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頌玉
摘要 自從2013年中我國推行“營改增”至今,大多數行業的稅務重負略有減小,但仍有部分行業未得到實惠,譬如租賃、交運行業等,稅額未降低反而有所增加。本文就“營改增”實行之后的情況進行研究、梳理,對后續革新提出了新的看法。
關鍵詞“營改增” 稅制改革 稅負 行業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81
1“營改增”的背景和重要性分析
1.1背景概述
(1)“營改增”含義。“營改增”是對所覆蓋試點企業征收的營業稅改成增值稅。稅率上一般納稅人除了原有13%、17%兩檔之外,增加了6%、11%兩個低水平稅率級別。試點“1+6”內,服務業中只有那些從事有形動產對外租賃的企業需征收17%的稅額之外,其他服務類企業均只征收6%稅額即可,交運、郵政兩大行業需征收11%的稅額。小規模納稅人最少只需按照3%的標準繳納稅金。(2)啟動背景。2009年我國就已經著手推進增值稅轉型(為期3年),取得了顯著成效。自從成為WTO成員之后,我國經濟深受全球危機影響,國內經濟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同時,國內經濟構成不夠均衡、很難調和,而且難以維繼,經濟層面的內部矛盾隨之惡化。(3)實施過程。國務院自2011年起就已經推出了試行措施,次年初,上海便被納入“1+6”試點城市范疇。該年8月開始到年底,試行該舉措的城市增至10個。因為試行效果良好,直到2013年中,新制便得以在國內全面執行。次年元旦起,鐵運、郵政兩大業務類型企業被納入試行范疇,該年6月,電信企業也成為試點企業類型之一。目前尚未被納入其中的其他行業,也將從2016年起逐步實施變革。
1.2“營改增”的目的
(1)應對經濟低迷的境況。早從1994年起國家就已經考慮執行新制。世界各地經濟爆發危機后,嚴重影響國內經濟,這一舉措能夠“反向調節”產業構成,助力宏觀控制。(2)完善稅制的基本措施。新制使得當下制度更為完善,有效減少重復納稅。且其還有效推動地方稅體及關鍵稅種的建構,并可構建直接稅系統,規避“分稅”向“分錢”轉化導致的間接稅突出問題。(3)促進經濟。新制促進了第一/二產業優化自身結構,還促使第三產業逐步發展。短期內,該制度減少了企業稅金,能夠有力推進經濟,提高消費水平,減輕出口方面的壓力。
2施行“營改增”的實況和現實影響
2.1執行新制對不同類型納稅人造成的影響
從全局看,規模較小和普通規模納稅企業在執行新制之后均有所受益,下文將針對這兩類納稅人在此項改革實施過程中的影響詳加分析。
2.1.1小規模納稅人
在此次改革中,此類納稅人獲利顯著。該類企業征收的稅率均從全額5%減少至3%(不能抵扣),同時減少了其他與之存在重復性的稅負,減少了兼營類公司的納稅種類,增加了企業可用資金,有助于企業更好地拓展市場,擴大營運規模,積極發展,提高服務和產品水準,推進產業形成良性競爭優勢。從2012年國內首次執行新制并開始試點起,該年6月底,已有接近14萬個企業被納入試點,其中小規模企業超過9萬戶,占比65.5%,此類企業較之一般納稅人更加重視此項制度改革。
2.1.2一般納稅人
較之前一類型納稅人,此類企業情況復雜,不能一概而論。此類企業的稅率主要有4個級別:最低6%,最高17%,中間級別為11%和13%。各企業使用稅率的級別根據其行業判定,因此不同行業內企業的稅率對比改革前,有增亦有減。
2.2執行新制對行業造成的影響
執行新制能夠很大程度減少多數行業的稅務重負,具有正面促進作用,可是對于交運和以出租有形動產為主業的企業來說,其稅負反而明顯增加。下文將對這兩類企業進行剖析。
2.2.1以有形動產租賃為主業的企業
在稅收增加的企業中,此類企業的稅負增幅最大。財政廳發現這一問題后,立刻針對此類企業頒布了新的政策,將其視作小規模企業適于3%的稅率。根據專項規定,0融資類企業同樣適于3%的稅率。此后,此類企業的稅率才由5%(營業稅)水平減少為3%(不可抵扣),稅負因此減少。
2.2.2交運類企業
交運行業是實際稅負增加幅度最大的企業,改制前此類企業只需繳納營業稅,稅率僅為3%,改制后需繳納稅率高達11%的增值稅,稅率增幅驚人。同時抵扣鏈未建立完全,給企業帶來很大困難。有調查(設計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65個)表明,近2/3的企業實際繳納稅金明顯增大。自2008年開始至2010年問,全部企業的稅率均值為1.3%,交運類企業的稅率均值約為1.88%。倘若稅制改革后,能夠順利實施進項抵扣,則企業增值稅的稅負最多可以降低至4.2%,較改制前的稅率水平增幅達到123%。從大局講,交運類企業稅率增幅尤其顯著,多數企業的稅負明顯增大。
2.2.3物流類企業
