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慧麗
摘要 隨著我國高校連年擴招,大學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高校學生管理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尤其是面對目前90后的學生思想異?;钴S,傳統單一的剛性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因此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確立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和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已成為必然趨勢。在此,結合工作實際論述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實行柔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構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管理體制。
關鍵詞 高校 柔性管理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85
近年來,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所延用的主要是依靠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的剛性管理模式,隨著高等教育管理大環境的變化,以及當前個性突顯的90后大學生群體,顯然遇到了眾多新的問題。對此,在企業中廣泛應用的“以為人本”的柔性化管理模式逐漸被引進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來,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1高校學生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內涵
剛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以“規章制度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雖然說其制度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嚴肅性,能在學生管理中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學生極容易產生逆反和抵觸情緒,從主觀上不愿意去接受這樣的管理,繼而會導致出現一些負面效應。而相對于“剛性管理”的柔性管理而言,它是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的情緒、個性、能力、欲望、心理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允許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以突出人性化的管理。這種管理方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和人文精神,其優勢在于內容重于形式,身教重于言傳,肯定多于否定,鼓勵多于批評,采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從而讓學生自愿去接受并主動遵守。同時,通過創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營造健康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從心里感受到學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他們的成長成才為出發點,以便得到學生的認同和信服。柔性管理的精髓在于以人為本,構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靈活柔軟,應變能力強,對人的影響是潛在的、持久的,突出了以“柔性”為特點的管理理念。
2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運用柔性管理的重要意義
(1)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的必要性。高校擴招后,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全面進入了大眾教育,擴招后帶來的是大學生的素質狀況及價值取向參差不齊,呈現多樣性,隨著新媒體、互聯網的發展,大量信息的攝取,大學生對教育管理的理解不斷更新,他們對學校改善校園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意識也大大增強。而剛性管理模式往往忽視大學生的各種訴求,缺乏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這樣必然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的各種管理制度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抹殺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另外,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為90后,且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已經具有自主的思維模式和是非觀、價值觀,并且接觸的新事物和信息量也非常多,容易接受多種思想,學生普遍都個性張揚,逆反心理強,具有較強的個人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希望能夠得到老師、同學的尊重與認可,渴望擺脫學校的相關制度對他們的束縛與限制。這就需要在日常學生管理中運用柔性管理,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激勵和引導,真正關心學生的所需,注重情感交流,以情育情,以心換心,使其在心理上認同學校的管理,從而自覺接受管理。
(2)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的可行性?,F如今,高校普遍具備優質的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為柔性管理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而當今的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民主意識增強,強烈的進取心使其希望參與到學校管理的過程之中,追求公平公正,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為柔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實施條件。另外,現在高校管理應該把管理者與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運用滲透與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除了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自愿自主地朝管理者所希望的方向發展。柔性管理正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化管理,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為主旨,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和才能,在管理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管理和決策,挖掘他們的潛能和自身價值,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以迎合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目標和要求。
3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采取柔性管理的實施策略
新形勢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針對不同思想特點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有針對性的設計柔性管理措施,這樣成效才會顯著。
3.1堅持“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時應緊緊圍繞“以學生為本,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宗旨,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和中心地位,在工作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的讓學生參與到各項管理事務中來,增強學生參與管理的集體意識,著力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民主意識,樹立主人翁意識,讓學生全面關注集體情況,促使他們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個體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創造性地開展一切管理活動,使管理中的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出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好出發點。如:在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工作上,根據學生求職意愿和個人性格特點及能力,特別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問題要更加重視,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為學生提供信息服務,利用各種就業渠道,努力搭建更多的就業創業平臺,盡一切可能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3.2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管理,發揮情感凝聚功能
高校學生工作柔性管理,應注重從學生內心情感出發,利用情感溝通、心理關懷、情感傾注、鼓勵激勵等方式去影響人、感動人、教育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關注,以非強制、非行政、非硬性的管理方式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精神管理,促使學生強化自我管理,有效實現學生工作管理宗旨。首先,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應放低姿態,充分關心和尊重學生,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消除師生的對立情緒,與學生平等相處,喚起情感上的共鳴。其次,在對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多一份寬容和理解,學會賞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在對待那些所謂“差生”的具體工作中,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適當的、適合其特點的方法來教育引導,促其成長,發揮語言溝通的藝術魅力,與學生建立一種和諧、輕松的溝通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和尊重。另外,還應適時關注學生心理發展變化,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對學生存在的思想疑難問題及時做出有說服力的解答,給予相應的指導,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引領學生參與學校各類各項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3.3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發揮柔性管理的導向功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園文化是柔性管理的一個重要平臺。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能極大地激勵學生積極進取,無形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從根本上實現“育人無形”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強化自我塑造、自我培養、自我教育意識,實現柔性管理效果。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旨在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展示,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比如,在高校中開展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學校系列教育活動,教育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自己身邊事情做起,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倡文明之風,踐文明之行,用自身的文明修為影響他人。常對學生講好好學習是對父母最大的感恩,認真聽課是對老師最大的尊敬,感恩不一定轟轟烈烈,安分做人、踏實做事就是回饋他人的最好的感恩。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做人、懂得感恩,深入到每個師生的心里,成為一種理念,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圍。這種校園文化精神一旦形成,相信一定會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并且也會對學生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3.4利用現代網絡平臺,發揮網絡文化的導向作用
在21世紀的高信息互聯網時代,網絡和通訊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校園網絡已經成為師生思想交流與信息溝通的重要平臺。在柔性管理中,作為高校學生管理者者首先必須與時俱進,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及新媒體,主動用正面的輿論去引導,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借助網絡、通訊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確保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其次很多學生都會選擇網絡來分享自己的一些見解或者發泄情緒,這些信息準確而且及時,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動態,及時介入到需要幫助解決的事情當中。再者通過網絡與學生交流時,尤其一些平時性格內向又不善言語的學生,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和人生的引導。
3.5實施剛柔并濟的管理方式,煥發管理活力與魅力
柔性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高校思想教育模式,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是對傳統剛性管理的升華和補充,但這種補充并不是要放棄嚴格規范的剛性管理模式。在對學生日常的管理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和監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于確實違反學校相關制度造成違紀的學生必須給予相應的處理,從而使高校學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因此,柔性管理在學生管理過程中也不可能離開剛性管理而獨立存在,以“剛”為框,以“柔”為內涵,“以柔克剛、剛柔并濟”是最為合理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平臺,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剛柔并濟的模式下,達到最優的管理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柔性管理,注重“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關心,倡導人性化教育、個性化培養,為學生健康和諧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是當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