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焦康
走進農家樂園,品味體育魅力
——如何有效開展農村幼兒園的體育活動
文 焦康
《指南》中強調:“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幼兒體質,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農村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活動天地大,動植物繁多,這些都是農村幼兒園的優勢。這些寶貴的“財富”為有效地開展幼兒園體育活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秉持“體是首位”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村幼兒園所獨有的教育資源,讓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快樂地成長!
體育教學戶外體育區域體育游戲自然資源

圖1
在農村幼兒園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在開闊的操場上跳躍的身影。幼兒園體育活動應該關注“磁化”和“感化”兩個方面。“磁化”就要求幼教工作者在設計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下“苦功”,想方設法讓活動內容更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感化”又要求幼教工作者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外界情境,幫助他們更輕松地更投入地融入體育活動當中。那么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農村幼兒園體育活動呢?筆者認為:有效開展農村幼兒園的體育活動應該立足于以下四點:
《指南》中提出:“要重視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根據幼兒的特點設計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對于3-6歲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注意規律是無意注意為主導,易受外界新奇的事物影響。因此,我們在設計體育教學活動時,必須保持活動形式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先讓孩子“心動”,那他們的“行動”也就順理成章了。以一節中班體育活動《鯊魚來了》為例:在游戲環節之前,老師先教授孩子們“蛙泳”的基本姿勢,接著巧妙地將孩子們每天接觸的“凳子”假設成孩子們的“海岸”。孩子們在老師的口令下從“岸上”跳到“海里”游泳,當聽到“鯊魚來啦”的消息就趕緊往“岸上”游過去。這種活動形式不僅對孩子身體的動作靈敏度和大肌肉進行鍛煉,而且激發了孩子們對體育活動的濃厚興趣。心理學家認為:“興趣就是人類認知事物以及從事各項活動的心理傾向,也是人們從事認知活動的強大動力。”孩子們在有興趣的狀態下游戲才不會感到沮喪厭惡。換言之,讓孩子“行動”先使其“心動”。
依據《指南》精神,幼兒園必須保證幼兒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低于兩小時,其中每一小時中有組織的戶外體育活動占半小時。可見,戶外體育活動對孩子們的身心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在體育活動《斗雞》過程中,孩子們圍坐成一個大圈,為自己的“戰友”吶喊時,歡樂和斗志在空氣中蔓延開來(見圖1)。在孩子們的夢里,有形形色色的花鳥魚蟲,有含著青草香味的空氣,有湛藍的天空和軟綿綿的云朵。他們喜歡無憂無慮地追逐玩耍,游戲就是孩子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夢。我們應該讀懂孩子的心理,把他們的興趣引向戶外,讓他們接觸戶外自然,充分體驗戶外活動的快樂和自在!
幼兒園區域體育活動這種較為新型的組織形式,正是根據健康領域的目標、內容與要求,創設若干運動區域,投放不同的運動器具,讓幼兒自主參與活動,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以椅子游戲為例:孩子們以合作的形式將一張張椅子排成長長的兩條直線,依次“過橋”;再將原先相對的兩排椅子拉大距離,在椅背上交錯“布網”,有趣的匍匐游戲——“穿越電網”即將開始;再或者將一張張椅子依次排成一條任意形狀的線路,孩子們踏上椅面、跨過椅背、踏上另一椅面,最后跳下來等等。這種自主探索的實踐活動比老師們對活動材料精心地“排兵布陣”顯得更加意義非凡!再以孩子們特別喜歡玩的“釣魚游戲”為例: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們拿著各自的小桶和釣魚竿,圍站在“釣魚臺”上,儼然一個個垂釣高手的樣子!游戲結束后,他們會特別自豪地清點著自己的“戰績”(見圖2)。在爽朗的歡笑聲中,孩子們不僅在手眼協調方面得到鍛煉,也在心里默默地說:“體育是快樂的!”
面積較大的農村幼兒園還可以設置多個體育區域供幼兒活動:野戰區、搬運區、攀爬區、鉆爬區、綜合體能區、休息區等。多個區域劃分的形式更能夠充分地利用活動資源,讓孩子們共享各自的活動環境,也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再以輪胎為例:孩子們喜歡“自主研發”新的玩法——將球放在輪胎的凹槽中,一個普通的輪胎就好像一個具有運輸功能的交通工具了!玩了幾天,他們又會得出一個新的游戲形式:幾個小朋友用這種方法運球,誰最快將球運到指定的終點就是冠軍!區域體育活動真正實現了“被動體育”向“自主體育,快樂體育”的轉變。
《指南》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幼兒體育活動的興趣,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中各種因素進行鍛煉,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并體驗運動的快樂。”農村幼兒園本身就有得天獨厚的體育活動資源。比如,農村幼兒園周圍有許多田埂、池塘、山坡、小樹林。這些天然的資源都可以作為體育活動的場地和器材。春天,孩子們在田埂上搖搖晃晃地走路,這不僅有趣而且鍛煉了孩子們的平衡力;夏天,孩子們在陰涼的樹林里捉迷藏、打野戰等;秋天,孩子們幫農民伯伯豐收這一年的勞動成果,體驗了勞動的不易,也鍛煉了身體;冬天,我們大手牽小手一起去小山坡打雪仗,玩得不亦樂乎!同時,《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幼兒園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和玩具。”在農村中的沙、石、土、水等自然物就可以轉變為孩子們現成的體育器械。比如:用木板制成“兩人足板”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和平衡能力;用廢舊油桶和細竹條制成“電網”,訓練幼兒的匍匐動作;用廢舊大紙箱和小紙盒制成“臺球組合”,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等等(如圖3)。農村孩子用一根繩子,幾根樹枝就能玩出多種花樣,他們不在乎材料是否精致,而是尋找用這些材料進行活動,從中得到快樂。
《綱要》中指出:“城鄉幼兒園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農村幼兒園應該以幼兒為主體,以鄉土資源為載體,以游戲活動為中介,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各種自然條件,積極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形式,并深入挖掘和利用好本土的幼兒園體育活動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富有農村特色的體育游戲,一定能不斷提高農村幼兒園體育活動的質量與水平!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上黨中心幼兒園)

圖2

圖3
[1]幼兒園教育指導指南(試行)[Z].教基[2001]20號.
[2]冷小剛.1999年我國部分省市幼兒園體育活動現狀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00(6):20-21.
[3]全民健身計劃指南[Z].國發[1995]14號.
[4]左瑞勇.近十年我國幼兒體育研究綜述[J].早期教育,2007 (1):14-17.
[5]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
[6]沈建華.上海市幼兒體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6(2):25-28.
[7]《國家教育委員會幼兒園教具配備目錄》[Z].國家教委(86)教供006號文.
[8]龐麗娟.教育與兒童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劉馨.學前兒童體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0]洛克.教育漫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