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宇
摘要 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自問世以來便受到了語言學家的極大關注,尤其是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與此相關的支架理論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文探討并闡釋了在英語寫作課堂中,穿越最近發展區,搭建有效寫作支架的具體環節和實施步驟,以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言能力,并為外語教師提升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借鑒。
關鍵詞 寫作支架 最近發展區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45
0引言
英語寫作是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外語教學中最薄弱且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寫作不僅考查了學生審題構思,謀篇布局以及寫作技巧的運用能力,更檢驗了學生對內容完整性,語言準確性,詞匯靈活性,思想深刻性等多方面的綜合語言能力。20世紀30年代,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享譽世界的社會文化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形式的學習都是通過新手(即學習者)和專家(父母、教師)的社會互動產生的(Vygotsky,1978)。其中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與此相關的支架理論在外語教學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如何搭建有效寫作支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穿越最近發展區,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和寫作水平,將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1支架理論與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ZPD for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最早起源于俄國心理學家,哲學家維果斯基所研究的關于文化發展的遺傳學法則。其中,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文化發展出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是社會層面,然后是心理層面。他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實際發展水平(the actual developmentallev-el),即兒童或學習者已經發展完整的腦部功能和認知水平;另一個則是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它代表了兒童或學習者未來發展的潛在區域。最常被參照的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是:“人們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和人們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導和同伴的協助來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Vygotsky,1978)?!?/p>
到了20世紀70年代,布魯納(Bruner)、伍德(Wood)和麥瑟(Mercer)作為社會文化派的代表,對維果斯基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釋,提出了“支架”這一隱喻概念?!爸Ъ堋逼鹪从诮ㄖI的通用術語——腳手架(scaffolding),原義是指建筑工人為方便水平或垂直運輸而搭建的各種輔助物。在教學活動中,“支架”是指學習者借助教師、同伴或其他輔助來完成超出自己現有水平的任務?!爸Ъ堋崩碚撌菍ψ罱l展區系統的進一步闡釋,因為他們關注的焦點都是學習者自身,但在實際操作中,“支架”需要教師或專家的把控,以保證學習者能夠順利完成任務,提高能力。支架的過程是動態的,它需要課堂中權利關系的重新分配,即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促進學習的輔助。支架的形式是多樣的,它可以是教師提供線索,示范步驟,設置情景,營造氛圍等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支架的作用是全面的,如Wood等人(1976)把支架的作用概括為6大方面:“引起興趣;簡化任務;維持目標;指出理想表現和當前產出之間的相關特點和差距;控制挫折感;展示理想表現形式(El-lis & Barkhuizen,2005)?!?/p>
2搭建有效寫作支架
如上所述,支架理論既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即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其自身潛能,使之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又強調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即相比于之前寫作課堂“一言堂”式的灌輸,教師更多的是要激發,引導,鼓勵和協助學生完成寫作任務。與此同時,寫作的教學形式也從單一變為多樣,以讀促寫、小組討論、同伴互評、自我反思、教師反饋都可以成為有效的寫作支架。本文采用過程寫作法,將搭建有效支架的寫作過程分為提供指導,喚醒意識,進入情境,合作學習,獨立探索,效果評價,完成任務等步驟,并探討了在具體環節中如何引導學生穿越最近發展區,搭建有效寫作支架。
2.1以讀促寫與小組討論
