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圖|本刊記者 李仕羽
“亂石溝”的“黃金坡”嬗變
◇ 文 圖|本刊記者李仕羽
涪陵,羅云鄉。
站在山頂向山腳眺望,無數農居星羅棋布。1926年的那個春天,正是在這里,涪陵區內最早的黨組織——中共羅云支部在羅云壩成立,打響農民赤衛隊的第一槍,開展了土地革命斗爭。
四年后,同一地方,51名國民黨官兵起義成功,與農民赤衛隊聯合組建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活動于渝東南地區,武裝力量發展到2000多人,開展了懲辦土豪劣紳、開倉濟貧、分田分地、建立農會等一系列革命活動,先后建立起13個鄉蘇維埃政權、30多個鄉鎮游擊區、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革命故事。
但曾經的羅云鄉,與“豐饒”并未產生過多的交集。由于屬喀斯特地貌,這里坡陡土薄,石漠化嚴重。當地農戶無論種植糧食、蔬菜還是經濟作物,都只能見縫插針。除此之外,遍山的碎石更是導致當地水土不易保持,每逢持續性降水,便會給當地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農戶的房屋、田地也會蒙受巨大損失。
轉機出現在2013年。
五年前,一場暴雨導致的泥石流,讓陳祥兩口子失去了惟一的住房,“當時嚇慘了,只聽‘轟’的一聲響,房子就垮了半邊?!?/p>
在當地政府幫助下,陳祥的新房子很快建了起來,但那一夜的遭遇猶如一場夢魘,讓陳祥心中始終不踏實,“只要一下雨,晚上睡覺心頭就打鼓?!?/p>
如今,陳祥的心病終于好了,兩年多來,他看著一臺臺挖掘機和大卡車從自家門口經過,把田里的石頭移走,覆蓋上新土,讓土地增厚,又利用石塊修建防護坡,用以保持水土,并在坡地里種上核桃樹、水杉。
“再也不怕了?!闭驹谧约议T口,陳祥很淡定。
陳祥家不遠處,是羅云鄉種煙大戶尹進的烤煙田。
聽說家鄉的土地整治效果突出,今年,尹進結束多年“包工頭”生涯,回到羅云鄉,承包30畝土地搞起了煙葉種植?!拔冶淼苁强緹煼N植專業技術人才,一直都想搞,但以前老家的土不行,沒得法。”
在羅云鄉,尹進的30畝烤煙田并不是“獨一處”。
2015年,羅云鄉共落實了6個種煙村,共34戶種煙農戶。全鄉種植烤煙面積達到2879畝,除了極大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烤煙種植務工支出更是達到300萬元,大大增加了當地貧困戶的收入。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為了更大地發揮同學之間的合作效能,可采用下列競爭方法,如:表揚激勵法、小組得分制、評選最佳組員等,可采用激勵性語言,并把小組合作成果具體量化,進行評比、給予公布。
沿著平整的硬化水泥路繼續往前,我們偶遇羅云鄉銅礦山村民金明映,今年已經72歲的他,同樣見證了故土一步步蝶變。
“以前田里土少,石頭多,要想在田地里種個菜,費力得很?!蹦菚r,由于土地被亂石分割成無數小塊,金明映家近3畝土地真正能夠使用的不足一半。
更讓金明映犯難的是,由于碎石太多,不管是牲畜還是機械,在土地上都難以耕作?!疤貏e是小農機,刀片和輪軸常常被石頭劃斷?!?/p>

土地連成片后,周儒順家的土地流轉價格翻了兩番。

① 陳祥再也不用擔心自家房屋被泥石流毀壞

② 一大片“亂石溝”變身“黃金坡”

③ 眺望羅云鄉

④ 石漠化嚴重的土地得到整治
羅云鄉經過三年的土地整治,困擾金明映數十年的難題徹底得到解決。除了田間石塊被清理干凈,在改造的過程中,當地還建起蓄水池、溝渠、便道和步行道,一次性解決村民耕種灌溉、農機使用的問題?!安还苁菣C械還是牲畜,現在都能到田地里去工作,最高興的是,平整后的土地多了差不多一倍。”對金明映來說,土地連成片,不僅增加了面積,更讓耕種和管理更為便捷。
與金明映一樣感同身受的,還有銅礦山4組村民周儒順。
在他的記憶中,幾年前,羅云鄉一畝被石漠化的田地往往需要3個人合作才能把農作物播種下,并且經常要進行翻土。
“就算是很費力地把地種出來,最后的收成還是很低?!敝苋屙標懔艘还P賬,一畝田地相當于只有一半多可以用,并且還要多一倍的勞力,產出低,根本不劃算。
也正是因為土少石多,產出率低,曾經的羅云鄉,不少年輕村民都外出打工,土地荒廢,使得土地的石漠化愈發嚴重。
但自從進行水土保持整治,土地連成了片后,在周儒順眼里,自家土地立馬就值錢了。
沒有整治前,羅云鄉農戶的土地要么荒廢,要么進行流轉,但流轉的價格卻低得可憐。“根本沒有老板愿意接收種不了作物的土地,那時候一畝土地兩百塊錢都沒有人接手?!?/p>
“現在,六百塊錢一畝還要看我愿不愿意,比以前多了兩倍以上。”周儒順笑著說,他家現在以每畝田6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當地大戶種植核桃,他們平時也能在自家地里幫工種植,每個月能掙上千元,“生活還是比原來好多了。”
經過三年的水土保持重點建設,截至目前,羅云鄉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過54平方公里,石坡改梯田近百公頃,新增土地面積56畝,惠及三萬余村民。
周儒順家田坎背后,又有一大片“亂石溝”化身“黃金坡”。
春日的艷陽下,在那里,又將有無數飽含希望的種子撒下。
Transmutations from a Stone Ditch to a Gold Est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