也是對思想的改造過程,那么友善價值觀則是助推其實現的不竭動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協調、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三大矛盾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友善價值觀重在培育和踐行,其具有很好的公關協調的功能,能夠不斷減少摩擦和矛盾,進而達到共贏和共同發展的目的。從十八大結束后,各地區和各省市都投入了學習和教育工作,在學習和深化的過程當中,我國的廣大群眾也理解和認識到了友善的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培育和踐行過程中仍舊存在眾多的阻礙,而只有認清這些阻礙,才能夠做好友善的培育和踐行工作。
(一)存在價值觀念的普遍性缺失
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角度來詮釋價值,是人們對待事物關系的普遍觀念。人們對于價值觀的實踐就是價值活動的反映。價值觀念是對人們心里最根本和核心的一種東西,這種價值觀是整個社會、國家、個人都不可缺少的。從國家角度來講,價值觀念是整個民族意識形成的側面反映;從集體角度來講,價值觀念是整個集體思維和文化的重要體現;從個人角度來將,價值觀念是人類成長過程當中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
價值觀念每個人都有,但同時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人們心里的價值觀念也會存在差異,而每個人有著怎樣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著社會、國家和個人的持續發展。我國群眾的成長嚴重受著老莊思想的影響,悲觀思想、虛無思想無處不在;另外還有一部分人秉持著享樂和恣意妄為的思想;這些利人不利己的行為縱然了拜金主義、權利主義的橫行。而市場經濟無可避免的導致了價值觀念的惡意滋生,導致了正確價值觀念缺失甚至是喪失。可以說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人們很難很好的把控方向,很難抵御住外界的各種誘惑,沒有辦法以正確的價值觀念來把控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存在對友善價值觀內涵理解不到位的現象
自十八大以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有著自身的重要性,筆者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握住友善在實現過程中的內涵和意義,針對社會上幾個階層開展訪談,此次訪談主要圍繞著學生、公務員、個體職業者、教師等不同的人群,參與訪談的人年齡跨度范圍較大,訪談數據見表2-1:

表2-1 友善價值觀訪談結果表
從上表當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友善價值觀是其在我國培育和踐行之后,不僅僅是一種意識上的體現,同時對我國的發展也是一種指引,但是從上表當中還可以看出我國公民對友善觀的理解、對友善觀三個層面的理解都是不足的,也因為部分人存在著文化和經歷上的不同,會對友善觀的理解出現偏差,甚至有很多人對于友善觀還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這次參與訪談的人數并不多,無法代表整個社會對友善觀的全部理解,但是也從一個側面真實的反應了我國群眾和社會群體對友善精神實質的把脈。
(三)存在物質基礎仍舊匱乏的不足
馬克思主義對于物質基礎有著非常高的認可度,認為只有物質基礎上去了才能構建好上層建筑。我國經濟近些年來發展迅猛,呈現出了一片經濟繁榮的景象,但是繁榮的背后貧富差距明顯,為了對收入分配有效的進行調節,我國頒布了一系列的法規和政策,但是仍舊是因為社會資源存在短板,導致了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腐敗問題凸顯、社會矛盾被不斷計劃的出現,最終導致了社會上不穩定因素的出現,甚至有一部分人受不了誘惑走上了違法亂紀的道路。人們的生活處于極大的壓力之下,無法做到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流和溝通,爭奪利益、朋友、親人為利益鬧翻的情況經常出現,說白了就是物質基礎不足。上學困難、住房問題等都是我國物質基礎匱乏的直接體現,也就是說若有友善得不到解決,若友善培育的物質接觸得不到夯實你,那么培育和踐行友善觀只能是緣木求魚,實現的可能性非常小。
(四)保障友善價值觀實施和踐行的機制較為落后
標桿和模范在友善家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過程中作用非常大,但是這些標桿對于友善觀的培育和踐行未必是最為有效的保障機制。我們樹立的標桿缺少一定的經濟和法律上的保障,例如當前社會上關于扶不扶老人的問題是非常熱,那么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尊老愛幼是當前社會上的優良美德,那么當前社會上存在的扶不扶的問題則是社會危機的一種體現,社會上的人員一方面對扶持老人的不信任,另外一方面對社會上的公平正義的存在不夠信任,在這些擔憂之下,想要行善的人很難能夠主動站出來去實踐他們的友善,但是若這樣的友善行為能夠給予法律上的保護,那么就可以保證友善價值觀的更好培育和踐行。
在群眾的價值觀理念里友善價值能夠為其提供指導,能夠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建立應該一定的思想基礎,其是整個國家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道德和理論基礎。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對于整個社會意義重大,筆者在這部分將分別的從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法律機制健全、加大宣傳的角度去解釋如何破解當前友善觀培育和踐行過程中的難題,如何讓其更好的實現。
(一)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是培育和踐行友善觀的基石
馬克思的理論中強調的是要建立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這無疑不是另一種和諧社會的表述,在當前我國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這一時期正是我國不斷趨近“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舉措,實際上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和思想變為現實的過程。這一思想和過程完全符合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需要,和諧社會中友善觀非常重要,是基礎,屬于微觀層面上的社會和諧。
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愿景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構建的過程當中還存在著很多阻力,例如社會差別的存在、貧富差距、社會成員的分流、就業問題等等,所有這些阻力都會對整個社會和諧造成影響,甚至會對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產生影響。面對當前的形勢,要化解阻礙人與人友善的各種阻力,促進公平正義、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誠信友愛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舉措。
