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
縮小101010億倍的人類
□劉慈欣
故事解讀: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地球上存在巨人,那么這種巨人的腰圍是不是與身高成正比例變大呢?數學家歐拉是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他發現,身高越高的人,對腰產生的壓力也會變得更大,為了承受這種壓力,人的腰圍變化要比身高更大一些,具體地說,腿長3米的巨人,腰圍至少要達到4米才行,反之亦然。
不過,大劉在《微紀元》中只是將人類等比例縮小了,微人族的腰部和雙腿從而變得非常有力。文中描述微人類的彈跳力十分驚人,正是這個原因。
——李淼(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專家)

精彩故事節選:
“在大災難到來前的17000年中,人類想盡了逃生的辦法,其中最容易想到的是恒星際移民,但包括您這艘在內的所有方舟飛船都沒有找到帶有可居住行星的恒星。即使找到了,以大災難前一個世紀人類的宇航技術,連移民千分之一的人類都做不到。另一個設想是移居到地層深處,躲過太陽能量閃爍后再出來。但這不過是拖長死亡的過程而已,大災難后地球的生態系統將被完全摧毀,養活不了人類的。
“有一段時期,人們幾乎絕望了。但某位基因工程師的腦海中閃現了一個這樣的火花:如果把人類的體積縮小10億倍會怎么樣?這樣人類社會的尺度也縮小了10億倍,只需要很微小的生態系統,消耗很微小的資源就可生存下來。很快全人類都意識到這是拯救人類文明唯一可行的辦法。這個設想是以兩項技術為基礎的,其一是基因工程,在修改人類基因后,人類將縮小至10微米左右,只相當于一個細胞大小,但其身體的結構完全不變。要做到這點是完全可能的,人和細菌的基因本來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另一項是納米技術,這是一項在20世紀就發展起來的技術,那時人們已經能造出細菌大小的發電機了,后來人們可以在納米尺度造出從火箭到微波爐的一切設備,只是那些納米工程師做夢都不會想到他們的產品的最后用途。
“培育第一批微人類似于克隆:從一個人類細胞中抽取全部遺傳信息,然后培育出同主體一模一樣的微人,但其體積只是主體的十億分之一。在這之后他們就能同宏人(微人對你們的稱呼,他們還把你們的時代叫宏紀元)一樣生育后代了。”
“我想問,”先行者打斷最高執政官的話,“以微人這樣微小的大腦,能達到宏人的智力嗎?”
“那么您認為我是個傻瓜了?鯨魚也并不比您聰明!智力不是由大腦的大小決定的,就微人大腦中的原子數目和它們的量子狀態的數目來說,其信息處理能力是像宏人大腦一樣綽綽有余的……嗯,您能請我們到那艘大飛船去轉轉嗎?”
“當然,很高興,可……怎么去呢?”
“請等我們一會兒!”
于是,最高執政官跳上了半空中一個奇怪的飛行器,那飛行器就像一片帶螺旋漿的大羽毛。接著,廣場上的其他人也都爭著向那片“羽毛”上跳。這個社會好像完全沒有等級觀念,那些從人海中隨機跳上來的人肯定是普通平民,他們有老有少,但都像最高執政官姑娘一樣一身孩子氣,興奮地吵吵鬧鬧。這片“羽毛”上很快擠滿了人,空中不斷出現新的“羽毛”,每片剛出現,就立刻擠滿了跳上來的人。最后,城市的天空中漂浮著幾百片載滿微人的“羽毛”,它們在最高執政官那片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向一個方向飛去。
先行者再次伏在那個透明半球上方,仔細地觀察著里面的微城市。這一次,他能分辨出那些摩天大樓了,它們看上去像一片密密麻麻的直立的火柴棍。先行者窮極自己的目力,終于分辨出那些像羽毛的交通工具,它們像一杯清水中漂浮的細小的白色微粒,如果不是幾百片一群,根本無法分辨出來。憑肉眼看到微人是不可能的。
“看,這就是宏紀元的紀念碑!”當“羽毛”群飛過另一個城市廣場時,最高執政官介紹說。先行者看到那個紀念碑是一根粗大的黑色柱子,有過去的巨型電視塔那么粗,表面覆蓋著無數片車輪大小的黑色巨瓦,疊合成魚鱗狀,高聳入云。他看了好長時間才明白,那是一根宏人的頭發。
——節選自《微紀元》
小編心語:這篇故事描述了一個神奇的微世界,小編看過之后表示“驚呆了”!同學們有沒有被震撼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