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兵
(西北師范大學 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教育收益率研究述評:理論與中國實證
劉衛兵
(西北師范大學 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從教育收益率的模型和方法出發,回顧了教育收益率的理論。從中國教育收益率整體估算、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收益率估算、不同性別的教育收益率估算、不同地區的教育收益率估算這四個方面對中國教育收益率的國內外研究進行述評,并對中國教育收益率研究趨勢進行展望。
教育收益率理論;實證述評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的知識和技能是通過學習和培訓獲得的,與物質資本一同推動社會發展(Mincer,1974)。教育是增加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自人力資本理論形成以來,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對收入的作用。教育收益率是指因增加受教育的數量而得到的未來凈經濟報酬的一種測量。教育收益率是估算教育經濟價值的重要手段,國內外學者對教育收益率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教育收益率是研究教育投資收益的重要工具,以往文獻對教育收益率的計算主要有三種方法:明瑟收益率法,內部收益率法,簡便收益率法。
1、明瑟收益率法
明瑟收益率法是目前最基本、也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計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明瑟收益率的估算方法最早是由明瑟(Mincer)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推導出的研究收入的函數提出來的,認為人力資本存量(教育、工作經驗)是工資收入的重要決定因素。其函數形式如下:

其中,Y表示個人收入,eduyear為個人受教育年限,exper指的是個人的工作經驗,exper2為工作經驗的平方,u為隨機誤差項,表示除教育和工作經驗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系數β1為個人的教育收益率,指的是其他條件相同時,每增加一年教育引起的個人收入增加的百分比。
明瑟收益率法計算教育收益率需要微觀調查數據,需要了解微觀個體的年齡、教育水平、收入等數據,通常是利用大型微觀主體調查數據計算。
2、內部收益率法
內部收益率是教育收益的現值之和與教育成本的現值之和相等時的貼現率,計算形式如下:

其中,E表示教育收益的現值之和,C表示教育成本的現值之和。et表示第t年的教育收益,ct表示第t年教育成本。t=0表示開始接受教育,T為生命周期長度。上式中r表示教育的內部收益率。
用內部收益率法計算教育收益率時,需要獲得詳細的個人教育成本數據,以及個人在不同年齡時的收入,需要通過大規模的抽樣調查獲取數據。
3、簡便收益率法
1992年,Groot等提出了一種簡便的教育收益率計算方法,其函數形式如下:
用簡便收益率法計算教育收益率時,需要獲得個人收入數據,以及個人的受教育年限,使用起來較為簡便。
經對中國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得到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是對中國教育收益率整體估算,Jamison和Gaag利用1986年甘肅徽縣的調查數據,估計中國教育收益率約為5%;Byron和Manaloto估計1986年中國教育收益率為4%;Zhao(1997)用1985年北京市數據發現教育收益率約為4.3%;趙力濤運用1996年的數據進行估算,得出中國農村教育收益率為6.3%;陳曉宇等利用2000年中國城市住戶調查數據,得出中國教育收益率為8.5%,接近于國際平均水平;姚先國利用2004年抽樣調查數據發現城鎮勞動力教育收益率約為8%;黃斌等(2012)運用2009年入戶調查數據農村勞動力教育收益率估計結果達到13.1%;孫志軍(2014)基于雙胞胎數據測得教育收益率為14%。
二是對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收益率估算,以往大多數文獻表明較高層次的教育水平有較高的教育收益率,即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收益率也隨之提高。李實和李文彬1994年測量出城鎮地區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明瑟教育收益率分別為2.67%、3.38%、3.85%和4.48%;陳曉宇等(1998)測出不同教育階段教育收益率分別為初中3.59%、高中4.19% 、中專6.76% 、大專4.67%以及本科6.58%;岳昌君(2004)運用中國城鎮住戶調查數據測算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中專、高中和初中的教育收益率分別為8.84%、6.24%、5.40%、5.24%和3.74%;張車偉(2006)測算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的教育收益率為4.12%、9.7%、8.03%、5.26%;張馳等(2016)測算出不同教育階段教育收益率分別為初中1.4%、高中/中專6.0%、大專5.1%、本科7.9%、研究生10.0%。
三是不同性別的教育收益率估算,許多實證研究已證明了教育收益率存在性別差異。賴德勝(1998)研究發現女性教育收益率(5.99%)高于男性職工的教育收益率(5.14%);陳良焜和鞠高升(2004)利用國家統計局城鎮住戶調查1996-2000年的數據測算連續五年男女教育收益率分別為6.53%和4.717%、9.117%和4.978%、9.816%和6.094%、8.194%和4.944%、10.273%和6.749%,證實了女性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杜育紅等(2006)利用內蒙古赤峰市個體調查數據實證研究得出,女性的教育收益率(9.35%)高于男性的教育收益率(7.54%);劉澤云(2008)研究表明中國城鎮女性職工的教育收益率比男性高約2個百分點,其原因是教育水平與工資性別歧視程度呈反向關系;婁世艷等(2009)測得城鎮男性和女性教育收益率分別為6.23%和7.49%,女性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是由人力資本差異、性別歧視和補償性工資導致;鄧峰等(2012)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教育收益率分別為9.3%和11.7%,教育的配置作用是造成女性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四是不同地區的教育收益率估算,許多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教育收益率。