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圖|本刊見習記者 湯芮
改革村的枇杷“熟”了
◇ 文 圖|本刊見習記者湯芮
從黔江區黑溪集鎮出發,沿著蜿蜒平坦的通村公路,行車約20分鐘,就到了位于九曲河上游的改革村。
沿途成片的枇杷林和脆紅李讓人印象深刻,這是黔江黑溪鎮引進業主打造的枇杷果園。
“你看我們的枇杷又大又好,每年都供不應求。”這是枇杷園主人周晴的話。
周晴是浙江溫州人,之前開超市,認識了現在的妻子。2008年,跟老婆一起來到了改革村。看到這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荒廢的農田,他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因為在老家有種植的經驗,他就想在這里自己創業,把這片土地利用起來。
第二天,他將土壤拿去化驗,結果顯示土壤非常好。這里日照多,土壤好,海拔也非常適合種植枇杷。“我當時就是一心想著帶個產業回來,帶動老百姓發展經濟。”周晴樂呵呵說。
可剛起步,問題就出來了。“南瓜、枇杷樹會吸收土里的營養,雜草太多,都長不好。”周晴說,每個月不得不請工人來除草,光是人工費都得花費上千元。不僅如此,南瓜和枇杷樹都會滋生一些蟲害,兩者互相影響,反而還種不好,土地也難以滋養。
怎樣讓枇杷樹長得好、土地利用率高、又讓土地營養能夠得以恢復?周晴著實犯了難。
轉機出現在2012年,黑水鎮政府開始推廣“林下經濟”,即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
這一新思路,瞬間破解了周晴的難題。
“對,就應該養雞,雞是草和蟲的天敵。”周晴開始盤算,雞吃蟲子,可以防蟲護林,糞便可以育肥林地。林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有利于雞的生長,不僅降低了成本,減少了疫病,土雞的味道也會大大改善。
事不宜遲,周晴從湖北等地引進良種烏皮雞4000只,開始在枇杷林放養。“平時雞都會在林間找蟲吃,也會吃一些雜草,我們再喂一些玉米、豆粕,保證土雞的質量,根本就不用操心。”周晴說,枇杷園自然生長的雜草,是家禽的“天然氧吧”,通風降溫,不易生病,十分利于家禽的生長。家禽吃草吃蟲,糞便肥林地,與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環鏈。

周晴果園的“綠殼蛋”
2014年開始,枇杷開始掛果,小雞仔也正好長大。
“一畝土地平均栽種50株枇杷樹,每畝平均產量125公斤,按每公斤40元算,一共5000元。一畝枇杷園平均能養25只土雞,每只土雞約100元,就是2500元,加上3元一枚的‘綠殼蛋’,一年至少也有3000元的收入,所有的加起來,就有超過10000元的收入。”周晴說,相當于每畝土地增值了一倍。村民種的枇杷如果沒賣完,周晴以每公斤10元的保底價收購,還提供枇杷修剪、施肥、沒投產前打藥等技術支持。
在他的幫助下,村民們少則種了100株,最多的超過1000株,收入5000-10000余元。現在周晴的枇杷園有200多畝,年產約1萬公斤。
在改革村,受到周晴幫助而脫貧的有60多戶,廖玉仙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廖玉仙在改革村二組,現有10畝土地,種植了500株枇杷樹。她和老伴身體都不好,老伴還有殘疾,自己平時只能打打零工,家中沒有穩定收益,年純收入僅2000多元。周晴對他們家特別關照,請廖玉仙到枇杷園幫忙,也鼓勵和支持廖玉仙自己種植枇杷。預計3年后,廖玉仙家種植枇杷帶來的年收入可達到5萬元。而且,廖玉仙也開始林下養殖,她現在有100只土雞,一天可以產蛋70枚,這也是一筆比較穩定的收益。
改革村的枇杷園種植面積已達到200多畝,且已全面投產,通過電商平臺的推介,園區今年所產的枇杷全部都是客人上門采摘,真正實現了足不出戶的銷售。同時,在枇杷園內大力發展林下養殖,今年養殖土雞及旱鴨8000余只,土雞、雞蛋和旱鴨也實現了足不出戶的銷售。
園區正在擴大種養殖規模,現又流轉土地近300畝,帶動周邊51戶農戶種植。預計到2016年底,實現1000畝的種植規模。同時,為了枇杷保鮮,在園區建成了一個凍庫,為擴大規模和效益打好基礎。
Loquats Grow Ripe in the Revolutionary Village

黑溪鎮紅李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