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蓮籽
豆腐西施、奶茶妹妹……網紅向來與青春在望、顏值高企的俊男靚女相關。但是,豬蹄幫卻是例外。挑嘴的北京吃貨們在網上捧上紅了一個小攤主“老頭豬蹄豬肘”,翠微路上一位名不見經傳的80多歲老大爺手推車售賣的、笨法烹制的豬蹄和肘子,以其“老味道”征服了“新派潮人”挑剔的舌頭。沒有百年攤位,但有百年品牌,把握機會,口耳相傳的“老頭豬蹄肘”翠微大爺三輪手推車演變成“豬蹄幫”專營店。
從北平走來的“老”味道
老一代人講究“學門手藝養家糊口”,年輕的徐文堂從山東來到北京,投奔了醬貨號舅姥爺。這個醬貨號叫天福樓,賣各種鹵制品。老北京有三個“天福”相關的老字號——天福號、天福齋、天福樓。解放后,天福號公私合營,流傳至今;天福齋,留在食客的記憶里。而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天福樓,卻沒有想到,“它的味道”依舊能征服下一個世紀的年輕人。徐文堂離開天福齋后,在西單德興居、同和居學習魯菜,后又在四川飯店學習川菜,師從被賀龍元帥點將入京的川菜大師黃紹清,黃紹清大師向來“慢工細活兒”。和廚藝相比,徐文堂從黃大師身上學到得最多的是對美食的嚴謹的態度。1985年退休的徐文堂,為補貼家用和夫人一起支起小攤賣凍餃子。夫人生病后,徐文堂開始賣鹵豬蹄豬肘。一個推著三輪車,三輪車上裝著一口鋼鍋,站在路口售賣的徐文堂,沒想到他的生命有如圓舞,一個甲子之后,回到起點。對于徐文堂來說,鹵豬蹄豬肘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關于青春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
口碑之下的“慢”堅持
從三輪車上一盆“豬蹄豬肘”,到四盆“豬蹄豬蹄”,再到發展成“豬蹄幫”專營店,用了漫長的十余年時間。豬蹄幫2015年才正式成立,一脈相承的不僅僅是好味道,還有“饑餓營銷”模式,“以誠為本”的理念。
口碑相傳,盛名在外,老頭豬蹄豬肘供不應求。露天售賣的時候,幾乎一個小時就賣完。為了能讓辛苦排隊的人都買到,只好限量購買。豬蹄幫專營店開業之后,雖然不限量了,但基本也是中午12點售賣,下午3點左右售罄。賣光即止,食客只能望“店”興嘆。并不是有意“饑餓營銷”,只不過夯實前行,不會因為冒進而影響了品質。老百姓的店,執行的也是最老的餐飲人理念“以誠為本”。
徐文堂的兒子徐殿軍從2008年開始和父親一起售賣豬蹄豬肘,而今已經獨立撐起店面。曾經服務于外企的徐殿軍,耳濡目染先進的營銷管理理念。找他做加盟店,品牌推廣的人也很多。但是,徐殿軍卻選擇了做老手藝的傳人,做“笨法真味”豬蹄豬肘。他說,在無法確定工業化的生產流程能保證每一鍋的出品品質的情況下,他寧可選擇“慢”發展。
三代傳承,潛移默化的改變
雖然是舅老爺傳下來的秘制方法,作為專業廚師的徐文堂已經把制作方法給改良。比如,最老的方法是用黃醬來調制,徐文堂為了更入味,把配料改成生抽和老抽;外企白領出身的徐殿軍,更加精細化、標準化管理。以采購為例,徐文堂凌晨三四點鐘早起去市場采購肉和原輔料。回來后,清洗、除毛、然后再洗一遍。10點鐘下鍋烹制,下午3點左右才能售賣。為保證品質,徐殿軍把生貨外包,則專業外包團隊統一清洗、除毛,并且保證肉品質量。徐殿軍對烹飪用鍋進行改良,把開鍋后的燉制時間嚴格把控在3小時20分;豬蹄和肘子一起烹制,此法可讓豬蹄和肘子的色澤更加光亮。徐家的第三代傳人,把“互聯網+”的思維融入進來,利用網購平臺和微信公眾賬號銷售。而今線上銷售與線下零售的日均營業額為2:1。
徐殿軍給自己的定義是一個虔誠的餐飲人,他付諸心血于豬蹄幫,卻不會被豬蹄幫拴住。長假與小長假,都會停業出游。食物讓人果腹,美食讓人愉悅。徐殿軍說:“熱愛生活的人,方能做出讓人愉悅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