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李寅 本報特約記者 蘇云
里約奧運的中國“夢之隊”剛走,中國科技界的“夢之隊”又來。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2016”24日在香港開幕,一連8天展示50項國家尖端科技成果,并邀多名內地“國寶級”科學家分享科研經驗。這被港媒視為“香港前所未有的科技盛宴”,不少前去參觀的香港市民紛紛表示“為國家而驕傲”。
據香港《明報》網站24日報道,“創科博覽2016”當天在香港灣仔會展中心開鑼,展出內地50項標志性科技項目,有關項目刷新了世界紀錄。展品主要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科技成就為基礎,分為8個主題展區,包括航天、航空、深潛、信息、健康、能源、交通及創新創業,重點展品包括創載人深潛7062米海底紀錄的“蛟龍”號潛水器1:1實物模型、配合“天眼工程”的首發衛星“高分一號”、能夠高精準探測對象位置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被稱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之一的“天河二號”等。此次展會將從9月24日起至10月1日免費讓公眾參觀。多家港媒都報道了此次展覽,甚至一些反對派媒體都在報道市民踴躍參觀展覽的情況。
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24日在開幕禮致辭時稱,這次博覽會是港人親身觸摸、認識國家科技實力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對港人意義重大。董建華還表示,世界科技創新的浪潮勢不可當,今天的香港需要融入世界潮流、融入國家戰略,而不是成為孤島,與外界隔絕。他呼吁香港年輕人把握機會,勇敢投身世界創科大潮。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帶來了國家里約奧運會的‘夢之隊,這次我帶來了中國科學界的‘夢之隊!”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李萌24日出席“創科博覽2016”開幕典禮并發表主題演講時說道。李萌表示,今年5月,中國首次對國家戰略進行頂層設計,目標在2050年建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他還提到,“香港科技發展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未來國家將會提升香港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促進內地和香港科技合作制度化。
據香港《文匯報》25日報道,“創科博覽2016”24日下午2時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大批市民擠滿會場,不少小朋友入場前興奮地嚷著“看衛星、看中國大飛機”。會場內,航天展區和深潛展區最為吸引市民,“天宮一號”和“蛟龍”號均設有模擬艙,市民可以進去觀看精密操縱系統及實景介紹視頻,想一探究竟的市民大排長龍。香港大學的學生靳小姐和鄭先生排了很長的隊才進入“蛟龍”號駕駛艙。兩人都為祖國的進步感到驕傲,并笑稱,港大很多歐美同學以為自己國家的科技最發達,下次要挫下他們的傲氣。還有香港中學生表示,將來學有所成后,國家若有需要,隨時愿意赴內地為國效勞。
博覽會還邀請7位內地頂尖科研專家,包括量子通信專家潘建偉、北斗導航專家徐穎等,與香港科技界人士主持11場專家論壇,與市民分享科研經驗。行政長官梁振英24日在臉譜上發文稱,這次展覽可加強青少年對自己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說到底,在國際社會,中國的地位決定了香港人的地位”。
“國家科技突飛猛進,兩地攜手共創輝煌”,香港《文匯報》的社評稱,此次“創科博覽”被譽為“香港前所未有的科技盛宴”,通過這場科技盛宴,香港市民可以看到國家科技發展碩果累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全方位進步,就像中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佳績一樣,港人作為中國人自然感到與有榮焉。
香港時事評論員朱家健2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這次展覽充分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重視,也提升了港人的國家認同。國家視香港為不能或缺的家庭成員,讓香港搭乘“十三五”發展快車,把最好的發展機遇預留給香港。港人可憑創意、健全法規、融資經驗、語言優勢和國際化營業環境,支持祖國科研產品的海外市場銷售和貿易,令中國品牌和技術揚名海外。
香港《星島日報》25日發表社評稱,為期8天的“創科博覽”,已經有逾百所香港學校預約,組織逾萬學生參觀,希望在新一代青年的心里埋下追求科研的興趣種子。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方面,出現人力錯配。香港學生的科學頭腦,絕不遜色于歐美和亞洲科學先進國家,可是他們中很少人最終投身科研之路,不少人選擇到金融商界發展事業。香港許多科研人才選擇在香港以外的地方發展,部分原因是他們所獲尖端知識,在當年只重低端輕工業的香港社會無從發揮,回港只會學無所用。文章稱,隨著香港轉型至知識型經濟,以及內地深圳的發展,今天香港社會有較豐沃的孕育、保留和吸引科研人才土壤。深圳的科研和工業實力,可以成為香港發揮產研結合的腹地,為本地學生以及來港的海內外留學生,提供前所未有施展才華的機會?!?/p>
環球時報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