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互聯網+”的本質:打造智慧供應鏈
宋華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自從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的論調以來,各行各業都在談論這個話題?,F在哪個行業不談“互聯網+”似乎就不是弄潮兒。但問題的關鍵是,當大家都在談“互聯網+”的時候,必須弄清楚它的本質是什么。
很多人對“互聯網+”的理解,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是一個傳統業務對接了一個互聯網平臺,或者電商平臺、互聯網金融等,就算是“互聯網+”了。但事實上,它真正的內涵在于:各行各業借助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手段,再造一個全產業的智慧供應鏈。
如今,在新的技術背景下,供應鏈的組織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將其稱為“智慧供應鏈”。如何看待智慧供應鏈?智慧供應鏈能夠對企業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個人看來,智慧供應鏈將給企業帶來六個方面的影響和變化。
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出現,使得供應鏈從B2B或B2C變成了C2B。馬云曾在2015年的互聯網報告里提到廣東一家名為“共創”的供應鏈企業。“韓都衣舍”和它合作,當“韓都衣舍”的消費者在網上點擊服裝放到購物車的時候,相關數據就已經被工廠獲取。工廠據此來決定面料的選擇和備貨,同時跟“韓都衣舍”在設計端進行對接。這時候,生產廠家就能夠做到小批量生產,因為它具備即時化的柔性生產工藝。
傳統供應鏈的做法是,企業拿到訂單以后,經過設計再發到工廠。這樣會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前置周期長;第二是工廠對訂單起始數有要求,往往會拒絕小批量生產。
在智慧供應鏈時代,面料供應、備貨,以及設計師之間的聯動大大增強。在縮短前置周期的同時,生產也更加柔性化。時間、成本和質量這三者間的關系在智慧供應鏈中,達到最佳的平衡。
全程可視化,即在任何一個時間段,都能夠實時掌握供應鏈的過程,實時追蹤、了解整個供應鏈運行的狀態。這在以往企業很難做到,但是當物聯網實現以后,就能夠做到全程可視化。
廈門一家叫作“和誠智達”的企業(專注于打造運輸車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專門針對運輸企業做供應鏈融資。運輸企業通常會面臨貨主押賬的問題,一般押賬期限為半年。但貨車司機都是農民工,要見現錢。有時一個運輸企業即便能拿到大單也不敢去,因為沒錢買柴油、貨車。
但這家企業針對貨車企業,做實時的柴油分期和貨車分期的融資。所有合作的運輸公司,需要進入它的智慧車管系統,除了GPS,它還在每一輛車上都裝了智能車機,能實時觀察到速度、油耗、司機踩剎車的力度,汽車轉向是急轉還是慢轉等。通過這些數據,就能大致掌握司機的開車習慣以及開車過程的整個狀態。通過大數據模型,就能篩選出合適的做購油和購車融資的運輸公司。
另外,全程可視化不僅是畫面的可視化,也包括數據的可視化。
如今,在整個供應鏈的組織過程中,企業需要把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和有價值的資源及時地組合到一起。但這在原來很難實現。
不過在互聯網的條件下,這種狀態能夠實時做到。運用模塊化的方式進行供應鏈集成,使企業能迅速地運用自身和外部第三方的能力建立起獨特的供應鏈競爭力,實現供應鏈服務功能的快速定制。
深圳一家名叫“創捷”的供應鏈企業,2015年被李克強總理、汪洋副總理、馬凱副總理高度關注。該公司作為一個供應鏈平臺,能把所有的手機生產廠家、原料供應商、組裝廠、接單集成者全部集合到一個平臺上,幫助企業打造智慧供應鏈下的柔性組織。
在傳統的供應鏈條件下,企業要打造一個大的生態系統,讓所有資源進入到一個平臺上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這種可能性得以實現。就像海爾今天能夠將大量分散的創客有機地組織起來,嵌入到海爾的供應鏈體系當中一樣,但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即企業的供應鏈計劃過程,和供應鏈最后的執行過程,能夠實現互動、互聯。
例如:深圳阿里巴巴一達通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它給中國中小微企業做出口融資,同時介入到貿易、物流、通關、報關、退稅等各個環節,甚至還做信用數據。它通過互聯網數據的形成,使得企業的計劃和執行能夠實現聯動。
“互聯網+”對供應鏈產生的影響,個人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和績效的實時化,但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我們都知道,供應鏈過程中有大量的成本耗費,同時也在產生績效。如果企業管理者連成本都控制不了,就無從談及供應鏈。要掌握不同環節的各種各樣的成本,才能使整個供應鏈的總成本達到最優化。中國很多企業說自己已經實現大數據化,其實寥寥無幾。
企業要想做到大數據化,首先應該是智能化。因為很多企業BI(即商務智能)都沒做到,如何去做大數據?而BI的基礎,是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能夠進行有機地整合。每個環節做到BI化,同時各個環節能夠有機地貫通,才能做到成本可控、風險可控。
事實上,做到成本可控的核心是信息治理。而信息治理是未來企業做智慧供應鏈必須解決的問題。企業需要的不是單一信息,而是全面的信息,這被稱為“信息勾兌”,即把各種不同的分散的信息勾兌好。換句話說,只有一段一段的割裂的BI是毫無用處的,企業還要把它匯集起來才行。
由于天災人禍,或者突然間某一個環節的變化,作為企業管理者,能不能在最早的時間內預知供應鏈可能產生的風險,然后做到柔性改變?以農產品行業為例,如果遭受自然災害,那么紡織行業就應該盡早預知供貨源是否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核心不在于簡單地討論互聯網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或將傳統業務搬上網,貼上“互聯網+”的標簽。企業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結合新技術去改良和優化產業供應鏈,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智慧供應鏈”,這才是“互聯網+”的本質。
(摘編自《中外管理》)
Essence of “Internet Plus”: Build Intelligent Supply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