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琴
將民間游戲進行到底
文 錢琴
本文基于《游戲三境界》一文,闡述了對于幼兒游戲的基本認識。結合民間藝術課程游戲化的實施,民間游戲入手,列舉了幼兒園在課程游戲化建設中的行動與策略,較好地闡述了『將民間游戲進行到底』的教育主張。
游戲三境界民間游戲課程游戲化



最近看了《讀者》上的一篇文章,題目叫“游戲三境界”,雖然是一篇闡述成年人在網絡世界中打游戲的文章,但是對于我這樣一個不會網絡游戲的人來說,看了以后就直接聯系到幼兒的游戲了。文章中介紹游戲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好玩,在“好玩”的境界中,玩家是快樂的。第二境界是追求成功感,在“追求成功感”的境界中,玩家經驗值是上升的,但往往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游戲的奴隸。第三種境界是研究游戲,在“研究游戲”的境界中的玩家追求的是技藝。成人游戲固然如此,幼兒游戲亦是同理,我們在探索研究幼兒課程的游戲化的進程中,首先要考慮游戲是否是幼兒愛玩的,是否是幼兒覺得好玩的。其次考慮幼兒在游戲中是否獲得經驗的提升和能力的發展。最后作為專業教師,還得考慮如何提供更好的材料,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每個孩子發展得更好。
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幼兒園課程應該游戲化,充滿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創造和愉悅。”這種課程精神的落實,無論是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的幼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還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來看,游戲都應該成為游戲精神的落腳點。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民間藝術課程游戲化研究中積極貫徹“自主、自由、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將民間游戲進行到底。
為提升教師們的思想認識,我們選派教師到無錫、江陰、常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幼兒園學習,邀請專家來園講座,通過多種形式的園本教研活動,不斷探索“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不斷找尋課程游戲化的實施方式,力求使課程貼近幼兒的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
我們組織了多次“課程游戲化研討”的園本教研活動,重點研討了低結構材料在游戲中的投放、戶外游戲材料的拓展、教學活動中游戲化策略的運用等專題,幫助教師進一步理清了課程游戲化的理念。通過研討,教師們能充分尊重孩子對游戲內容、材料、玩法、玩伴等方面的選擇,讓他們自由選擇玩什么游戲,和誰玩?怎么玩?在游戲中,教師們嘗試學會尊重幼兒的游戲節奏,學會適當的等待。
我們深知,課程游戲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的真正可行的道路。因此,我們努力探索民間藝術園本課程的游戲化實施,依據《綱要》精神,有效利用甘露地區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民間游戲,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將民間游戲滲透到幼兒活動之中:如親子民間游戲展示、"甘露童韻"民間游戲節、挑花線等,讓幼兒在多姿多彩的民間游戲活動中感受民間游戲的獨特魅力。
1.拓展戶外游戲場