閱讀與寫作是一個密不可分的輸入與輸出過程。在認知層面,閱讀是理解性輸入,寫作是創作性輸出。以讀促寫(rend to write)可以通過教師引導喚醒學生的寫作意識。教師先要在認知,社會,情感等各個層面對學生現有寫作水平進行評估,再根據教學目標和需要選取與寫作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作為寫作支架,幫助學生積累語言、觀點、詞匯和結構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為學生提供了詞匯表達方面的借鑒,又打消了學生“無內容可寫”的疑慮,為學生自主寫作打下基礎。教師在講解閱讀材料主題、分析閱讀文章結構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感興趣的觀點進行評價、補充甚至是反駁。以讀促寫可以激發學生的頭腦風暴和背景知識,喚醒學生的寫作意識,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從而產生創作靈感。由于不同學生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了其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不同。因此,在寫作課堂上教師“一刀切”式的單向輸入并不能滿足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能動性。而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則可以作為有效寫作支架,以同伴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合作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寫作積極性。這一環節是在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并作出評價后,教師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采取共同討論的形式,就文章遣詞造句,修辭手法,語篇銜接和觀點表述等方面進行交流,教師在此過程中適當地對學生的觀點和討論進行總結并鼓勵學生以做匯報(presentation)的形式進行組際之間的交流和共享。小組討論作為有效寫作支架,主要通過師生和同伴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提出寫作觀點并逐步穿越最近發展區。
2.2作文梗概與初稿
由于不同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不同,經過上述以讀促寫、閱讀反饋和小組討論環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情況寫出作文梗概(outline)。寫梗概的過程是學生對作文結構和作文內容的梳理和認識過程,這一支架是為學生獨立探索并豐富文章打下基礎。初稿階段(the first draft)則是學生獨立形成想法和觀點的階段,教師既要為學生營造自由發揮的空間,又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情感鼓勵。例如,針對成績較好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多使用高級詞匯,復合句和少量修辭手法;針對成績中等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消除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疑慮,即使存在錯誤也可以在同伴互評和自我反饋中修正,重點是要勇于表達觀點;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從短句、短段入手,不對篇幅做過多要求,重點是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勇于嘗試。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地介紹一些語篇銜接,內容組織和拓展段落方面的寫作技巧和策略。例如,引導學生根據梗概先寫一個主題句(topic sentence),接下來就論點中的關鍵詞給出定義和解釋(defming and paraphrasing),然后提出論據并舉例說明(examples),最后對相關示例進行拓展和總結(exten-sion and summary)。當然這些策略僅僅是為學生豐富作文內容提供參考和借鑒。有效的寫作支架是教師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機會,鼓勵他們打消疑慮并突破自我。
2.3同伴互評和教師反饋
支架理論在英語寫作中的核心是通過師生或生生互動來使學習者實現從當前水平向潛在水平的突破。由于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用,教師作為引導和協助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寫作需求。因此,在完成初稿后可以通過同伴互評(peerreview)和自我修改(selfrevision)來搭建有效寫作支架。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是組內同伴就初稿的標題內涵、遣詞造句、段落拓展、觀點表達等方面進行探討和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接著選出一至兩篇大家認為寫得好的作文進行組際交流。這樣的互動即是交流又是示范,同時教師要對好的觀點進行點評和分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互動進步。在同伴互評和組際交流的有效支架下,學生需要就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自我修改從而形成二稿(the seconddraft)。二稿的形成是學生自我提升,反復提煉,對文章逐層深化的過程。接下來,教師應該根據作文要求和評分細則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反饋(teachers feedback)不僅要在情感方面對學生寫作的優點予以肯定,也要對具體內容進行點評,教師也可以采取面談的方式與學生進行進一步的交流以協助學生完善表達,潤色文章。
3結語
本文把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由此衍生的支架理論應用到英語寫作教學中,并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穿越最近發展區,搭建有效寫作支架。在英語寫作中,搭建有效寫作支架的步驟是提供指導,喚醒意識,進入情境,合作學習,完成任務和效果評價。搭建有效寫作支架的核心在于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教師和同伴的互動、協助和引導,使學生實現從當前寫作水平向潛在寫作水平的突破,并使英語作文內容與形式并重,過程與結果統一。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命令者和指揮官,而是學生分析問題的協助者、學生克服困難的引導者和學生交流互動的促進者。教師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互動環境,激發學生合作探索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足恰當的語言輸入,引導學生穿越最近發展區,提高寫作水平和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