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華
泥土芳香的游戲之旅
——淺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與研究
文 肖華
農村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活往往孕育著很多的教育契機。我們應從幼兒的需要出發,挖掘農村孩子生活中熟悉的自然資源使之成為孩子們的歡樂之源、智慧之源。
自然資源課程游戲化區域自主游戲

我園地處農村,有豐富的可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然而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利用不足,挖掘不深。教師對幼兒的游戲活動干預較多,不愿放手,對幼兒個體游戲興趣或過程關注不夠。活動區域提供的材料不豐富,層次性也不強。在教育實踐中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寶貴的自然資源優化我們的綜合活動課程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究。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運用天然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通過課程游戲化的實踐與研究,可以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建立豐富有趣的幼兒游戲活動方案,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不斷優化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
(一)創建課程游戲化環境
1.我園地處農村,泥巴資源唾手可得,為玩泥活動的開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園設置幼兒玩泥區,設置了集體活動操作區、泥彈區、涂抹區、拓土區、清洗區、泥巴存放區等,并附上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活動標識,讓幼兒能夠自主、有序地參與游戲。比如提供土坯模具讓幼兒拓土坯,提供泥踏和泥板讓幼兒泥墻,提供廢舊鍋碗、菜籃子、水管、磚頭、樹枝小瓦等讓幼兒在泥巴區玩起了“過家家”游戲……
2.開辟種植園地。幼兒園種植不是為了吃也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孩子們提供工作的場所,讓孩子們親自參與播種、澆水、施肥、拔草、收獲等過程,允許幼兒失敗,但教師要幫助幼兒尋找原因、解決問題,這樣才有收獲。
3.搭建動物飼養區。飼養了鴿子、兔子這些小動物,孩子們可以親眼目睹它們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孩子們經常到飼養角觀察和飼養小動物,有的拿菜葉給小兔喂食,有的圍著兔子指指點點:“老師,兔子好臟啊,該給它洗洗澡了,小兔子會游泳嗎?”
4.在班級環境的創設上,引導幼兒共同參與。因此每一個主題我們都會根據需要布置出合適的主題墻飾。如春季我們帶著幼兒到田野里尋找春天,秋季我們組織幼兒到樹林中撿落葉,到田野中拾稻穗等,孩子們興奮地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用繪畫、手工等方式展現在主題墻上。有的用黑皺紋紙折成小燕子,飛上枝頭;有的用蠟筆畫出蝌蚪、小魚,讓它們在池塘里嬉戲;有的用撿來的落葉和種子進行各種創作等。
5.利用自然資源創設幼兒喜愛的區域活動,比如將幼兒帶來的樹枝、木片、稻草等自然材料投入建構區,幼兒搭建了農家小院、公園;美工區投放了皺紋紙、蔬菜、樹枝、河蚌殼、繩子、種子、螺絲等,幼兒用這些材料制作了盆景、蚌殼畫、種子貼畫等;生活區投放布頭、毛線、針線、步驟圖等供幼兒編制和縫制;玩泥區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區域,比如幼兒用自制的不同形狀的泥塊進行搭建或游戲(炸碉堡、走迷宮、趕小豬、滾泥球等);角色區幼兒利用泥粉和水自制奶茶進行叫賣;數學區幼兒通過玩“泥球進洞”的游戲,感知數的組成等。
6.增設豐富的戶外活動玩具。如沙池、梅花樁、帳篷、軟梯、炭燒積木等,使幼兒的戶外活動變得豐富多彩。
(二)通過各種學習,提升課程游戲化理念。
1.組織教師進行相關書籍學習。如虞永平的《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王海英教授的《以為兒童為中心的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利用》以及《如何帶領教師學習觀察》等,要求每位老師交流自己學習到的寶貴經驗,并撰寫一篇有質量的學習心得。
2.明晰《指南》中幼兒各領域的學習關鍵經驗。通過觀看視頻《安吉游戲》和學習《新西蘭的學習故事》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念。
3.開展課程游戲化專題研討,交流實踐中的收獲與疑惑。
4.安排骨干教師參加省、市、區學習,通過學習與觀摩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游戲的組織與實施能力。
5.家園合力,共同提升。制作展板向家長宣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內容和精神;召開家長會,向家長講解幼兒園開展課程游戲化的背景和意義,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比如玩泥區,難免會弄臟衣服,幼兒游戲時間較多,家長會誤解幼兒在園只是玩什么也學不到等。
(三)認真落實第一步支架,轉變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1.采用案例式學習故事的形式記錄幼兒的活動現場,要求教師每天觀察1名幼兒,每天觀察3次,每次3分鐘。希望通過這種觀察方式轉變教師的教育行為。
2.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并結合自己的觀察經歷與教育經驗,對于每一條目標都舉出3個案例。以專題研討或QQ群交流分享為主要形式。
3.首先調整幼兒作息時間。每天開展1節集體教學活動,幼兒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自主游戲時間不少于1.5小時,確保幼兒的主動參與,讓幼兒有充足的自主游戲時間。
4.自主進餐。嘗試一餐兩點自主進餐,讓兒童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減少等待,減少干預。
5.區域調整。幼兒桌椅進入區域,并附上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活動標識,讓活動室的每個角落成為幼兒游戲的場所。
6.建設課程游戲化資源庫。
(1)利用周邊社區資源。我園有家長開辦服裝廠和養殖珍珠廠,經協商我園將其作為幼兒園社區活動基地,定期組織幼兒到基地參觀、學習。
(2)廣泛收集鄉土自然材料,如蘆葦、鵝卵石、稻草、玉米芯、小瓦片等,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類,供幼兒游戲時自主選用。
(3)建立教師課程資料庫,將教師制作的各種游戲材料、活動課件及圖片教具等編上目錄和序號,存放在資料室或云盤里作統一管理,實行資源共享,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幼兒服務。
(4)著眼自然資源,形成園本課程。《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中的活動設計基本符合幼兒發展需要,但有些活動不適合農村幼兒。于是我們利用農村自然資源,設計了一些貼近農村幼兒生活的教學活動方案。比如我們用沙子、竹筒、螺螄殼、葫蘆瓢等制作了多種打擊樂器;數學活動《測量》帶孩子到種植區去測量自己種植的麥苗或蠶豆稈的高度;科學活動《認識河蚌》組織幼兒到實踐基地實地觀摩,讓幼兒知道了河蚌是一種軟體動物及它的實用價值是什么;另外種植區、飼養區也為園本課程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飼養區“老師,鴿子會生蛋,那兔子會生蛋嗎?”又如種植區“老師,青菜葉上怎么有小洞洞?”“這棵菠菜怎么蔫了……”在孩子們的追問下一系列活動又產生了。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發展,他自己學習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
農村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應從幼兒的需要出發,挖掘農村孩子生活中熟悉的自然資源使之成為孩子們的歡樂之源,智慧之源。我們開展泥土芳香的游戲之旅,就是把游戲還給孩子,讓孩子置身于快樂的生活和游戲之中。因此我們盡量為幼兒游戲提供材料、空間和機會,讓幼兒在游戲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玉帶濱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