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紅燕
通過結構游戲“好玩的毛根”培養幼兒合作與交往的能力
文 葛紅燕
結構游戲的意義主要是通過幼兒建造各種物體或建筑物,能促進思維發展和動手操作的習慣,形成手腦并用的目的。在幼兒園常用的結構材料有積木、積塑、雪花片等,而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運用了顏色鮮艷、可塑性強的毛根這一特殊材料讓孩子們進行建構,并注重在建構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合作與交往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交往合作

背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活動,讓幼兒在具體活動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分工合作。”
在一天區域活動的時間,我發現有一些孩子正蹲在地上玩著什么。走近一看原來是我們教師布置環境時剩下的毛根邊角料。看到孩子們這么喜歡玩毛根,于是我干脆拿出了一些完整的毛根材料放在桌上供孩子們制作。大家紛紛動手動腦進行制作,作品也形象豐富??吹竭@種情景,我便設計了《好玩的毛根》這一結構游戲,引導幼兒根據毛根的特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運用已有的建構經驗和技能來進行創造性建構。這一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此我還特地申請了個人課題,并成功在市級立項,即將毛根建構與提高幼兒交往與合作的能力相結合著重進行研究。后期我又設計了《毛根變變變》——毛根系列活動之二。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我對幼兒提出要求,圍繞要求進行造型、連接,大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嘗試主動尋找同伴組合作品、創編故事。這些活動使得幼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更加頻繁與深入了,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在活動中我發現,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交往的樂趣,獲得同伴間互動的愉悅經驗,才會覺得自己需要和別人交往。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多安排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活動,讓他們從生活中真正體會到交往合作帶來的益處。在第一次的活動中我沒有要求幼兒合作,而是讓他們各自為戰。總會有孩子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而需要幫助,而同伴都在做自己的工作,因此只有尋求老師幫忙。而在第二次的活動中,我提出并設置了要合作的要求,從一個人做,到兩個人、三個人、一伙人合作,孩子們感受到其中的好處與快樂,遇到困難不僅僅可以找老師,還可以尋求伙伴。因為牽涉到共同的作品,伙伴也十分樂意地提供幫助,所以在以后的區域活動中總能看到幼兒合作的身影。
提高幼兒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體驗,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注意通過每次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同伴合作、交往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化。
合作、交往有助于幼兒逐步成為健全的人。他們在人與人的接觸交往中建立初級的人際關系,學齡前的孩子正處在剛剛開始認識周圍生活與發展同伴初步交往的時期,認知的水平也較低,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指南》指出:“鼓勵幼兒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并注意調整難度,讓他感受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就感。”在活動前,我沒有像平常那樣準備充分的材料,而是根據幼兒的人數,在孩子中間投放了少量的毛根。為孩子后面的操作設置了一些矛盾沖突,并且適時地引發幼兒討論:“如果材料不夠,而我們的個人作品無法完成怎么辦?”幼兒紛紛發言,有的說:“等別人用完,我再用。”可是立刻遭到否決,要有作品展示的話,別人作品上的材料是無法取下來再利用的。也有的說:“我可以和他一起做!”等等,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找同伴合作是最可行的方法。于是大家很自然的進行了分工合作,有的二人一組,有的三人一組,還有的幼兒干脆一個大組進行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巡視了孩子們的分工,以往總認為在幼兒的分工搭配中,“強帶弱”是很好的方法。能力強的可以起到決策作用,能力弱的則可以做輔助工作,避免了活動中的糾紛。但是通過這次觀察其實不然,有的組組員能力相當,也合作得很好。例如涵涵、子駿、翰翰等幾名能力相當的男孩子所在的一組,制作前大家商量準備做一個家,涵涵說:“我來做房子!房子我會做!”子駿說:“那我就做煙囪和窗戶?!焙埠舱f:“我做門口放的花。”說完各自進行了制作,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在連接的時候他們還能相互幫忙,你幫助我拿著作品,我把接頭處弄牢固,合作得有質有量。
另外,在活動中應以幼兒為主體,給幼兒一個足夠的空間,有效地發揮同伴間交往的作用。其中,提高交往的自由度是極為重要的條件。在平等的原則下,幼兒可以自由選擇伙伴,共同協商游戲規則,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不要去影響孩子自由的交往氛圍,讓孩子在無拘無束、不受“監控”的氣氛下與同伴交往,充分發揮孩子的能動性。當然,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老師也要能關注到,并給予適宜的引導。那么幼兒的建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夠得到提高。例如:一次兩個孩子在合作制作一輛自行車時,就是無法把車輪和車身較好地結合在一起,我便提醒他們可以一個人拿起車身,另一個人連接車輪,這樣就比較方便了,兩人一試,果然成功了。反之,如果教師沒有及時介入,該組幼兒便失去了一次很好地通過合作解決困難的機會。在觀察中,我發現孩子們在選擇同伴時,喜歡尋找自己玩得比較好的伙伴們??此麄冊谥谱鞯倪^程中也是有商有量,我充分地相信了孩子們的能力,愉快地在一旁充當一名旁觀者,細心地觀察著孩子們,建構過程中合作與交往的情況。
不可否認,也有一少部分的孩子因為缺乏交往的技能,在進行此類活動時無人選擇。而他們自己也不能夠主動地尋找合作伙伴,在這個時候,我便給予積極的引導,請一些交往能力強的孩子來邀請他們,或把這些孩子編成一組,老師加入他們進行活動,引導他們進行交往。當看到合作的作品成功時,幼兒會心的歡笑是無法假裝的。教師在指導幼兒開展建構游戲時,應以支持者、合作者、幫助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參與游戲,時時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在自主、創造游戲中,抓住教育契機,把指導的計劃性和靈活性統一起來,“學會認同、學會共享、學會呼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教”有意義,讓幼兒的“學”看得見!
這次系列活動,給了我很深的感受: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合作、和諧的社會。要達到真正和諧,必須要會與人有效地交往、合作。而提高幼兒的合作、交往的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這也需要老師與家長共同配合,做有心人,積極地挖掘一切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共同提高幼兒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第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