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朗肖垚南黎海云陳丁玲
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康復與長期住院治療對照研究*
陳梓朗①肖垚南①黎海云①陳丁玲①
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康復與長期住院治療的康復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社區組和住院組,每組60例。社區組經短期急性期住院治療后返回社區康復治療,住院組進行常規藥物治療,比較兩組入組時及1年后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分、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及治療效果。結果:入組時兩組患者的BPRS、SF-36各個維度及SD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社區組SDSS、一般健康(GH)、社會活動(SF)及心理健康(MH)評分均優于住院組,且精神恢復總有效率高于住院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住院治療可有效幫助患者精神恢復正常,但社區康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僅可有效提高患者社會活動能力、且心理健康情況較好、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較低,患者精神恢復好。
療效; 精神分裂; 心理; 康復治療; 住院治療; 社區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Luoding City,Luoding 527200,China
精神分裂癥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慢性遷延的特點,臨床上多表現為情感、思維、感知覺、行為等方面異常[1]。精神分裂癥起病早期控制不佳,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現精神衰退和精神殘疾,不僅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造成巨大影響,而且會加重家庭和社會醫療負擔[2]。中國精神衛生服務在近年逐步改善,但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仍有不足之處,而中國的基層精神衛生服務質量更有待進一步提高[3]。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因社區精神衛生資源缺乏及家庭支持不足,仍有很多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模式以長期住院為主,目前精神分裂癥在縣、市級精神專科醫院的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為50%~90%,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可能會長期脫離社會,形成住院綜合征,進一步加劇患者的功能衰退[4-5]。因此,本研究將在廣東西部地區對社區康復治療和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1年的隨訪,比較兩種治療模式下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于本院住院3~6個月,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診斷精神分裂癥,經臨床評估已經達到痊愈標準,但因為社會原因仍繼續住院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住院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33~59歲,平均(48.6±4.5)歲;病程2.3~8.0年,平均(4.3±2.1)年[6]。選取同期于本院住院治療3~6個月后痊愈出院,符合ICD-10診斷精神分裂癥的患者60例作為社區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8.4±4.6)歲;病程2.6~9.0年,平均(4.5±2.3)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期間,所有女性患者均未出現妊娠反應或哺乳情況、患者身體重要器官無功能性障礙、無相關藥物及酒精依賴者。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與家屬均能積極配合醫生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住院組患者按《中國精神障礙防治指南》遵循單一用藥、足量足療程及個體化用藥原則隨機選用非經典抗精神病藥,主要用藥有利培酮、奧氮平、氨磺必利、喹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齊拉西酮,對經過足量足療程治療病情反復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更換其他抗精神病藥進行系統治療。社區組患者以同樣的用藥原則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成立相關社區康復治療小組,具體如下:(1)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對患者及其家屬施以安全用藥教育,使其認識到長期安全用藥的重要性,提高其服藥依從性和安全用藥技能;(2)做好患者、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的健康宣教:通過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引導,幫助照顧者掌握家庭內部的交流技巧,構建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緩解其負性情緒程度,降低自殺可能性,維持患者心理情緒的穩定狀態,減少精神分裂癥復發機率;(3)生活技能訓練:根據患者情況安排康復后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鍛煉,對其勞動成果給予及時的價值肯定,在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增強其自信心;(4)社會人際交往訓練:為患者創造社交條件,督促和鼓勵精神分裂癥患者參加各種社會交往活動,培養其團結協作意識,幫助其改善人際關系;(5)職業技能訓練:設置合理的職業康復訓練課程,評估其職業能力,與患者共同確定適宜的職業工種,并施以相應的職業咨詢和技能訓練,幫助解決康復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就業難題。所有患者均治療1年,并于治療后觀察患者療效及心理健康、社會能力等方面恢復情況。
1.3療效評價 (1)精神癥狀采用簡明精神癥狀評定量表(BPRS),由精神科專業人員對患者情感交流、思維障礙、敵對猜疑等18項進行檢測,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該量表由3位精神科臨床醫師進行評定,評定前均進行量表一致性培訓[7]。(2)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采用自評量表SF-36及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進行評估。此兩種量表均為患者自評量表,均于研究者的指導下患者根據指導語進行評估。入組時和1年后兩組患者身體影響(RP)、社會活動(SF)、一般健康(GH)、心理健康(MH)、體能(PF)等恢復情況采用SF-36自評量表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恢復好。根據相關文獻自制SDSS,對社會性退縮、家庭內活動、職業和工作、個人自理、婚姻職能等7個方面進行評估,總分14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越嚴重[8]。(3)治療效果采用臨床精神分裂恢復評測表進行調查,結果分為疾病治愈、病情好轉、病情有所恢復及病情無進展,精神恢復總有效率=(疾病治愈例數+病情好轉例數+病情有所恢復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入組時、治療1年后BPRS、SF-36各個維度及SDSS評分比較 入組時兩組患者的BPRS、SF-36各個維度及SD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社區組SDSS、GH、SF及MH評分均優于住院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后兩組患者精神狀況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后社區組精神恢復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住院組的8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840,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入組時BPRS、SF-36各個維度及SDSS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入組時BPRS、SF-36各個維度及SDSS評分比較(±s) 分
入組時BPRS SDSS RP GH SF MH PF社區組(n=60) 16.74±4.29 11.56±1.09 43.45±5.23 34.78±4.36 35.36±3.38 21.35±4.23 52.36±5.36住院組(n=60) 16.89±4.78 11.89±1.18 43.26±5.56 34.56±4.36 34.73±3.24 21.12±4.03 52.29±5.53 t值 0.181 1.591 0.193 0.276 1.042 0.305 0.07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續表1

表3 治療后兩組患者精神狀況恢復情況比較 例(%)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具有明顯家族遺傳的慢性精神疾病,發病因素至今未明,但此病病程較長,多數病患在青壯年期起病,且易反復發作。疾病發作時會因感知覺障礙出現幻覺,如幻聽、幻嗅、幻觸等,會出現思維障礙,其是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癥狀,病患會因思維邏輯性和聯想性等方面發生障礙,出現妄想包括嫉妒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及關系妄想等[9]。國內統計精神分裂癥終生患病率為6.55‰,5年復發率>80%占精神殘疾的82.5%[10]。服藥依從性差,未按醫囑服藥是復發的主要影響因素[11]。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問題始終較為棘手,當前較為常見的方式有社區康復和長期住院治療兩種模式。有關學者研究發現這兩種治療模式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治療都具有一定療效,住院治療雖可有效幫助患者精神狀況恢復正常,但患者由于長期住院治療與社會出現脫節造成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社區康復治療可有效避免此類現象出現,社區組織或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并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評估且根據評估情況進行心理輔導,患者心理情況恢復較好[12]。