王海港等(2007)研究顯示中國城鎮居民教育收益率有很大的地區差異,且差異主要來源于省內各城市之間;楊榮海等(2012)利用云南抽樣調查數據實證研究表明城鄉差距對教育收益率有顯著影響,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收益率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趙顯洲(2015)研究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的教育收益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
文章從教育收益率的模型和方法出發,回顧了教育收益率的理論。從中國教育收益率整體估算、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收益率估算、不同性別的教育收益率估算、不同地區的教育收益率估算這四個方面對中國教育收益率的國內外研究進行述評,有利于我們了解中國教育收益率的研究進程,也有利于我們理解教育對收入的作用關系。
目前對教育收益率研究有一些關注點的變化和研究方法的創新。有一些學者發現農民工的教育收益率研究與之前研究有很大的不同點,畢先進等對珠三角農民工的教育收益率進行研究,引發了對地區產業結構轉變的思考。有學者試圖引入新的控制變量使教育收益率的計算更加準確,如使用雙胞胎數據來控制能力和家庭背景對教育收益率的影響。還有學者主張運用非線性模型對教育收益率進行估計,如半參數或非參數方法,這些新的關于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動向和方法都值得我們關注。
[1] Mincer.J.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
[2] 于洪霞.生命周期偏誤、終身收入與中國教育收益率的估計[J].管理世界,2014,12:51-61.
[3] Psacharopoulos,G.Returns to Education:An update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Comparative Education,1981,17:321-341.
[4] Groot,W. and Oosterbeek,H.Optimal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under uncertainty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2, 11:41-49.
[5] Jamison and Gaag, Education and earning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7,2:161-166.
[6] Byron,R.P and Manaloto,E.Q,Return to educ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0,4:783-796.
[7] Zhao,Yaohui.Labor migrationandReturnstoRuralEduc ationin China [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 cs,1997,79:1278-1287.
[8] 趙力濤.中國農村的教育收益率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6,3:98-109.
[9] 陳曉宇,陳良焜,夏晨.20世紀90年代中國城鎮教育收益率的變化與啟示 [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2):65-72.
[10] 姚先國,張海峰.中國教育回報率估計及其城鄉差異分析—以浙江、廣東、湖南、安徽等省的調查數據為基礎[J].財經論叢,2004,6:1-7.
[11] 黃斌,鐘曉琳.中國農村地區教育與個人收入——基于三省六縣入戶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12,3:18-26.
[12] 孫志軍.基于雙胞胎數據的教育收益率估計[J].經濟學(季刊),2014,3:1001-1020.
[13] 趙人偉,基斯·格里芬等.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14] 陳曉宇,閔維方.我國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8,6:33-37.
[15] 岳昌君.教育對個人收入差異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04,S1:135-150.
[16] 張車偉.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研究,2006,12:59-70.
[17] 張馳,葉光.中國教育回報率的分布特征與收入差距——基于分位數回歸的經驗證據[J].經濟經緯,2016,1:78-83.
[18] 賴德勝.教育、勞動力市場與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1998,5:42-49.
[19] 陳良焜,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別差異的實證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40-45.
[20] 杜育紅,周雪飛,金紹梅.欠發達地區城鎮個人教育收益率——以內蒙古赤峰市為例的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75-80.
[21] 劉澤云.女性教育收益率為何高于男性?——基于工資性別歧視的分析[J].經濟科學,2008,2:119-128.
[22] 婁世艷,程慶亮.城鎮居民收入與教育收益率性別差異成因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9,3:13-19.
(責任編輯:劉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