此類企業稅負變化與前一類企業密切相連,因此物流類企業稅負自然被牽連增長。物流類企業改制之前僅需繳納5%(營業稅),改制后卻需要繳納6%(增值稅)。從稅率看僅僅提高了1%,但是過去很多能夠用于抵扣稅負的項目被新制度排除在外。改制后,雖說企業生產營運所需燃料、設施、勞務等項目可以抵扣稅額,但與之相關的過路&橋、保險、租賃以及人工等費用均不能夠被抵扣。如此一來,企業運營所需費用和稅負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故而此類企業為求發展,就不得不控制成本,優化結構。
3新制對企業的后續影響和改革推進展望
3.1對企業的后續影響分析
3.1.1以出租有形動產為主業的企業
此類企業稅負明顯減少,但仍有不少隱患。雖說新制度和相關補充條款,確實保證了出租企業提供的稅收,極力推進了行業發展,但并未能保障承租企業的地位和利益。在此行業上/下游企業稅負的差異,必將致使供求不均,繼而連累全部行業發展。故筆者認為未來調整改革的核心應該轉向承租企業,劃分不同類型納稅人。以融資租賃方式租賃物品,期滿后只要承租方購置所租賃的設施,應視同購買,可以向對方索取增值稅專用發票,所對應抵扣稅額(進項)。租賃雙方適用稅率均相同,只有保證稅負平衡才有助于推動行業發展。
3.1.2交運類企業
上海市發改委曾于2012年進行過一份調查,被調查的36個倉儲&運輸類企業中需繳納稅率提高的占比64%,其中認為符合抵扣條件的稅額占比為74.7%。張丹、楊秋旭(2013)也對該市內29個上市交運類企業進行研究對比,結果證明,從長遠看只有當抵扣額對比營收比例超過44.6%時,稅負才有可能被有效減輕。被調查企業中有27家企業在新制長時間執行后都能夠滿足抵扣條件,多數企業的稅負都能被減少。筆者以為,只要政府逐漸完善抵扣和返還兩大鏈條,調整抵扣比例,同時企業也逐步優化內部流程,精細化管理,嚴控成本,提高企業效益,使得資源配置更為合理化,兩相促進使企業自身以及全行業進一步被優化和發展。此外,政府在油費和其他項目上提出的專項補貼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企業度過制度改革的前期陣痛階段。
3.1.3物流類企業
此類企業稅負和公司應繳服務、銷售總額、以及與經營成本內能夠實施抵扣的部分有關。在當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抵扣,返還鏈之時,筆者以為企業應先優化自身,改善營運,等待政府增大抵扣范疇(將過路&橋、保險、租賃等相關費用納入抵扣范疇),并與政府一同強化發票管控,采取多項舉措一同應對不斷加重的負擔。
3.2制度執行的未來展望
截止當下,傳統服務、娛樂、金融、保險、建筑企業,以轉讓無形資產為主的企業和房產類企業均尚未納入“營改增”新制中。
筆者以為,2016年起及至此后兩年都不適合再深入推進“營改增”變革,只簡單的把更多類型企業納入新制覆蓋范疇內。當下已經開始的改革中,仍有許多處置欠妥的問題,譬如課稅范疇還未明確,稅率變更不夠妥當,抵扣鏈不完善,發票管控不利等。因此近期應該先放慢改革腳步,先用一段時間初步妥善處理現存問題,予以改善優化為后續改革做好鋪墊。如果繼續簡單推進改革,則沒有足夠時間精力妥善解決現存問題,結果適得其反,影響經濟大局。
倘若改革持續進行,筆者認為:第一,由于娛樂和服務(傳統)兩大行業的稅改造成的影響較小,只需保證覆蓋實現低稅率即可。第二,建筑安裝類企業將按照新制執行新稅率(11%),但如何確定時間期限,定義建筑安裝類企業的時間節點將是其中難題,貿然改革,必然導致問題不斷積累。此類行業發展迅猛,業內競爭十分激烈,相關項目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第三,金融、房產類企業改革較難,進度較慢,畢竟金融類企業所涉范疇極廣,稅負核算十分復雜,而房產類企業又與土地財政直接相關,必須謹慎處置。金融類企業所涉范疇十分廣泛,金融類工具十分復雜,征稅范疇很難界定。如果金融類企業也被納入新鄭范疇,勢必影響國內金融企業在世界范疇內的競爭力,況且如今全球經濟局面極其復雜,短期內不可簡單將之納入新制執行范疇。而在房產變革中,最關鍵的莫過于稅制變化,這一改革與國民直接相關。兩會期間,已有委員透露最遲在2017年,國家有可能按照套數征收房產稅。以歐美諸國房產稅為參考,筆者以為,很有可能出臺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首套家用住房不征稅,面積超額部分按照1%的稅率征稅;二套家用住房按照1%稅率征稅,不給居民增加過多重負;擁有更多住房的,則應該以貧富調節為本,房屋越多,征稅越重。不過,此類稅負征收的前提是準確劃分產業歸屬,做好監控,避免為避稅而隨意進行財產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