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英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有個畫面,呂公坐著一個凳子,樣式很前衛,在現代的家具市場遍地可見。但其實這種凳子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盛行于明清,在秦漢是絕不會有的。
我們現在就來說說凳子。說凳子,還得先從古老的坐具入手。
有朋自遠方來,古人怎么招呼呢?大多是請朋友“上座——煮茶——寒暄”。這第一步“座”很有意思,在此主要作名詞“坐具”。早期的時候,古人席地而坐,坐在直接鋪在地面上的筵或席的上面。筵或席都是一種用草或竹篾編制而成的坐墊。我們今天的席子就是從它們衍生而來的。坐在筵或席上,坐姿通常為雙膝著地,大腿和臀部自然落在小腿和雙腳上,這種坐姿很放松。這在《史記·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中有專門記述,“項王、項伯東向坐”,這時的坐,就是這種姿勢。
漢代室內的小型坐具是“枰”,“枰”字的原意是棋盤,枰也比較矮,形狀為方形。有些類似于餐桌,區別在枰和餐桌的腿不一樣,餐桌的腿一般為圓柱形,而枰的腿則多是矩尺形。枰一般也不大,只能容納一人就座,所以又稱它為“獨坐”。比枰略大的坐具是榻,比榻再大的坐具是床。關于枰、榻、床三者的區別,服虔的《通俗文》是這樣解釋的,“床三尺五曰榻,板獨坐曰枰,八尺曰床”。用今天的長度量制計算,榻的長度約為84厘米,床的長度約為192厘米。
楚漢相爭時,酈食其前去拜見劉邦,也看到劉邦“踞床”,有兩個女子給他洗腳。這里的“踞床”也是坐在“床上”的意思。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對床的解釋就是“安身之幾坐”,是一種坐具。
有了床,坐具顯然取得一大進步,但食案依然和以前一樣低矮,這種不協調的進餐姿勢,成為促進大案高桌椅凳出現并發展的主要動力。
我們現在的凳子,最早起源于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那里的人過著游牧的生活,由于經常騎馬,起初苦于馬太高又無馬鐙,所以他們上馬前必須踩著一件足夠高的東西才能登上馬背,這就是凳子的最早用途。隨著馬鐙的使用,凳子踩的功能才逐漸轉向坐的功能,魏晉南北朝時傳入我國。敦煌石窟的壁畫中有坐方凳、圓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這些圖像再現了南北朝時期凳子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凳子的形狀,但因沒有凳的稱謂,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床”。
宋代以后,凳子才在社會上普及開來,成為一種常見的坐具,被稱為杌凳,意思是不帶靠背的坐具,有別于“椅”。
電影《趙氏孤兒》中出現過長條凳子的場景,長方形的凳子是宋朝的。到明清時候,凳子的式樣更加豐富,方形、圓形、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等,有些很接近現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