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再宇
分答必將在2016年的互聯網歷史中占據重要的一席。它以上線24天就估值1億美元令人驚掉下巴。
然而,作為分答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創始人的姬十三認為:分答不是才出生24天的獨立產品,而是與去年上線的在行聯系更為緊密,屬于產品中的“親子關系”。
在行于2015年3月正式上線,早在2015年9月就已完成 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昆侖萬維CEO周亞輝、阿爾法公社,以及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
可以看出,分答正在試圖突破自身局限,與果殼網旗下其他產品打通,避免真的成為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級產品”,而是爭取以一種可持續產品的身份長久地活下去。
一分鐘能夠傳遞知識嗎?
分答一直以“聚集知識網紅”為口號。
據分答官方數據:上線42天后,分答擁有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付費用戶超過100萬,33萬人開通了答主頁面,產生了50萬條語音問答,交易總金額超過1800萬,復購率達到43%。在6月底,分答每日付款筆數超過19萬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星名人外,分答也成功吸引到各領域專業人士大量入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發布會前,醫學領域答主計5028人、教育類答主占4366人、職場導師3371人、科研科普工作者共計1881人。”姬十三表示,在明星帶來大量的關注及流量的同時,分答更加關注各垂直領域專業知識服務建設。
雖然分答在明星效應下確實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知識網紅”進駐,但是分答始終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分鐘的時限。與傳播知識相比,一分鐘顯然更有利于傳播娛樂八卦。而這正是分答剛一上線就獲得了巨大流量和關注的原因所在。
分答如何持續一分鐘的優勢,
摒棄一分鐘的短板?
姬十三想到了在行,更進一步,他想到了整個果殼網。
是否可以利用分答的巨大流量帶動原有產品呢?
于是我們看到:姬十三將知識分享與傳播需求按不同場景,分別對應了果殼旗下的幾款產品。比如:分答——線上一分鐘、吱——線上一刻鐘、在行——線下一小時、MOOC學院——線上一對多、果殼——線上一對多公共化知識。從輕量級、中量級一直到高量級的知識服務。
必須承認,這是一步好棋。
因為姬十三已經看到不同產品的優勢和缺陷,并試圖讓它們各自發揮優勢,而不是為每個產品補平短板。
一分鐘的付費語音問答這種模式不適合深入展開講,最后很有可能淪為八卦娛樂工具。馬東也說:不知道分答未來是往知識還是娛樂方向走,還要看看。但是娛樂就完全沒有價值嗎?當然不是。它可以帶來很大的流量。那么,這部分人群中如果有知識需求,自然就可以流向在行、MOOC和果殼網。
姬十三說:“知識經濟和粉絲經濟并不對立,反而粉絲經濟是知識經濟的放大通路。”由此可以看出他對于幾款產品聯合作戰的思路。
分答有哪些可能的盈利模式?
分答等幾款產品之間的優勢互補邏輯已經捋清了,但是仍然有幾個疑問。
首先,目前姬十三是否為這幾款產品設想了一些可能的盈利模式?
姬十三說:“我不明白大家為什么要這么多談盈利模式。因為太容易了,你本身是一個交易平臺,你沒有拒絕各行各業的交易人士。”
什么意思?將來要從交易中抽成,這么理解對吧?除了抽成呢?流量有了,以后做不做廣告?不管是分答還是在行,目前都只能做知識消費,什么時候往上游搞一搞做知識生產不?想過做“知識網紅孵化”不?
姬十三說:“今天我們發現機制做得不夠好,我們發現新人的難度稍微有點大,這個大概一到兩周會解決。”說這句話的時候是6月27日,時至發稿,分答其實還沒有為這個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因為在免費知識共享領域,知識網紅可以根據大眾投票孵化出來;那么在付費知識購買領域,如何把知識網紅孵出來還是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當然,我們知道,現在這個問題對于分答來說不是最急迫的,但確實是很重要的。目前,它設立了一些比如“那些年你問過的知乎大V”或微博網紅的選項,可以把在免費知乎里憋得嗷嗷叫的大V們吸引過來變現。但是,問題又來了。
如果生產網紅的平臺也有了變現方式,
是否會阻攔大V向分答遷移?
姬十三說:“有可能。”
但是他認為,分答有著兩大優勢:起步早,迭代迅速。目前,分答依舊保持著每日不少于一個版本的迭代頻率,iOS完整版也于6月26日上架。
“快速迭代是其中一部分。”姬十三表示,此外分答也在嘗試一些新功能,當然,這也是快速迭代的成果。比如包括限時重錄、過期免費答以及追問等一批系列優化體驗的功能也已經上線。據說,未來分答答主可以根據意愿開通語音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持續的知識服務。
“我們有很多計劃。”姬十三補充說,“用戶黏性會有很多變化,包括今天看到包括交易本身的迭代,過去大家會說那個不夠,我真的提供一條龍支持的服務,大家會說60秒里面有很多的問題,其實都是在細節上去改善用戶體驗,我覺得本質上還是用戶體驗,真正留住用戶價值,用戶每次問一個問題,他最后得到的回答,他是否真的值。我們本身最核心看的東西,其實只是各個專業領域的提問是否能夠符合他們提問的價值。”
從交易到社區是個很大的挑戰
關于提高用戶黏性的問題,姬十三提過一個方向是:從交易到社區。而我們知道,有個很有名的互聯網企業也一直在做這件事,但是很不成功。沒錯,就是阿里巴巴。
姬十三認為,以前從社區到交易的演進邏輯,“坦率地講,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依然是很難可靠,不是說它不好,但是它不夠那么的有效”。
所以從2014年開始,果殼開始了新的探索,就是在行和分答的交易模式。“我干嘛要做那么多內容,最后再倒到實際交易?我能不能直接上這份交易,然后讓交易去提供價值?所以2014年從在行開始到分答其實都是這個規則,包括我講的以人為核心,其實在果殼內部也發生很多裂變,裂變出很多新的想法和探索,都是以這幾條線路去做。”
關于阿里巴巴并不成功的問題,姬十三認為自己“賣”的是人,跟賣貨的阿里巴巴不一樣,在交易到社區這塊會更順利一些。“它本身是一個購物交易,它的社區感稍微弱一點,我們在這個領域社區感會強一點。”
從交易到社區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關于分答下一步的增長,估計會來自機構用戶。目前,除了個人答主以外,已有超過800家機構用戶申請入駐分答。針對機構用戶的特殊需求,分答已經定制化開發了專業工具版。
目前已經有羅輯思維、汽車之家、Keep、簡單心理、世紀佳緣、聯想服務等一批公號搶先體驗。馬東帶領的米未傳媒旗下產品“好好說話”也作為機構用戶入駐分答。專業工具版分答將開放PC端的后臺管理系統,使得問題能夠得到批量管理,答案也能以錄音的形式單獨上傳,團隊內部協同工作以及對公賬戶的結算需求也將會被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