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核心課程—通信工程概預算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為研究對象,應用知識管理中的SECI模型,研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管理及其相互轉化的規律;建構基于知識管理視角高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模式及其流程,讓其中的知識通過獲取分享、整合、記錄、存取、創新等過程,不斷回饋到精品課程知識系統內,不間斷地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知識,進而成為組織智慧的循環,以適應本專業師生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知識管理;隱形知識;顯性知識;知識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6-0010-04
一、SECI模型的概述
SECI模型創造的四個階段,即:基于 SECI 模型中的知識社會化(Socialization)、知識外顯型是知識管理領域的重要理論模型,揭示了隱性、顯性知識轉化的本質與內涵,強調了知識場的重要性。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屬于SECI模型的原始場的演變,知識社會化(Socialization)、知識外顯化(Externalization)、知識聯結化(Combination)、知識內隱化(Internalization),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場”中實現知識的社會化、外顯化、聯結化、內隱化,從而實現知識的轉化和創造。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中引入SECI模型實現對知識的管理,關注知識目標、知識獲取、知識儲存、知識共享、知識應用、知識創新以及知識評價等主要環節及其產生的效能,將原來知識信息單向傳遞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導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建設模式,將挖掘師生的隱形知識和知識的創新作為建設過程的重點,使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成為學生獲取多種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平臺。筆者以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核心課程——通信工程概預算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為研究對象,應用知識管理中的SECI模型,研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模式及實施流程。
二、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模式
在建設通信工程概預算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總結出四種模式,結合具體的事例加以闡述。
(一)主題式課程建設模式:精品課程建設中知識的社會化
社會化(Socialization)實現的是“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轉化過程,也是個體交流共享隱性知識的過程。用“社會化”一詞主要是強調隱性知識的交流是通過社會或團體成員的共同活動來進行的。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社會化”是指通過社會或團隊成員彼此之間的經驗分享、觀摩、體會與模仿等方式,創造個人隱性知識的過程。
實踐中,為了實現“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我們先以“主題建設”方式吧通信概預算課程分成各種知識板塊,如“制定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設計”、“課程預期的成果目標”、“課堂單元的成果設計”……等,然后根據不同的知識板塊建設需求,采用可以通過教師之間直接的經驗分享、對話互動、教育敘事、直接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如關于“預期成果目標”的設計,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基本內容,但是由于講課教師不一樣,部分教師對預期成果目標的制定缺乏深入思考,因人因時的隨意性比較大,因此圍繞某一個主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很多教師避免了預期成果目標制定的隨意性,明確了預期成果目標的基本目標和彈性目標,在上課時候首先保證基本目標的實現,在此基礎之上,增加彈性目標的內容。通過主題式的精品課程建設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師個人隱性知識的外顯化,提高了課堂講授目標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利于知識的傳遞與分享。通過主題式的教學活動,創造了更多的有價值的知識,實現了知識的創新。
(二)主講引領式課程建設模式:精品課程建設中知識的外化
主講式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是圍繞一定的教學內容開展的,由一個人主講,聽眾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這樣的教學活動應該是目前主流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在本門課程上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的引領作用,對新教師進行教材研究、課堂教學、課程設計、成果目標制定等方面進行指導,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屬于師傅帶徒弟一類的課程建設模式。
例如,我們講授通信工程概預算課程中“工程量統計”這個單元,先開始由某一位教師陳述教學設計,隨后,大家針對預期成果目標的設計、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以及教學策略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越討論,越清晰,氛圍越來越濃。
