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旅游類專業的職業屬性決定了培養方向,培養方向界定在旅游職業崗位上的職業道德素養、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等三個方面。本文闡述了新常態下旅游業對中職人才需求的背景及目前中職旅游類專業課程設置中科學素養培養被弱化的問題,通過分析生源結構指出問題的嚴峻性,在此基礎上根據STS的教育理念以及當前的實踐情況,提出中職旅游類專業科學課程的建設方法。
關鍵詞:中職科學課程;科學素養;STS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6-0128-02
一、新常態下我國旅游業對人才需求的背景
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開辟新常態下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指出,旅游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15年8月,教育部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隨著全域旅游的推進與發展,同時旅游者的素質也越來越高,對旅游從業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人才要掌握更廣更新的知識和技能,因此,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培養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搖籃,要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中心,不但要注重學生業務素質及技能的培養,而且要注重人文素質、科學素養、道德素質的培養,同時科普法第十四條規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來加以重視和普及,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科學類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職學校開設科學課程是增長學生科學素養、發揚科學創新精神、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的重要舉措。
二、當前中職旅游類專業課程設置的一個“弱項”
雖然旅游類專業屬于文科類專業,但是新制定的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標準》也明確提到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先進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中職生在文化結構及科學素養方面需要大補特補,在中小學階段,進入職校的大部分學生在這些學科領域興趣不高、基礎薄弱。根據2015年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從城鄉分類來看,城鎮居民的科學素質水平提升幅度較大,從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尤其要注意的是農村居民僅從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而且男性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達到9.04%,明顯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女性的科學素質水平與同期男性公民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特別是在以女生居多的中職旅游類學校,對中職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對科學常識的普及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以我校為例,農村戶口的學生要多于城市戶口的學生,女生總人數大約是男生總人數的3倍。根據中職旅游類學校的整體狀況,從性別比例來看,女生總人數遠比男生總人數多;從生源角度來看,農村戶口的學生遠多于城市戶口的學生。因此,中職旅游類學校的科普工作其任務相當繁重而艱巨。
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來看,目前存在弱化基礎素質課程的實用主義傾向,旅游類專業由于學科性質雖然對人文素養的培養有一定的重視,但卻忽略了科學素養的培養,具體表現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課時數較少,而且處在從屬地位,有些專業甚至完全沒有開設科學類課程,這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及公民科學素養的培養較為不利。
三、中職旅游類專業科學課程的建設方法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有整體的思路和規劃,特別是要用當前科學教育的新理念來整合現有的課程體系,而不僅僅是走傳統課程建設的“老路”。筆者根據多年在旅游類學校從事科學教育的經驗,提出以下建設原則:
1.堅持STS教育融合模式的原則
現代科學教育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不是單純的學科知識教育,而是融科學與技術為一體的科技教育。中職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學生往往更注重實踐知識,傳統的學科“拼湊”模式仍然是學科知識教育的“變種”,因此,是不能適應當前中職生發展需要的。而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當代國際科技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其宗旨是培養具有科學素質的公民,以提高所有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并且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探討和揭示科學、 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由于STS教育突出對科學的文化解讀、對科學的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的理解。因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這非常符合當前旅游類中職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背景。
2.堅持綜合性與系統性有機結合的原則
學生所面對的是完整的、真實的“現實世界”,以前的學科教育不利于學生對完整的、真實的“現實世界”的理解,割裂了其間的聯系。當前科技的發展趨勢是各學科相互交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科學教育綜合化是大勢所趨。在教材的內容上,必須是綜合化的,但不是各種學科知識的“大雜燴”,也不是知識的“碎片化”,而是要以社會問題或生活問題為中心來編排內容,這樣可以在社會背景中來引入教學的焦點,同時也符合當代國際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指出的科學教育情境化的方向、符合建構主義的原理。問題的選擇要具有職業性與系統性,與日常生活相關聯,這樣可以對接學生的職業場景。
3.堅持課程建設與課程群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目前中職學校的課程主要是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組成,學科課程與實踐課程呈分離的形式,同時也缺少課程間的橫向聯系。在傳統的課程建設中,僅僅是抱著利用某一門課程的講授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各課程建設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因此,課程建設不僅僅是為了打造一門“核心”課程,而是要進行課程群的建設。建設有梯度、有層次的有機課程體系,提供多種類型的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的需要。這就要求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的理解中職旅游教育的培養目標及科學素養的具體要求,來設定中職旅游類專業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必須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據中職旅游類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學校課時的狀況,仔細研討,反復推敲,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課程群及每門課程的課程目標,從而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指明方向。
4.堅持課內、課外相協調的原則
當前中職課程改革的一個很大的趨勢是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不僅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一體化,而且也是教師的知識、技能、教學能力的一體化、教學場所的一體化。在STS教育思想原則的指導下,在教學方式上更加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與體驗,有強烈的實踐性特點,這十分符合中職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特點。中職旅游類專業的課程有許多也是在室外或實操室展開,科學課的目的也不是關起門來“閉門造車”,而是讓學生在鮮活的真實世界里獲得認知與體驗,這就要求課程群里面要設置適量的課外活動課程,使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協調。特別是要堅持開展一些常規的科普活動,例如每一年的科技活動周及全國科普日等全國性的科普活動。同時還要根據中職旅游類學校的專業特點,開展有專業特色的科普活動,形成一個系列活動,這樣可以使學生不斷的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而且還對專業課教學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四、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編寫一本適合中職旅游類專業的科學教材難度不小,市面上也沒有相應的參考范本,筆者根據自身在旅游類學校多年的科學課任教經驗,編寫了一本相應的教材,為中職科普的科學教學提供一點素材,其中有一些問題還要進一步研討解決,下面僅舉例三個:
1.課程體系的確立問題。一門課程不能是知識的堆砌,而是認知與技能的載體。而本教材也是屬于“綜合理科”的范疇,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公共安全等學科。如何在眾多學科內容之中確定教材的編寫體系,而不是學科知識的“大雜燴”,其間各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如何把握,是一個見仁見智、很難把握的問題。
2.課程內容的選擇問題。如何以問題意識,穿針引線,把教學內容有機的聯系在一起,是仍需探究的問題。同時針對當前不少學校弱化基礎素質課程的趨勢,課時有限,課程的內容的量,應如何把握,值得探討。
3.課程教學方法的問題。當前知識的碎片化趨勢明顯,圖文并茂是教材采取的基本方式,同樣對教師在教學能力上有較高的要求,首先是對教師的知識面的要求要廣博,其次是面對理科基礎更為薄弱的文科類中職生,如何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具體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利用好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考驗。
參考文獻:
[1]王燕麗.關于在中職學校開設科學課程的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11(20).
[2]林德宏.《綜合理科》的編寫思想、特色和使用說明[J].職教通訊,2001(8).
[3]丁邦平.論國際理科教育范式的轉換—從科學教育到科技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2(1).
[4]胡燕玲.職業學校的綜合課程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2(13).
[5]李斯倫.科學素養讀本[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