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
上海至今仍有這么一家人,晚晚都要開出一張圓臺面,一家三代大小十幾口人齊齊圍桌晚餐。
男女主人是一對年逾六旬的夫婦,先生是退休的中學高級教師,太太是退休醫師,他們養了一個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都已成家。女主人哥哥的兒子小光,是個新上海人,就住在他們家中。逢周末,女主人出嫁的老姐姐帶著夫婿和兒子媳婦孫子也要來泡上一天,那圓臺面上就有14口人,好不熱鬧。這一大家子非但天天有近10口人吃晚飯,完了還要看完電視洗好澡才肯回家,所以他們家的洗衣機損耗驚人,這10年來已洗壞了3臺。
為了準備一張圓臺面的龐大晚餐,每天老夫婦要推著兩輛大號嬰兒車去買菜!圓臺面的菜單,充分發揮民主精神,每天晚餐后,水果上了臺,大家就開始擬明天的菜單。女兒是二級醫院的營養師,她的發言最有權威性,然后誰在外面餐廳吃過什么好吃的,就會提出來大家研究一番,老兩口次日就興致勃勃地試著做。每天總有一只熱騰騰的大砂鍋,大伏天也不例外!粉皮魚頭、油面筋魚圓線粉煲、老母雞湯或鮑魚(熏魚替代)線粉湯、竹筍腌篤鮮、老鴨湯、大湯咸菜黃魚或牛肉羅宋湯等,隨時令而定,都是老上海菜。湯是圓臺面的主角,湯讓人覺得溫暖,而且隨時可以去加熱。一般是8只炒菜加一只大砂鍋,他家的砂鍋是最大號的,像只面盆一樣大。
男主人是主廚,本事大得很,人說大鍋飯好吃大鍋菜難吃,他就有本事將一只青菜也炒得碧綠生青,辦法說穿了也很簡單——分兩盆炒。所以講,任何事都不難,看你有沒有心。
每天下班時分,吃飯的人一個個回來,老兩口只需數過道上的拖鞋,拖鞋五顏六色,每種代表一個主人,看看過道上的拖鞋大部分已被皮鞋代替了,主廚就開始炒菜了。為了保證吃上現炒現食的菜,他們的菜大多數以燜、篤、焐為主,又健康又有營養,但每桌起碼有二至三只是現炒的。誰今晚不回來吃飯,需打電話請假——不過這種情況絕對少數,孩子們很少在外面應酬,怎么都要趕回家里的圓臺面邊。
每天晚上7點半準時開飯,一家十來口團團圍著圓臺面,大家講述各人一天發生的事,罵老板抱怨客戶,加獎金獲提升,反正一天的委屈和壓力,開心和不開心,都在圓臺面上一泄為快。
菜肴是盡可能的定量發配:大排骨一人一塊,獅子頭一人一只,劃水一人一條……不是苛刻,而是做到包產到戶,避免浪費,如是可以每天吃新鮮的。
一頓飯如是講講吃吃總要吃到9點,洗碗排一張值日表,每人輪一次,如果當值人正巧那日不回來吃飯,就由別人頂他再補回一次,其他人再輪流洗澡,或看電視打游戲聊天,如是天天不到10點不散場,好像一個私人會所一樣。這是老夫婦倆一天最開心的時刻——從早買菜、揀菜、燒菜忙到晚,為的就是這樣一個時光。
搭伙人自然要付搭伙費,父母體諒小輩又要供樓又要供車還要養孩子,只象征性地收他們一人一天10元錢的搭伙費。老夫婦工薪階層,并不富裕,但處事十分瀟灑:“死慳死省,就算積了一點錢,將來兩腳一伸還是留給他們的,3個子女分這點錢也分不了多少,稱為遺產我們也難為情。承蒙他們心領說一聲謝謝,我們也聽不見了,不如現在開開心心大家一起分享,他們謝我們一聲我們還聽得見。子女當然心中明白我們做父母的一番心意,現在這樣多好,兄弟姐妹姐夫弟媳晚晚同桌吃飯,大家有商有量,手足情深,我們做父母的心中有多安樂。”子女當然不忍心“啃”老爸老媽的老本,逢年過節總會找個借口送份厚厚的紅包,但老兩口又總是變著法子加菜添料地用在圓臺面上。
確實現今社會上子女為一點房子一點家產與父母反目,與手足翻臉的事時有聽聞,難得有這一大家子這樣晚晚圍桌共敘天倫之樂,真正少有聽聞。
“我家幾個子女,包括表弟妹之間,都是十分親熱友好,永遠是一個團隊,誰有難處都會相助。要他們吵也吵不起來——天天同吃一鍋飯,有啥矛盾,在苗子剛出現時,已在圓臺面上解決了。他們每天下班后就是腳板抹了油樣往家里趕,他們的朋友都講,家里有啥山珍海味等著你們腳跑得這樣快!山珍海味是沒有的,家人都坐著等他們回來吃飯呢!”女主人樂呵呵地說。
有人在等你回家吃飯,這是一個多好的感覺!難怪這家幾個子女輕易不肯與人應酬外出吃飯。為了可以天天一起吃飯,他們連外出旅游都是一大家子集體行動,帶著老爸老媽像個旅行團,一日三餐全家包一張圓臺面。
有人對他們夫婦此舉表示十分不值:“為兒女忙了半輩子,好不容易退休享福,又去做火頭軍,綁住自己手腳,何苦呢!”殊不知,這正是他們夫婦,特別是女主人最享受的樂趣!
“有那么一陣,鼓勵我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就是家里那張圓臺面,永遠為我留的那副碗筷!”女主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