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二戰末期,美國對日本的轟炸封鎖,也對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支撐的日軍及其國內民眾造成了精神上的極大挫傷,過去近乎瘋狂的侵略氣焰已被沮喪的失敗情緒壓倒。
在戰爭結束前的幾個月,日本可謂是進入了近代歷史上最凄慘的時期。整個國家成為一座苦役營,人民被驅趕著從事軍工生產,不僅食不果腹而且衣不蔽體。
為了垂死掙扎,日本當局在1944年末至1945年實行春季大動員,將軍隊人數由400多萬增加到700多萬,17歲至45歲的無殘疾男子中只有工廠中的特需技工和理工科大學生免征,其他人都要入伍當兵。結果工廠中干粗活的勞力主要靠年輕婦女包括女中學生補充。她們每天只配給不足300克糧食,經常累昏或餓昏在機床旁。
此時上班成了日本城市內的一大難題。1943年以后,公共汽車因缺油停駛,電車也經常停開。起初人們只好以自行車出行,后因橡膠供應中斷沒有車胎補充,多數自行車不能再騎了,“上班族”只好靠腿走,路遠的人干脆住在廠里。入冬后,工廠又沒有民用燃煤,女工們只有相互擠在工廠的床上取暖。
自侵華戰爭陷入持久戰后,日本便壓縮民用生產,從1939年起服裝都要憑票供應。日本的紡織業在戰前居世界第三位,從1943年起外來棉花、羊毛等原料大都中斷,1945年上半年的棉布產量降到原來的2%,只能全部用于制作軍裝。此時本土唯一供給民間的布料,是一種叫作“豆腐”的易碎織物,人稱“再生布”。它是用木漿和樹皮混合著粉碎的廢舊棉布制作而成,做成衣服后從外觀看與過去的服裝無異,但只要摔一跤就會碎裂,手指頭用勁一戳就能戳穿。這種材質的服裝,人們只是在參加重大活動時謹慎地穿上,到了勞動場所或回到家里又會穿破爛的舊衣。據戰時曾被抓勞工到日本的中國作家鄧友梅回憶,他所在的工廠里,女學生干活時大都上體裸露,簡直不忍去看。在“火攻”燒掉家園的街區,許多人甚至披著麻袋或穿水泥袋子。
戰爭末期,普通日本人穿的鞋也充分顯示出狼狽之相。因橡膠、皮革缺少而都歸軍用,民用膠鞋、皮鞋生產停止。除參加重大活動時人們穿保存的舊鞋,平常只能穿傳統的木屐,農村則穿編織的草鞋。街道上恢復了一片“木拖拉板聲”,仿佛倒退回古代。
生活的困苦和絕望,導致多數日本民眾由盲目支持戰爭轉向厭戰。20世紀90年代初筆者在日本時,曾與當年蒙受空襲的老年學者們談過戰時情況。據他們講,1945年春季以后,美軍對東京、橫濱等大城市采取“疲勞式轟炸”。天亮后不久,城內防空警報就會響起,人們都向防空洞跑,通常一小時左右解除警報響起。職工剛回工作場所往往又有空襲警報,只好跑回防空洞,一天反復多次。那時日本人大都吃不飽,跑空襲時腿都發軟,不少人索性不上班,天亮便帶著食物和板凳到防空洞口,飛機來了就進去,解除警報再出來曬太陽。就這樣,日本大城市的正常生產活動在白天基本停頓,晚間因電力不足又使多數工廠無法照明從而難以進行生產。
白天,日本各大城市不斷遭受“疲勞式轟炸”,夜間,美國飛機因有雷達引導又經常來襲投燃燒彈,居民們要一次次起來防火救火。人們白天晚間都被空襲折磨,個個疲憊不堪,戰爭初期的狂熱情緒已被沮喪取代。
日本戰敗后進行的民意調查說明,1944年春季,國土遭受空襲前,還有80%左右的日本人相信“皇國必勝”,1945年上半年卻有一半以上的日本人認為戰爭已經輸了,還相信勝利的人主要是不太懂事的青少年。因此,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多數人感覺是總算得到了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