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壽蕓
揚起自信的風帆
——淺談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文 朱壽蕓
自信心是每個人事業的支點,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為動力,戰勝各種困難,敢于奪取勝利。它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質,是人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標準。幼兒期是自信心培養的重要階段,及早地觀察與發現幼兒自信心形成的趨向,注重培養,通過從合理要求中樹立自信,親為自立中培養自信,成功收獲中體驗自信心,愛心鼓勵中賦予自信等途徑與方法把自信心的發展引向健康積極的方向。培養幼兒良好的自信心,是我們幼兒教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和任務。
自信心幼兒培養


“自信心是每個人事業的支點,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為動力,戰勝各種困難,敢于奪取勝利。”在心理學中,與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通俗講自信心就是對自己有信心,做任何事都敢于表現、會表現,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質,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標準。它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有些幼兒在集體場合中不敢主動地要求參加活動,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敢在眾人面前大膽地表現自己,自己獨立活動時不會自己想辦法、出主意,愛依賴別人。如幼兒入園總是低著頭進來,不敢正眼看人,問她話時要么聲音如蚊子般輕,要么就是語氣神態很特別,臉紅紅的幾乎是大聲喊著說話。久而久之,會形成自卑、焦慮、敏感的性格,影響個性的健康發展,甚至會對幼兒的一生產生不良影響。
幼兒期的自我意識處于從生理的自我向社會的自我過渡的時期。因此,五六歲以下有些幼兒所表現出來的信心不足,只能看作是尚未充分形成自信心,不能武斷地認為是自卑感。及早觀察與發現幼兒自信心形成的趨向,注重培養,防止驕傲、固執與退縮、自卑等性格的發展,并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來實施,是我們幼兒教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和任務。
那么,如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呢?
1.在合理要求中樹立自信
成人普遍對幼兒有較高的期望與要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過高。教師對幼兒發展所確立的標準要適應,應自己考慮幼兒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總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幼兒。幼兒的發展或進步都需要一個過程,成人在要求幼兒時不要出現“一刀切”的現象,不要只關心結果的好壞。標準過高幼兒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幼兒喪失自信心。
另外,對幼兒教育時總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實際的,忽視了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或曲折的過程。幼兒做事總是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的,這是發展規律,要求過高、過急都不利于幼兒的發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長常常盼望自己的幼兒處處強過別人,慣于橫向攀比。因此,對幼兒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實際,并讓他努力通過每一次嘗試,在成功中得到滿足,從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并且增強其自信心。
2.親為自立中培養自信
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存在社會這個大家庭里,幼兒也是如此。他們總是要接觸外界事物,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并且也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是,這種幫助要掌握分寸,教師也要把握分寸,幫助不等于代替。
教師要了解信任幼兒,讓幼兒大膽地去想象,去創造,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幼兒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任務,給予他們一定的自我選擇、決定、交往和游戲的權力,在實踐中增強能力,獲得自信。
與此同時,在活動乃至競爭中,要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其自我肯定,樹立自信心。千萬不能為了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總是把幼兒限制在狹窄的空間里,剝奪幼兒通過活動樹立自信的機會,這將導致幼兒能力低下、依賴性強、膽怯和自卑。
3.成功收獲中體驗自信心
教師要在各項活動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幼兒,要注意為幼兒創設能夠充分表現自己和體驗成功快樂的機會與條件。要結合幼兒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活動,使所有幼兒都能獲得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
身體活動能力強的幼兒往往會比較自信,因為他們自己動手,親自去體驗,去實際操作了,所以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較多,也具有較強的自信心。比如有一次,小朋友們都要用小紙盒做汽車,圓形的車輪材料用什么材料來做好呢?教師讓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結果他們有些用瓶蓋,有些用硬紙板,一輛輛汽車最終都做好了。對幼兒來說,無論做什么事,經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績,其獲得的滿足感會更大。
同時,要特別注意給那些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幫助這一部分幼兒獲得在他們年齡段應掌握和具備的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運動能力和社交能力等,能力是幼兒自信形成的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兒童如果從童年起就在各種活動中成功或獲勝,常常受到教師和家長的親近和表揚,其自信心就會得到充分提高。
4.愛心鼓勵中賦予自信
“如果幼兒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把溫情,喜歡,關懷,尊重,認可,愛撫稱為積極的關注,并把它看作是人類的普遍需要和自信的源泉。
面對幼兒,教師用正面、積極、恰當的語言,肯定并贊美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良好表現,這是一種最簡便的愛的表達方式。對待幼兒應該注意經常表揚,要愛護他們,不要總是以批評的眼光和責備的口氣對待他們,要善于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適當贊賞,使他們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
再有,鼓勵也包括接納幼兒的失敗與不足,即使他們做錯了事情時,也不要將他們說得一無是處,要發現成績,及時地表揚他們,愛護他們。我國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說得好: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教師的一句貼切的贊美語言可以使幼兒保持一天或幾天的良好情緒,使幼兒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充滿信心地去探索世界。
因此,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使用贊美的語言,都要努力為幼兒創設一種充滿關懷和愛的和諧氣氛,滿足他們正當的需要。這是培養幼兒自信心極為重要的方法。
教師,作為幼兒最親近、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要給幼兒樹立起典范作用,多鼓勵,大膽放手,讓幼兒在摸索中,在交往中,在成功中,逐步樹立起自信的觀念,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迎接各種新的挑戰。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城區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