1.創設公平正義的化境和氛圍:作為政府和國家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要正視當前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兼顧公平,對不同地區、不同群眾的利益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種手段,建立起機會公平、分配公平等重要的公平內容來搭建起整個社會的保障機制和體系,使更多的人能夠受益于改革和發展的成績。
2.營造友善的社會風尚:當前我們所說的和諧社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友善風尚,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友善風尚的培育和踐行的艱難和復雜,而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諧,這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之一,在誠信友愛的社會風尚下,社會成員更樂于幫助他人,更樂于助人。
(二)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發揮黨員干部的標桿作用
模范和標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歷來我國群眾都非常崇尚標桿,并有很大一部分人會在日常生活當中潛移默化的受到標桿和模范的影響,從而在思想上,在行為上和標桿、和模范不斷的靠近。而和人民群眾接觸最為密切,黨的思想武裝最為先進的尤數黨員干部隊伍,所以在培育和踐行友善觀的過程當中發揮黨員的模范和標桿作用是可行的。
當前從黨員干部隊伍的整體來看,還是較為先進和純潔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當中有著非常高的戰斗力,同時可喜的是人民對黨員干部整體還是比較信賴的。但是我們在看到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過程中的優勢之外,還應該看到某些黨員干部所存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高等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這點不僅是對于黨員干部個人來說的,同時也可以延伸到整個黨員干部隊伍。從嚴治黨要求在黨員隊伍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既要重視政治上的要求,同時也要重視政治紀律,每個黨員干部都必須要時刻銘記政治紀律,一方面黨員干部要堅持黨的紀律,做到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到位;另外一方面作為一名黨員干部還要堅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斷強化自身政治意識和覺悟,不斷的靠近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
培養教育黨員,是保障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一種長效機制。我黨的理論指導方針從“三嚴三實”發展到了“兩學一做”,這些在我黨的建設過程當中都是非常有利的思想武器。“三嚴三實”實際上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工作從表面看是我黨內部的事情,實質上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如何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指示,是對黨性、黨風建設的重要指示和重申,不管是嚴以修身、嚴以用權,還是嚴以律己,都是是保證其能否高效、務實的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的根本,是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落腳點和出發點。
嚴以修身是對黨員干部的首要要求。嚴以修身修的是黨性、修的是理想信念、修的是道德境界。
嚴以修身要修黨性:對于黨員領導干部來說黨性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靈魂,用到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當中就關系到了是世界觀的形成,黨員干部黨性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夠以最為飽滿的熱情去工作,才能夠在具體的工作當中不斷自我進步。同時黨員干部只有自身的黨性和修為根基牢固才能夠在人民需要的時候黨員干部沖上去,習近平總書記在《認真學習黨章嚴格遵守黨章》一文中對于學習黨章的重要性進行了反復的明確和重申,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將一再重申黨章的重要性,是因為黨章是黨員領導干部修黨性最好的參照。
嚴以修身要修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對于一個黨員干部來說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支柱,也是不竭動力。作為一名人民公仆的黨員干部思想觀念一旦出現松動,為民服務的精神就有可能會出現問題,就非常有可能做出不利于人民群眾的事情。所以作為一個黨員干部必須要樹立檢定的政治立場,另外還需要提高自身政治鑒別的能力,保持政治敏感性。在2013年勞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了對黨員領導干部的要求,要求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起到模范和帶頭作用,做事情要有實策、要有干勁、要不圖名利。那么全黨就必須要躬身自省,要做到群眾效仿的標桿和模范。
嚴以修身要修道德境界:同樣是在2013年的全國勞模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決反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這一重要指示后續成為了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重點整治問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于黨員隊伍建設來說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過程,從思想上、道德上給黨員干部上了一節課,做了一次洗禮,但是剝離開這次的活動來說,從個人的角度講道德修養實際上是一個長期性的事情,在日常工作當中應該不斷的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價值觀、權力觀,另外還應該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學習,保持優良的作風,練好為民服務本領,自身加強對外界誘惑的能力,認真的做好人民公仆。