本研究結果發現,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住院治療控制急性精神癥狀后,無論是回歸社區康復治療或仍然在精神病醫院長期住院治療,1年后均能達到精神癥狀的有效康復,但是在社區治療的患者社會功能恢復更好,社會活動及心理健康能力更佳[13]。住院條件下,患者的遵從醫囑服藥得到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病情,減少復發風險。然而,目前國內大多數精神病專科醫院仍然為封閉性管理病房,患者的活動場所有限,長久無社會接觸甚至飲食、衣著和個人用具皆依賴旁人管理,時間長了會形成住院綜合征,喪失了學習、工作及生活能力,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精神殘疾[14-15]。多項研究發現,社區精神康復治療可以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社會功能有效康復,進而減少疾病復發,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16]。西方發達國認為精神病治療和康復應該是一個無間隙的過程,在經歷了“去機構活動”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住院時間大大縮短,甚至很多國家取消了長期住院的治療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精神病醫院短期住院控制急性精神癥狀后,鼓勵患者回歸社區進行康復治療[17-18]。國內專科精神病醫院的住院時間亦逐漸縮短,但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因社區精神衛生資源不足,精神衛生服務質量落后,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差,很容易出現停藥而復發的情況[19]。因此,有些家屬為了減少患者病情復發及減輕照料負擔,建議患者長期住院治療,而這種長期住院的治療模式并不利于患者功能康復。因此,我國一些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社區精神衛生資源應該加大投入,社區精神衛生服務質量應當進一步提高,讓更多的患者有機會回歸社區進行有效康復,減少精神衰退[20]。
綜上所述,長期住院治療及社區治療均可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但社區康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僅可有效提高患者社會活動能力,且心理健康較好、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較低,患者精神恢復好。因此,應當鼓勵患者早期回歸社會,有利于功能康復。
[1]李文秀.精神分裂癥社區康復與長期住院治療模式對照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8):1173-1175.
[2]華仁香.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焦慮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9):190-192.
[3]孫偉,馬世發,李亞軍,等.齊拉西酮與利培酮治療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對照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6):86-87.
[5]尹燕,張蓉,詹少虹,等.三級護理評估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3):68-70.
[6]蔣菊芳,張紫娟,費靜霞,等.延伸性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 (32):4086-4089.
[7]林楚卿,梁轉好,梁錦萍,等.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發軀體疾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8(6):127-128.
[8]孫偉,馬世發,李亞軍,等.關于精神分裂癥與人格障礙共病的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4):80-81.
[9]王偉.精神分裂癥家庭康復護理指導[J].中外醫學研究,2010,8(9):148.
[10]劉湘林.單純藥物與聯合康復性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2):3-4.
[11]張志瓊,林美琴,黃清如,等.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體重增加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 (10):71-72.
[12]錢志梅,王曙光,徐曄,等.不同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4):4-5.
[13]鄭梅,王荷芳,彭文玲,等.評價臨床路徑應用于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7):78-79.
[14]姜國清.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缺陷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2):180-181.
[15]高賢蘭.體育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0,8(7):165.
[16]宋蘭君.社區綜合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2):21-23.
[17]陳汝蘭,蘇保育,楊宇,等.住院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的調查[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4):300-302.
[18]劉林晶,劉家洪,唐偉,等.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2,38(4):249-252.
[19]那愛國,孔德志,榮俊飛,等.模擬社區康復訓練對服刑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4,24 (1):44.
[20]趙濤,張傳海,莊美芳,等.家屬培訓對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2,27(5):29-3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and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CHEN Zi-lang,XIAO Yao-nan,LI Hai-yun,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9):139-142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and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From March 2013 to April 2014,120 cases of schizophreni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mmunity group and the inpatien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each group had 60 cases.The community group returned to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fter the short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the inpati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dicine,the social function defect screening scale (SDSS) score,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scor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t the time of entry and after 1 year.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PRS,SF-36 and SDSS scores of two groups at the time of entry(P>0.05).After 1 years of treatment,the community group SDSS,general health (GH),social activities (SF) and mental health (MH)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e inpatient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ental recovery was higher than the inpatient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Hospita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help patients with mental recovery,but 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mental health,but also the degree of social function defect is low,the patient mental recovery is good.
Curative effect; Schizophrenia;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patient treatment; Community
2015年云浮市醫藥衛生類科技計劃項目(WS201542)
①廣東省羅定市第三人民醫院 廣東 羅定 527200
陳梓朗
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40
2016-02-01) (本文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