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麗敏
以情激趣、以趣促動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情境化教學
文 周麗敏
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幼兒的單項練習,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式的教學,是讓幼兒先感受而后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啟動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幼兒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興趣注意力

數學活動中的運算操作因其較為抽象的數概念于幼兒來說較難理解。因此,在活動中常常出現表達和操作不一致的現象。活動中如何能將抽象的數字具象化,讓幼兒對枯燥的數字運算也能充滿興趣,一些角色情境的創設可以幫助幼兒更加形象地理解數字。
在一次“7以內的算式練習”集體活動中,幼兒在集體交流時對買賣和加減的運用都比較清晰,可是在實際操作時卻發現有很多幼兒無法理解算式中三個數字所代表的含義。當時有兩位老師在幫助幼兒一起檢查作業完成情況,A老師看著幼兒的操作紙問道:“3加4等于幾啊?對不對?回去重做!”這樣的現象連著出現幾次后A老師的分貝不知不覺間提高了,孩子多次返工后拿著紙的手有點顫抖,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另一側的B老師那里情況也差不多:“老板,你這樣開店要虧本的,你看,橡皮三塊錢、剪刀四元錢,你只收了六元?”“老板,你的店以后要沒生意的,你看,這里這里多收了顧客錢了!”B老師邊說還邊掰著手指給孩子看,孩子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拿著操作紙笑瞇瞇地回去了。就這樣,聽見兩排隊伍里傳來竊竊私語聲,有孩子在對A隊伍里的孩子說:“去B老師那里,A老師會罵的!”
其實兩位老師都是在幫助幼兒理解算式中數字所表達的含義,只是B老師創設了一個開店的情境,讓幼兒將自己以老板的角色代入來進行理解并運算,幼兒的理解明顯更加快速,接受度也比較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知識、經驗、技能的不斷豐富,大班幼兒已不同程度地產生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的要求。教師要從幼兒的需求出發,創設幼兒感興趣的生活游戲氛圍,從而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幼兒園的一日活動。
孩子興趣的持久性會受到年齡、材料及其他外部條件等的影響,如果每次孩子的興趣開始變淡就更換游戲的話對幼兒注意力的培養是不利的。因此,在活動中嘗試了將原有游戲情境進行拓展的方式,以新的興奮點激發幼兒參與原有游戲的興趣。
集體游戲時近四十個人擠在長長的走廊里,因受場地的限制,經商量,孩子們決定玩“炒毛豆”的游戲。只見孩子們兩兩結好伴開始炒起毛豆來,只剩瑜和桐沒有找到伙伴,我趕緊對瑜指了指桐,提醒她們兩個可以結伴玩。可是瑜才走到桐身邊,桐就走開了。瑜在人際交往方面能力較弱,大班的孩子對合作伙伴已經有了一定的要求。我雖然常常在集體面前強調:“班級里的每個孩子都是好朋友。”現在看來,在具體的問題前面,孩子們的行動和理論還是有些不一致,于是一個新的想法在老師腦海中形成。孩子們玩了一會兒,聽見老師“啪啪”拍了兩下手,大家紛紛好奇地看向老師。“現在交換朋友,繼續炒毛豆。”只見小家伙們凌亂地奔跑著去找理想中的下一位好朋友。那些剛才已經有些不太想炒毛豆的孩子繼續興高采烈地和新找到的朋友炒起毛豆來。隨著交換朋友的頻率越來越快,那些原本非要找意向中伙伴的孩子在朋友不能重復的要求下,練就了就近原則,見到誰沒找過的就趕緊抱住不放了,那些剛才找不到朋友的孩子現在被大家像寶貝似的緊緊抱在懷里……
游戲結束了,孩子們還在熱烈地討論著剛才找到了哪幾個好朋友,那些在交往上相對比較被動的孩子在今天游戲情境的激發下也能更加主動勇敢地去尋找自己的好朋友了。
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是兒童求得發展的有意義的活動。教學的目的,只有通過學習者本身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才能實現。教學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幼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能否主動地投入游戲,成了教學成敗的關鍵。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兒童蘊藏著的學習主動性,把兒童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又在連續的情境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
注意力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有了它,孩子便能學到好多東西。可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渙散,很多有用的信息便無法進入孩子頭腦中。尤其是在一些戶外游戲活動中,幼兒更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而發生注意力轉移的現象。想快速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光創設一個簡單情境顯然是不夠的。
在一次玩圈的戶外活動中,孩子們拿著圈玩了滾一滾、追一追、轉一轉、鉆一鉆等活動強度較大的環節后,差不多到了離園時間。可是由于班級一段時間的隔離,難得出來一次的孩子們仍然玩興正濃。怎么快速穩定孩子的情緒,并讓他們心甘情愿地將圈收起來是一個難題。
只見老師伸直了胳膊說道:“套圈咯!”部分孩子興沖沖地拿好圈圈準備往老師身上套,這時一個小小的聲音從身邊掠過:“套圈!這簡單!”看來小家伙對老師的套數很熟悉。“是嗎?那就來點有難度的!”于是老師邊說邊變換了下造型:“老師可是一根隨時會變的木樁哦!你們套的時候如果碰到樁就算輸了!”此時,原本還在繼續奔跑的孩子也被吸引了過來。于是孩子們自發地一個跟著一個來挑戰新式套圈!看著老師一會兒立正一會兒彎腰一會兒伸胳膊伸腿的,孩子們一邊咯咯笑著一邊一個跟著一個將手中的圈往老師身上套!輪到毛毛時,小家伙猶豫了幾下居然夸張地一扭身體說:“啊!我不敢!”只一會會功夫,孩子們手中的圈圈全部整整齊齊地套在了“木樁”的身上,回去的路上聽到剛才說套圈好簡單的杰仍抑制不住興奮和同伴交流道:“今天的套圈真好玩兒!”
一個熟悉不過的圈,一個簡單不過的套圈游戲,因為加入了“會動的木樁這一情境”,使原本熟悉的套圈游戲重新散發出了吸引孩子參與游戲的魅力。
興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開發,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到開闊,并會使人善于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應用教學資源,精心創設情境,就能大大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孩子們能快樂自主地學,老師自然也教得輕松帶勁了。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幼兒園)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周采,《外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2013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