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文惠
音樂舞蹈教育中幼兒社會性的培養
———大班音樂舞蹈教學活動《鈴兒響叮當》之體會
文 張文惠
幼兒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園音樂舞蹈教育是有組織的,在時間上流動的音響和身體造型為物質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性藝術。教師通過巧妙地運用各種藝術化、游戲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創造機會讓幼兒在一種愉快的、“不強迫”的形式中實踐有關的行為技能,幼兒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會與他人非語言的交流,默契合作、情智互補,養成自愿遵守規則的習慣,培養自信、自律、自我激勵的精神,使社會性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音樂舞蹈社會性合作

學齡前階段是進行社會性教育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許多社會認知、社會情感以及社會行為在這一時期形成并發展,為終身的社會性發展打下基礎。因此,幼兒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通過各種社會實踐中的學習獲得符合社會要求的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理想和行為模式,從一個自然的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創造社會,使幼兒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個性傾向,促進其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直以來,幼兒園曾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認知發展、輕社會性發展的傾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在社會化過程中,幼兒情感、交往、分享、合作等方面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現代幼兒教育所追求的一種重要目標,應不斷地滲透到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幼兒園音樂舞蹈教育是以有組織的,在時間上流動的音響和身體造型為物質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性藝術,不但能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也能極大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由于它不是以說教的方式方法來傳播灌輸,更多的是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獲得,因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心靈,內化著幼兒的行為。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社會性發展的目標,結合大班音樂舞蹈教學活動活動《鈴兒響叮當》,談談自己是如何將社會性教育滲透于音樂舞蹈活動中,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一種先天性的趨避傾向——趨向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回避消極的情感體驗,幼兒時期尤為如此。因為音樂舞蹈活動可以讓他們感到輕松、愉快。寬松的課堂氣氛、老師贊許的目光、鼓勵的微笑等積極的評價都會使幼兒樹立足夠的自信在集體中間充分表現。《鈴兒響叮當》是一首幼兒耳熟能詳的歌曲,是幼兒園大班綜合音樂舞蹈教材。活動中,根據音樂的性質、節奏以及我班幼兒的音樂舞蹈水平,以審美為核心,用擬人化的手法,借助多媒體課件,通過巧妙的情境設計將幼兒吸引到教學中,感受圣誕節人們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的歡快場面,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快樂,在這種氛圍中,孩子們不由自主地聞樂而動,把對聽覺藝術所蘊含的美以身體的動作表現了出來,就連那些平時內向,不愿在大家面前表現的幼兒也被感染了,融入共同的舞蹈活動之中,體驗了成功的愉悅。

為了確保音樂舞蹈活動順利進行,必須引導幼兒學會分享空間。舞蹈教學要求幼兒在有限的場地中共同活動,既能夠保證個人行為不受壓抑,又不妨礙與同伴友好相處,需要幼兒具有分享空間的能力,通過這種技能的培養,幼兒進一步懂得了與他人分享是一種良好的行為,體會了分享帶來的和諧和快樂。
活動中,一開始幼兒并沒有分享空間的概念,總是出現碰撞、摩擦、沖突,于是我就結合歌詞內容,啟發幼兒思考怎樣才能“沖破大風雪,飛奔過田野”?并通過商討,讓幼兒了解如果互相碰撞,前進就會產生阻礙,就會影響我們坐在雪橇上的速度,使幼兒自己意識到要想在這樣的空間里與同伴友好相處、共同舞蹈就必須調整自己的動作幅度,找到合適的舞動空間。這種探索與交流,讓幼兒體會到了分享空間的快樂,內化了自己的行為規則,強化了幼兒的分享意識。
交往合作是一種集體行為,也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技能。在音樂舞蹈活動中,有許多環節需要幼兒共同合作交往來完成,因此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提高培養幼兒交往合作技能,以利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在《鈴兒響叮當》創編舞蹈動作時,要求幼兒三人一組通過搭肩排成“品”字形模仿奔馳的雪橇,并規定在不同的樂句三人交換位置。這一環節,可以看到孩子們從找合作伙伴,到三人一開始舞蹈的“顧此失彼”,到逐漸熟練、準確地舞蹈及相互交換位置,體現了交往合作技能在音樂舞蹈教學活動中的探究、學習運用,為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提倡教師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幼兒獨特的表現形式,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分享他們的創造的快樂,激發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
在《鈴兒響叮當》音樂舞蹈教學中,我尊重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創編各種不同的動作,大膽創新。特別是在最后加進的一段爵士版《鈴兒響叮當》音樂片段中,幼兒根據音樂節奏編出了多個動作,有的還以自己的獨特表現方式把江南Style中馬舞的動作元素融入了進來,創新熱情極其高漲,發展幼兒個性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社會性的發展。
總之,在開展這次《鈴兒響叮當》大班音樂舞蹈活動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音樂舞蹈作為發展幼兒社會性能力的載體,具有可操作的潛勢。只要教師巧妙地運用各種藝術化、游戲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并努力創造機會讓幼兒在一種愉快的、“不強迫”的形式中實踐有關的行為技能,幼兒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會與他人非語言的交流,默契合作、情智互補,養成自愿遵守規則的習慣,培養自信、自律、自我激勵的精神,使社會性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江蘇省徐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