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9月25日文章,原題:從足球俱樂部到機器人公司再到私營銀行……中國要買光歐洲? 從足球俱樂部到機器人公司,從種子到私營銀行,中國企業收購歐洲資產的胃口似乎難以滿足。
歐洲企業界對此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中國搶購歐洲資產意味著會有好買賣;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拿走歐洲最好的資產。去年,北京公布“中國制造2025”倡議后,歐洲的這種復雜情緒有增無減。“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目的是10年內使中國躋身世界頂尖制造業強國行列。
中國歐盟商會曾組織駐華企業負責人參加圓桌會議,討論這項“中國工業革命”。商會主席伍德克說:“看起來,中國有一份長長的購物單。”他表示,這可能加劇對“紅色中國是否會買走歐洲”的擔憂。
今年5月,中國美的集團宣布收購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集團的計劃,成為中國對歐盟的最大投資交易之一。這也加劇了歐盟內部的討論。中國歐盟商會本月發布的年度報告稱,今年迄今,中國企業在歐洲已有110宗完成或待定的投資,是“非常密集的一年”。
經歷主權債務危機之后,歐洲企業的資產在價格上更為吸引中國公司,特別是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越來越有錢之后。中國公司欲實施投資多樣化或走捷徑攀升價值鏈,而歐洲企業資產就此成為中企的目標。
歐盟沒有像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那樣有權否決外國投資的機構。去年,該美國機構以安全為由否決了飛利浦出售旗下照明業務給包括中國企業在內買家的交易。而美的公司收購庫卡的交易上個月獲得了德國政府的批準。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歐洲的開放和中國的富余資金,以及中國國內目前不太有利的經濟環境,促成了中國投資者與歐洲資產的佳配。章表示:“一旦中國經濟形勢好轉,在國內創造更多的投資機遇,以及歐盟復蘇致其公司價值升高,從而降低對中國人的吸引力,那時候,(購買歐洲資產)熱可能會逐漸降溫。”▲
(作者吳窮、蔡雪君,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