嚴以用權實際上從根源上來說就是要讓黨員干部保持良好的作用。嚴重要公私分明,要求黨員干部要在思想、行為上杜絕以權謀私,要杜絕各種特權的存在。另外在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嚴以用權指出了要限制權力,要用制度來約束權力,要用制度去監督權力的實施。
“三嚴三實”對于黨員干部隊伍建設來說是一把標尺,也是一面鏡子,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當中要和人民群眾保持緊密的血肉聯系,基層黨員干部要在接觸群眾過程中不斷的提升服務水平,要在工作當中總結當前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和思路;要不斷提高自身民主管理的本領,和群眾形成共商、共議、共決的和諧氛圍;要注重培養黨員干部骨干,通過黨員干部骨干凝聚群眾力量,最終實現謀事、做人、創業想要達到的目標。
對于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工作,“兩學一做”可以說是繼“三嚴三實”后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式的理論基礎,可以說是“三嚴三實”的延伸和精準化。在黨中央提出“兩學一做”黨員干部教育實踐活動主題之后,為了這一理成為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新常態,相關的實踐教育活動全面鋪開,這一在全黨內鋪開來的行動對于打造高信仰、嚴紀律、高信念的黨員干部隊伍意義重大。
理想信念對一個共產黨人來說是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基礎,而夯實這一基礎最為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思想政治建設這個總開關,若這個開關問題解決的不夠好就非常有可能出現黨員干部世人生觀迷失、價值觀錯位、世界觀偏差,嚴重的甚至會動搖我黨的執政根基。如果將精神作為一個整體,那么理想信念則是這個整體的鈣片,一旦理想信念缺失了就會導致出現越軌等情況,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學一做”的提出正是切中要害,這對于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的學習來說是是一大進步,通過這一進步能夠很好的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補鈣,最終實現黨性的提高。黨章、黨規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蘊含中大量的能夠引導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文字,而“兩學一做”究其根本就是要實現制度化和常態化,使得思想教育能夠真正的用于實踐當中,能夠內化為黨員干部自身的素質,做到用實踐去驗證學習效果。
所以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力度,樹立黨員標桿,對于培育和踐行友善觀意義重大,能夠使得群眾始終跟著黨走,始終和群眾之間保持著友善的聯系。
(三)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機制
在培育和踐行友善觀的過程當中法律機制有著重要的保證,將友善觀寫入法律文件當總,就能讓很多友善的行為有保障和后盾,例如我們所熟悉的紅十字會事件,就是因為法律機制的匱乏才導致了本來的友善之舉被別有用心的人操縱甚至是利用,而其中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國家都應該予以一定的法律法規來對保障。截止到當前,我國尚不存在任何的法律依據去對其進行保障,而因為社會上的友善行為而導致的個人利益受損的事件頻發,使得更多的人甚至出現了有善心但是不敢善舉的情況。故筆者建議應該盡快的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讓善舉能夠乘著法律的保護大傘,得以更好的培育和踐行。
(四)拓寬友善觀的宣傳渠道
價值觀和價值理念的培育和踐行過程中宣傳是非常重要的,輿論的宣傳能夠推動價值觀正確引導,能夠使人們更加有理論自信。從宣傳媒體角度來看,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是當前最為重要的友善觀的宣傳渠道,所以非常有必要把握住友善觀的輿論導向,從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去宣傳友善價值觀的意義和重要。一方面,應該將網絡平臺充分的利用起來,讓網絡作為培育和踐行友善觀一個最廣闊、影響最大的陣地。另外,還需要廣拓渠道去進行輿論宣傳。例如,把友善觀和文化產品結合在一起,讓文化產品成為宣傳友善觀的重要渠道和工具。再有,我們隨處可見的廣告實際上也是可以成為友善觀的一種宣傳途徑,這些廣告往往很能夠喚起中華民族人民心理最善良的一面。
友善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備受關注和推崇,在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過程當中具有指導作用,當友善觀的培育和踐行越來越深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友善觀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秉承著友善觀的社會,將是一個充滿和諧和團結的社會,培育和踐行友善觀將會讓道德常駐人心,讓社會更為美好。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生活而奮 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曹剛.團結與友善[J].《倫理學研究》,2015.
[3]李建華.友善何以成為一種核心價值觀[J].《倫理學研究》,2013.
[4]衛建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著力點[J].《光明日報》,2014.
[5]黃藝生.友善的道德價值及其培育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14.
[6]焦國成.“善”詞語考源[J].倫理學研究,2013(2):29.
[7]郭曉冬.友善:必須著力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安陽日報,2013.10.
[8]王曉陣.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2.
[9]沈壯海.劉水靜友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N].人民日報,2014.
[10]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3-18.
D64
A
1006-0049-(2016)19-0008-04
*2015年云浮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實踐路徑研究——友善的科學內涵與踐行》(課題編號:2015云社研[19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林石煒(1978-),男,江西贛州人,研究生,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羅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