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營養的臺灣選舉新聞
摘編自2015年12月17日臺灣《中國時報》
臺灣選舉已進入短兵相接的熱戰階段,各媒體對選舉新聞報道的比重已日益顯著,即便如此,媒體報道多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既無法給民眾更多有利于選賢與能的信息,更無法針對候選人政見作更細致的厘清與討論,部分媒體甚或淪為特定政黨或候選人的助選工具,全然失去應被期待的角色與定位。
首先,部分媒體仍從既有的藍綠框架中來看問題及產制新聞,恐怕會更深化藍綠結構。特定立場明顯的媒體對于符合立場的素材便認為有新聞價值,加碼從正面筆調報道,對不符合其意識形態的素材,即便有新聞價值與意義,不是刻意忽視,就是輕描淡寫,深怕這類的新聞露出會為不同立場的政黨或候選人加分。
其次,藍綠的交鋒攻擊、爆料或是沖突,仍是新聞聚焦的熱區。民進黨猛攻王如玄軍宅案、國民黨反攻蔡英文的土地投資案,媒體多會以大量新聞產制來聚焦相關沖突內容;即便沖突是新聞的重要元素,但媒體仍應該置焦于相關背景政策或當時環境脈絡做說明,或檢視爆料內容的真實性。
再者,新聞對于各黨的選舉策略、戰術花絮或是陰謀論著墨的篇幅,永遠比政見內容的說明要多得多。
媒體寧愿捕風捉影地報道各類陰謀論或是全無營養的花絮,說穿了只為沖收視率,但這制式操作卻會使閱聽人獲取的選舉信息流于片段及浮面,無助于選民汲取和選舉有關的專業知識,建構有意義的投票行為。是媒體應該以一定的篇幅來細部說明比較候選人的重要政見,好歹依據民眾關心的區塊或民調數據來做政見報道的規劃,培養理性的投票的選民。然很可惜的,媒體多喜好誰領先或可能當選的賽馬式民調數據,即便有些許分析,也未必精準客觀,對選民亦無正面幫助;更甚者,部分媒體的民調選取或公布還可能有策略考慮,民調所應展現的價值已然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