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特約記者 鄧靖
“紀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暨林可勝教授學術座談會”舉行回顧歷史 緬懷先進 見證今日 啟迪未來
作者丨特約記者 鄧靖

“紀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暨林可勝教授學術座談會”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
2015年12月17日上午,“紀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暨林可勝教授學術座談會”在貴州省貴陽市隆重舉行。抗戰初期,林可勝受命籌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并任總隊長。后救護總隊部遷址于貴陽,是抗戰時期全國最大的戰時醫療救護中心。抗戰勝利后,為培訓中國自己的軍醫人才做出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葉克冬,貴州省委常委、貴州海外聯誼會會長劉曉凱,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等大陸方面領導,臺灣紅十字組織前會長、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臺灣紅十字組織前副秘書長林秀芬,原臺灣地區國防醫學院教授何邦立,臺灣理律文教基金會法律研究員呂政諺等臺灣方面嘉賓,以及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隊員后人、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約50人出席學術座談會。
座談會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貴州海外聯誼會主辦,貴州省臺灣同胞聯誼會、貴州省紅十字會、貴州省檔案局承辦,廈門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廈門市紅十字會、貴陽市檔案局協辦。
楊毅周在致辭中說,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海峽兩岸同胞匯集美麗的貴陽市,召開“紀念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暨林可勝教授學術座談會”,共同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抗日僑胞——林可勝教授,及其組織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緬懷他們為抗日戰爭勝利所做出的杰出貢獻,高揚他們高尚的人道主義理想,弘揚他們光榮的愛國主義精神。
楊毅周說,林可勝教授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愛國主義情懷,是海外僑胞的愛國表率。他在祖國慘遭日寇鐵蹄無情踐踏之時,放棄安逸的生活與優越的科研環境,不畏個人生死,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從杰出的生理學家轉變為軍醫領導者,組建起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民族、為祖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建立了赫赫功勛,譜寫了一曲中國醫療救護人員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樂章。

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拜會貴州省政協主席王富玉(右)
楊毅周說,林可勝教授及其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以“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為宗旨,體現了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作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長,他不僅直接參與救護工作,還積極培訓醫療隊伍,努力建立戰時救護體系,并籌集國際醫療援助物資,邀請眾多國際專家赴華參與醫療救護。他所領導的救護總隊對所有的抗日部隊,不分國共,一視同仁,但凡需要,一并支持,增強了國家抗戰力量,有力地推動了抗戰取得勝利。
楊毅周說,1945年,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下,在全世界支持正義的人民幫助下,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經過70多年的努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今天的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也是千千萬萬像林可勝這樣的民族英雄犧牲奮斗所換來的結果。對于那些為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繁榮富強做出貢獻的人們,我們要永遠銘記。現在,全體中國人民正大步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兩岸同胞要攜起手來,就能夠更好地完成林可勝教授未竟的中國夢,共同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增人類幸福”。
葉克冬在致辭中說,由林可勝教授擔任救護總隊長的中國紅十字會,既是連結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的一座橋梁,也是當今兩岸交流交往的一個重要平臺。
葉克冬說,19世紀80年代,紅十字運動就是經由臺灣傳入大陸的。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救助傷兵和難民為宗旨的紅十字活動,也發生在與臺灣命運息息相關的甲午戰爭之中。他說,林可勝教授率領下的救護總隊,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場戰爭中,臺灣同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他們的抗日斗爭是全中國人民抗日斗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巨大貢獻,也結束了日本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葉克冬說,1990年9月,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代表在金門舉行商談,簽署了《金門協議》,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雙方分別授權民間團體簽訂的第一個書面協議,從而開啟了兩岸紅十字組織正式交流合作的大門,也為兩岸民眾架起一座人道主義的橋梁。從那時開始的25年來,兩岸紅十字組織交流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展,先后在尋親轉信、人員遣返、人道主義救援、生命救助培訓、搶險賑災、民間溝通與交流、社區公益事業、志工理念培訓等方面取得豐富成果。可以說,兩岸紅十字組織的交流合作,是兩岸民間大交流的一個精彩剪影。
葉克冬表示,回顧歷史,是為了見證今日,啟迪未來。今天,兩岸關系已走上和平發展大道,兩岸之間商簽了23項協議,每年來往于兩岸之間的民眾超過900萬人次,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蓬勃發展。不久前,兩岸領導人實現了1949年以來的首次會面,雙方圍繞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達成的積極共識,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受到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的熱烈歡迎和廣泛支持。
葉克冬表示,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如果說,70多年前在外敵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包括林可勝教授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可以做到不分黨派、民族、階級、地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協同抗敵救國的話,那么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今時今日,臺灣同胞更不應該缺席。面對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實現的民族復興偉大夢想,同胞之間還有什么前嫌不能捐棄,還有什么心結不能化解呢?我們熱切希望,兩岸同胞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努力打拼,共同“筑夢、圓夢”,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兩岸領導和嘉賓赴貴陽圖云關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部舊址參觀
劉曉凱在致辭中表示,貴陽圖云關是中國反法西斯戰爭中最重要的醫療救護中心,無數經過培訓的戰時醫護人員從這里奔赴抗日戰場,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曉凱表示,抗日戰爭時期,貴陽圖云關是中國反法西斯戰爭中最重要的醫療救護中心,云集全國各地(包括海內外華僑)醫學界的醫護人員及國際援華醫生,成千上萬的傷病員得到了很好的救治,無數經過培訓的戰時醫護人員從這里奔赴抗日戰場,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曉凱說,貴陽市在圖云關舊址上修建了“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紀念碑”,將“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圖云關舊址”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閃耀著“紅十字”光芒的圖云關,是一座愛國主義精神鑄就的時代豐碑,是值得世人永遠敬仰學習的精神高地。
劉曉凱說,抗日戰爭中,貴州不僅在物資上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戰,而且為前線輸送了70萬兵員。貴州兒女奮不顧身,英勇殺敵,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抗日救亡的大情大義。2015年,貴州省舉辦了系列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其中,貴州省委統戰部組織拍攝的貴州抗戰紀錄片《橫空出世——貴州抗戰記憶》、貴州省委宣傳部組織拍攝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二十四道拐》,分別在貴州衛視、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

出席座談會的兩岸領導和嘉賓合影
劉曉凱表示,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的先輩們,在民族存亡的歷史關頭,挺身而出,用青春、生命、責任、正義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民族壯歌,將被包括貴州人民在內的全國人民永遠銘記。
本次學術座談會圍繞林可勝教授及其組織和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及現實意義進行了充分的研討。據悉,與會嘉賓還赴貴陽圖云關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部舊址參觀,緬懷抗日先烈。
林可勝,祖籍福建龍海,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四代華裔,被譽為“中國生命科學之父”。1920年曾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并主持院務。1937年11月,林可勝向當局提議獲準并受命籌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遷址于貴州貴陽,是抗戰時期全國最大的戰時醫療救護中心。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林可勝將各軍醫學校和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調整改組為國防醫學院,創建軍醫中心教育制度,培訓中國自己的軍醫人才,同時還負責籌建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1949年5月到美國,從事生理學研究。1969年7月8日在牙買加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