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 魏思雨
摘要 本文簡要說明了CIPP課程評價模式的內容,根據在中國知網上對相關期刊和圖書的檢索,綜合整理近年來我國關于這一模式的分析的研究。國內在關于這一模式的內容研究方面,側重于對其發展歷史、模式的特點和優缺點進行探究。而在關于這一模式的應用研究方面,則可以分為教學評價、學校評估、課程評價、教師自我評價、學生學業評價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這六大方面的應用研究。并且從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兩個視角對國內關于CIPP模式的研究進行分析。
關鍵詞 CIPP模式 綜述 內容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22
0引言
1969年,美國教育評價學家斯塔弗爾比姆及研究團隊對泰勒模式進行了反思,認為教育評價不應該確定于目標的實現程度,而應是為教育決策提供價值信息的過程,就此提出了CIPP模式。所謂CIPP模式是背景評價或稱脈絡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或結果評價的第一個英文首字母縮寫的組合。這四種評價是CIPP模式的組構成分,也是其操作步驟。CIPP模式是一種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的課程評價模式,本文旨對國內外有關CIPP模式的研究進行整合,并分析關于這一模式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研究文獻的查閱
1.1期刊論文
從已發表的期刊論文資料來看,在中國知網上檢索1994年到2015年中國知網收集到的期刊論文,檢索條件為檢索主題“CIPP模式”,匹配“精確”檢索到117篇期刊論文。其中《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有1篇,《特色期刊》中有14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有20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有82篇。
1.2圖書
對圖書文獻的查詢,一是通過獨秀學術搜索檢索電子圖書,輸入檢索詞“CIPP模式”檢索到相關圖書42本;二是通過對河北大學學校圖書館對有關CIPP模式的書籍進行查閱,找出與自己研究相關的內容。
2國內研究現狀
2.1對CIPP模式內容的研究
國內關于CIPP模式內容的研究較少,在相關期刊論文資料的檢索中,專門研究這一模式的期刊只有3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肖遠軍的《CIPP教育評價模式探析》。他重點介紹了CIPP模式的基本觀點、設計思路和實施步驟,并對該模式的優勢和局限性作了系統深入評析。他認為CIPP模式具有回答了泰勒模式中部分疑難問題,突出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整合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和提高了人們對評價活動的認可程度的四大優勢。但同時也有評價缺乏價值判斷,評價可能為決策者政治上的便利提供虛假偽證,評價的適用范圍受到挑戰的缺陷。
黃靜宜在《CIPP課程評價模式簡析》中認為CIPP是一種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的課程評價模式。對CIPP課程評價模式的產生背景、基本內容、優勢及劣勢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她對該模式的優缺點的分析。她認為CIPP模式的優勢在于將目標納入評價中,每一項評價必需根據對象的需要對目標本身進行判斷,使目標本身的合理性首先受到評價。而該模式的劣勢在于缺少對實踐的反思精神。
顧明遠在《學校教學計劃與課程管理運作全書》這本書中,在教育評價模式的一個小節中提到了CIPP模式,簡單地介紹了CIPP模式的“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四方面的特點,但是并沒有更加詳細的論述。
賀加在《國外教育評價基本模式淺析》這一文章中指出CIPP模式重在強調管理過程和向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以幫助決策者做出決定,但是這種過份強調評價者為決策人收集信息、供決策人決策的方式使得評價者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只起到一種工具的作用,降低了評價的有效性。
此外,也有許多學者對國外教育評價模式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綜合介紹,陳文遠和潘玉駒在《美國第三代教育評價研究》這篇文章中通過梳理美國第三代教育評價的發展歷程,對該時期的CIPP模式和其他教育評價模式的內涵進行分析,總結了其對我國教育評價的現實啟示。
黃光雄在《教育評鑒的模式》一書中,重點談到了CIPP模式的發展歷史,介紹了CIPP中的各種評鑒概覽,并深入分析了pdk委員會對CIPP模式的擴展,他認為CIPP模式是一種系統改良的策略。
2.2對CIPP模式應用的研究
國內對CIPP模式應用的研究根據其應用領域的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評價應用、學校評估應用、課程評價應用、教師自我評價應用、學生學業評價應用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用。
2.2.1教學評價
研究和論述將CIPP模式應用到具體的課堂教學評價中的文章共14篇,其中以史曉燕的《采用CIPP模式開展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最為有代表性。她認為CIPP模式含四個評價階段,適用于學校及教育項目評價,能夠反映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理念,因此她深入探索了該模式運用于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操作。
2.2.2學校評估
有關將CIPP模式應用于學校評估的文章共2篇,其中,史曉燕的《發展性學校評價模式探索》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她認為長期以來學校評價采用的是都以泰勒評價思想構建的目標行為模式,而該模式并不能適應發展性學校評價的新理念。她主張CIPP模式通過評價學校的發展目標、學校發展規劃方案、學校發展規劃方案的實施過程、學校發展的成果四個階段來完成學校評價過程。
2.2.3課程評價
關于CIPP模式應用于課程評價的文章共檢索到20篇,以張其志《CIPP模式在研究性學習課程評價中的運用》最具代表性。他依據研究性學習課程評價的理念,吸取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試圖對CIPP模式進行改良,使之成為我國研究性學習課程評價的基本模式。
2.2.4教師自我評價
而關于教師自我評價的應用研究共有3篇,其中以李愛玉、劉海蘭的《教師在護理本科課堂教學中以CIPP模式進行自我評價》最具代表性。她們主張在自我激勵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有關教學評價的研究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而教師可以采用CIPP模式進行自我評價。
2.2.5學生學業評價
研究將CIPP模式運用到學生學業評價的文章共有4篇,其中以袁旦的《應用CIPP模式構建大學生學業評價新模型探索》最具代表性。他簡要評述了當前大學生學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和趨勢發展,并應用CUPP模式構建了大學生學業評價的一種新模型,提出了相應的評價原則、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實施程序,探討了應用CIPP模式構建的評價模型的使用注意點。
2.2.6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有關將CIPP模式應用到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的文章有30篇。江光榮、任志洪在《基于CIPP模式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指標構建》認為該模式采用文獻法、訪談法與專家咨詢法等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并對該指標體系在實踐上的運用進行了展望。而駱徽在《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指標體系研究——基于CIPP模式評價的視角》中希望借鑒CIPP模式,在分析和研究CIPP模式的選擇與我國高等教育公平評價的契合性的基礎上,建立“背景一投入一過程一成果”的系統分析框架,嘗試從教育背景、教育入學機會、教育資源配置、教育質量及成就等方面,構建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指標體系。
3研究述評
3.1研究方向
可以看到,我國關于CIPP模式內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這一模式的發展歷程和模式特點、內容的介紹和分析上,對于這一模式深層次的理論研究還有待開發。而有關CIPP的模式的應用研究,或許是因為我國當前的新課程改革的政策,我國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教學評價、課程評價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這三方面。但是,在相關圖書中沒有一本是關于這一模式應用的研究,書籍中有關的CIPP模式的內容都是對其發展脈絡和理論內容及特點進行了簡要闡述。
3.2研究方法
由關于CIPP模式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國外關于這一模式的研究都運用到了實證的研究方法,而國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論研究,并沒有具體深入實踐進行調查研究。這也是我國目前研究發展的一大問題,重視定性研究而忽視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