資深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引領年輕教師的成長,在課堂下還要把自己的教案、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經驗等一一傳授,這種模式充分使用優質資源,使得年輕教師成長更快,更好,利于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但是缺點是容易造成學科上的權威壟斷,這種權威壟斷不利于年輕教師的個人思考,限制了年輕教師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不利于知識從年輕教師向資深教師的傳遞。
主講引領式的精品資源課程建設模式是教師喜歡的一種模式,通過一個教師事先精心準備,然后將自己的隱形知識顯性化,與其他教師和學生共同分享提高,共同打造一份優質的教學設計,主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在分享、討論、碰撞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知識從隱性到顯性,再由顯性到隱性,實現知識的創新。參與討論的教師和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把主講教師的顯性知識轉化為自己的隱性知識,再通過自己的思考、理解、凝練成自己的顯性知識外顯化出來,實現知識的創新。
根據上述案例可見,知識的外化是指教師通過描述、類比、隱喻和假設、傾聽和深度會談等方式,把個人經驗、訣竅等隱性知識表達出來,并將之成為精品課程建設的公共資源。它所實現是“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轉化過程。外化是知識創造的關鍵,因為知識的發展過程正是隱性知識不斷向顯性知識轉化和新的顯性知識不斷生成的過程。
在通信概預算精品課程建設中,由于教師和學生是課程建設的雙主體,故知識的外化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優秀教師教學智慧的具體化。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在課程建設中通過專題報告、公開發表、交流討論、專題報告、優秀課題觀摩等方式實現。二是學生的實習成果。
不管是優秀教師的教學智慧,還是學生的實習成果,要實現他們知識的外化,要做好兩個階段的工作。第一是資料學習。這是知識準備階段。教師或學生先通過教學研習、網絡、雜志和教師間的交流等方式學習相關教學知識,運用某種模式、理念,并結合個人已有的知識與經驗進行系統地思考和設計,并形成自己的或策略。第二階段是對話交流。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教師或者學生通過對話交流,傳遞和分享各種知識,再對此加以整理,建立知識菜單,并加以分類儲存,從而使教師或學生之間的經驗真正文件化和電子化,讓有需要的教師或學生分享。
(三)知識菜單建設模式:區域集體備課知識的結合化
結合化(Combination)是指將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所產生的零碎的教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整理,使顯性知識向更復雜的顯性知識體系的轉化,從而使知識由個人擴散至整個組織,實現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實踐中,我們主要采用知識菜單建設模式開展。知識菜單建設是指精品課程建設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本門課程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理,分類,并將其以文稿、視頻等多種課件的形式以知識菜單的方式顯性出來,提供給所需要這方面知識的教師和學生能隨時共享。
主要功能模塊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團隊、課程特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持續更新與共享、實訓條件、教學資源、校企合作等。教師對各個模塊信息進行管理、更新操作,學生根據各個模塊進行學習。為了便于教師和學生獲取需要的知識,我們還通過積極建設網站,制定教師知識圖式和教師知識目錄索引等方式,將教師貢獻出來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成果等顯性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和索引后存入知識庫,以備日后他們所需時能及時地進行檢索、調用、分享和更新。
(四)校企合作式課程建設模式:精品課程建設中知識的內化
知識的內化是指顯性知識在個人及區域范圍內向隱性知識的轉化。實現這種轉化,主要是通過個體實踐活動。基于高職院校學生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的,因此,無論是教師或者學生,都需要在具體的技能實踐環境中內化習得的知識。故校企合作式的課程建設模式顯得尤為重要了。我校通信概預算專業同廣州杰賽通信規劃設計院,南方建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在校內、校外建設實訓基地,企業工程師既是師傅又是老師,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徒弟,以企業的實際案例培養學生,手把手的教學生,學生在實訓基地這個“場”下,企業工程師引領,通過教學觀摩,師生共同研討等多種形式,使得企業工程師的經驗、知識流動起來,實現知識的共享與創造。作為教師,在參與指導學生實習過程中,也是進一步思考教授本專業時運用的教學策略或者教學方法是否有效的過程,然后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把個人的感受和心得體會表現出來,與課程建設團隊進行分享。
三、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流程
(一)課程負責人備課
課程負責人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課程負責人的工作經歷,工作經驗,組織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對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負責人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借鑒本課程的相關知識,結合個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展精品課程的備課,為后續的精品課程建設做好知識上的準備,課程負責人的備課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開始,與課程負責人的知識厚度,講授課程經驗等息息相關。我校在建設通信工程概預算課程的時候,通過教師間的競爭選拔,結合本門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選擇具有企業豐富經驗的老師作為本門課程的負責人,為本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二)集體研課
