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河北大學 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我國三次產業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統計分析
陳 昕
(河北大學 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新突破,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協同性不斷增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十四年間得到迅速增長。本文采用1995年至2015年的統計數據,利用SPSS statistic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從三次產業的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統計數據中研究其內在聯系。
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增長;三次產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變量闡述

(2)三次產業的劃分:國家統計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制定以下規定(國統字[2012]108號):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2、經濟理論
通過研究世界經濟發展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比重占統治地位達到一定峰值后,開始緩慢下降,同時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3、政策解讀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利用Excel,計算GDP和三次產業的環比增長率,結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1996年-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及三次產業的增長率
1、描述統計
描述統計量

N 極小值 極大值 均值 標準差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 .0625 .2314 .128738 .0490109第一產業增長率 20 -.0048 .2318 .086497 .0687683第二產業增長率 20 .0092 .2131 .121521 .0636302第三產業增長率 20 .1067 .2622 .151346 .0360902有效的 N(列表狀態)20
上表說明,在1996-2015年20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平穩增長,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增長率穩步增長,均值最高,高達0.151,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平均增長率最低,僅0.086。由此可知,近20年來我國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穩步推進。
2、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8,t檢驗顯著性概率均為0.00<0.01,說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均與國內生產總值顯著相關。第一產業增長率與第二產業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為0.690,t檢驗顯著性概率為0.001<0.01,所以拒絕零假設,表明兩個變量之間顯著相關。同理,第一產業增長率與第三產業增長率之間,第二產業增長率與第三產業增長率之間也顯著相關。三次產業增長性顯著相關,表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應協同發展,實現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線性回歸分析
(1)通過對表二數據的觀察,初步建立多元回歸線性模型

其中y、X1、X2、X3分別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和第一、二、三產業的年增長率,β0表示在其他變量不變情況下,經濟固有增長率,β1、β2、β3分別表示各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權數,ε表示隨機誤差項。通過上式我們可以了解到各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會如何變化,從而為產業政策調整提供依據與參考。
(2)線性回歸得到模型
模型匯總

模型 R R 方 調整 R 方 標準 估計的誤差1 .998a .996 .995 .0033371
a. 預測變量: (常量), 第三產業增長率, 第一產業增長率, 第二產業增長率。
系數a

模型非標準化系數 標準系數 t Sig. B 標準誤差 試用版1(常量) .000 .004 .108 .916第一產業增長率 .158 .016 .222 9.914 .000第二產業增長率 .442 .021 .574 21.240 .000第三產業增長率 .402 .035 .296 11.368 .000
a. 因變量: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由此可得,回歸方程為:



(3)模型檢驗
◇經濟意義檢驗:模型估計結果說明,β0=0,當三次產業保持原有規模,我國GDP不會增長。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第一產業每增長1%,GDP會增長0.222%;第二產業每增長1%,GDP增加0.574%;第三產業每增長1%,GDP增加0.296%。可見目前第二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仍占據著主導地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
◇擬合優度檢驗:由模型匯總表數據可得,R2=0.996,說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可以解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99.6%的差異性,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很好,不被解釋的變量很少。
◇回歸系數檢驗:從回歸系數表可得,三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概率均為0.00<0.05,故拒絕t檢驗的原假設,說明了回歸系數的顯著性。由此認為建立線性模型是恰當的。
◇殘差分析:從輸出的殘差直方圖和P-P圖可以看出,模型的殘差較好地服從正態分布,沒有明顯偏離正態性假設。
1、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健康的產業結構,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2、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提高我國農業的科技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時代感的社會主義新農民。
3、工業是國家經濟的筋骨。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著重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
4、推進服務業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改變我國產業結構現狀,更能夠提高就業率,穩定民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
5、不斷完善導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正向稅收激勵機制。
[1] 高鴻業,劉文忻,尹伯成等.西方經濟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67,547.
[2] 中國國家統計局.國統字[2012]108號[S].
[3] 中國國家統計局官網:http://data.stats.gov.cn/
(責任編輯: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