我們立足本園實際,充分發揮園內一切可以利用的場地,創設豐富的游戲場,真正做到“螄螺殼里做道場”。依據甘露鄉村“農味”,在幼兒園的圍墻邊角,我們為幼兒創設了“農家小灶”的戶外游戲環境,讓孩子自主玩“過家家”的游戲。每到游戲的時候,孩子們可以利用砧板、安全廚具、鍋碗瓢盆有效結合種植園地采摘來的青菜、蠶豆、白菜、韭菜等,開始自己的“廚藝秀”。幼兒園的后花園經改造,變成了別具特色的戶外活動場所。看!“農家糧倉”里,孩子們擺上桌子,放上美味的菜肴,招待自己的親朋好友做客,也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夸張的發型,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舞會,傳統與現代在這里交匯、碰撞,是那樣的和諧與自然;在“草編”游戲區,孩子們熟練地用蘆葦、柴草、植物桿編織草龍、草簾等。幼兒園的小樹林,已經變成了孩子們探險的樂園:在樹林之間穿上一條的長繩,孩子們在上面進行攀走進行戶外體格鍛煉;小花園中,孩子們利用木條、木樁、填挖的小工具等進行身體運動游戲;沙池里,竹編框、鏟子漏斗等材料吸引著孩子們篩黃沙、挖寶藏……幼兒園原來的大操場現在變成了包含體能訓練場、小舞臺、建構區等多個區域的戶外游戲場,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游戲場地,建構自己的游戲經驗。
每一個游戲場都有專人負責,游戲場里材料的提供,規則的制定等都有這個“場長”負責,每天下午,“場長”會到自己的游戲場巡視、檢查材料是否充足,有無歸放整齊等等,這樣既保證了幼兒第二天的活動的正常進行,又確保了場外環境的整潔。
2.拓展區域游戲空間
在區域游戲空間的規劃上,我們關注“合理、適宜”。注重引導教師改變活動室課桌椅固定的擺放方式,合理靈活的規劃活動室空間,為幼兒創設更適宜的區域活動環境。鼓勵教師根據園本特色以及本班級的特點,設計體現本土化、個性化的班級游戲空間,如:以甘露地方文化、鄉土材料、人文景觀為資源創設的“燕水人家”“甘露老寺弄”、“白米蕩漁家村”等區域游戲環境,給予孩子的是飽蘸著濃濃生活氣息和本土文化特色的獨特的課程敘述方式,它與兒童的生命成長緊密交織,賦予兒童真實的發展空間。在這里,孩子們將游戲與生活、游戲與課程活動自然地聯系在一起,樹干、樹枝、絲瓜筋、河蚌殼、小石子等低結構材料在孩子們的創意下,發揮得淋漓盡致。寬闊的走廊將各班的區角游戲區域連接起來,給孩子們進行跨班游戲創造了條件,在這里各班孩子共享資源,享受著多個社會性游戲活動的快樂,拓展著孩子們的生活、游戲內容與經驗,為“甘露風”“甘露景”“元宵圓”“生肖樂”等特色主題活動的開展豐富了環境、提升了內涵。
3.擴展專用室游戲資源
為了充分發揮民間藝術教育資源的作用,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操作練習、游戲體驗的機會與條件,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立足本園實際,我們精心創設了“童顏彩繪屋”“童夢編織坊”“童妙刺繡坊”等十個專用活動室,采用走班制的活動形式,把自由、自主的選擇權交還給孩子,讓他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專用活動室,自主選擇活動材料,在“室長”老師的帶領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操作游戲活動。
材料是幼兒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因此,我們在幼兒游戲材料的提供上,力求做到“安全、豐富”。在材料的放置上,我們遵循“就近”原則,在各區域周邊定制了許多貨架,方便幼兒隨時進行取放。為使材料能更大限度的讓幼兒獲得有益經驗,我們選取了幼兒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輪胎、梯子、繩子、管子、桶桶罐罐、紙箱等低結構材料,成立了材料研究小組,鼓勵老師從觀察幼兒的玩法中分析材料在游戲中的價值,并不斷創新設計符合不同年齡段幼兒多方面需求的游戲,不斷提升低結構材料在幼兒游戲中的價值。力求通過三年的時間,完成各類低結構材料在幼兒游戲中的創新運用研究。
我們遵循安吉游戲的理念,探索了繩子、輪胎、梯子等多種材料的組合游戲,探索了玩沙玩水的新游戲,探索了叢林探險游戲、表演游戲、建構游戲、美術游戲,同時探索了“老鷹捉小雞”“抬轎子”“舞龍舞獅”等民間游戲的新玩法,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愉悅身心,自由自主地進行創造。民間藝術課程游戲化的實施,不僅使幼兒享受到了游戲的快樂,更提升了幼兒學習的品質,不僅使教師感受到了幸福,更提升了教師觀察分析的能力。大家浸潤在民間游戲中,成就著自己的發展,成就著自己的幸福。
(江蘇省無錫市甘露中心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