課程的集體研課分為兩種,校內老師間的集體研課、校際間老師的集體研課和校企間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之間的研課。集體研課是教師間互動對話的過程,是知識的傳遞與分享,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核心環節。
1.集體研課的原則
集體研課就是教師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是實現知識的傳遞、交流、乃至創新的過程,是建設好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重要環節。要實現好這一環節,必須遵循幾個原則:①平等對話原則:精品課程建設團隊中的老師在對話過程中,在學術交流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局暢所欲言,在對話交流過程中,沒有所謂的知識權威,只有知識的互動,大家把自己的隱性知識以文本、視頻、語言等多種形式貢獻出來,把這些顯性化的知識存儲起來。②競爭激勵原則:采取各種競爭方法、各種激勵手段,鼓勵老師、企業工程師把自己的多年的隱性知識分享出來,營造團隊間知識傳遞、交流、分享的文化機制。③互利互惠原則:在校內教師間備課、校際間教師備課和校企間與企業工程師的備課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則,教師貢獻自己的知識,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為己所用,這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可持續建設的基本保證,也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進一步精益求精的保證。
2.集體研課的方式
在集體備課中,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受權威人士的影響而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做法使得集體研課變成了部分人士參與的集體活動,而其他教師只是帶著耳朵參與的集體活動,違背了集體研課的初衷。在集體研課中,要結合多種形式進行研究,如訪談、座談、深度匯談、頭腦風暴等。如訪談形式的集體研課,可以讓年輕教師沒有顧慮的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頭腦風暴式的研課方式在交流對話中,禁止批評和評判,只強調大家提出設想,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教師,都可以暢所欲言,一律平等。
(三)構建知識菜單
知識菜單是在集體備課以后將本門課程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理,分類,并將其以文稿、視頻等多種課件的形式以知識菜單的方式顯性出來。
主要功能模塊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團隊、課程特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持續更新與共享、實訓條件、教學資源、校企合作等。教師對各個模塊信息進行管理、更新操作,學生根據各個模塊進行學習。
(四)構建學科資源庫
學科資源庫建設就是把課程的知識以網站的形式共享出來,把課程的知識點以菜單的形式用信息化的手段呈現在老師和學生的面前,建立一個“場”,一個進行知識動態轉換和相互影響的場所,實現一個獲取知識、分享知識、交流知識、創新知識的spa,使課程知識流動起來,最終實現知識的創造。
(五)課程教學實踐
課程教學實踐是課程知識應用起來的一個過程,教師在共享知識后,是否能夠產生價值,必須到實踐中去檢驗,教學實踐是檢驗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學成果。
(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后的批評與反思
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后的批評與反思是實現知識螺旋上升的重要手段。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知識的擁有者,使用者和面對的學生的不同,知識使用的地點不同,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知識不一定都適用于每一位老師,不一定適用于每一位學生,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學校。因此在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結合學校校企合作的特點,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中針對性的選擇知識去傳授、去學校,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評判、思考、總結,進一步完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
綜上所述,我們整理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基本流程。
四、結語
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提供了一個知識共享環境,通過知識共享,提供了開放式的管理,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實現了知識的生產、積累,知識的價值得到了上升。同時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調動了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開拓思路,培養協調溝通能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增進了教師和學生的團隊意識。
參考文獻:
[1]姚燕渙.區域集體備課模式及流程研究——以廣州市天河區小學語文學科為例[J].教育導刊,2010(11).
[2]李盧一,鄭燕林.SECI模型對網絡教學媒體設計的啟示[J].中小學電教,2007(9).
[3]謝剛.知識管理在課程教學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2013(12).
[4]蘭聰花,周彬.通信勘查與工程概預算精品課程網站的分析與設計[J].科教導刊,2014(4).
[5]李莉,顧朝志,李世寶.基于微課教學模式的通信類課程教學平臺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2014(1).
[6]徐承亮,曾文英,陳紹,鐘京.基于知識管理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策略[J].2015(6).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