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郭清 福建工程學院
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長林可勝戰火仁心
作者丨郭清 福建工程學院
林可勝先生,1897年10月15日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省海澄縣(今屬福建龍海市)。林可勝先生8歲時就被送往英國愛丁堡上學,中學畢業后考進愛丁堡大學,專攻醫科。1919年,留校擔任生理學講師。此后,又先后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生理學博士學位和科學博士學位。為報效祖國,l924年10月,他進入協和醫學院,擔任生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創辦中國紅十字會抗日救濟總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占東北,窺視華北挑戰端。林可勝組織協和學生救護隊,開赴長城前線實施救護。并且敏銳地預見中日之戰的艱巨性、持久性,隨后在協和醫學院組建軍醫官救護訓練隊,開展戰地急救和擔架搬運操練。并積極制定標準手術器械箱和急救藥箱示范。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林可勝先生聞訊后中斷出國休假,折返南京,主動請纓,出任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總干事兼總會救護總隊長,受命組織全國性醫療救護體系以紓國難。
救護總隊成立之初,林可勝主張以流動醫療隊為主的單線組織,各救護隊隨軍隊或軍醫院轉移,就地開展各項救護工作。經過林可勝的帶頭努力,救護總隊從初期的37個醫療隊,881人,發展到鼎盛時期178個醫務隊,3420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地救護成績。當抗日戰爭從戰略防御階段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后,救護工作又由前期的治療傷兵為主轉移到治療與轉運傷兵并重,并深入戰地、輔助軍醫,協助發展戰區防御保健,增強兵力。

在整個抗日戰爭歷史進程中,哪里有抗戰戰場,哪里就有紅十字會救護隊員在搶救傷病員與“死神”搏斗。林可勝先生奉行“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的宗旨,公開贊同抗日統一戰線,倡導救護總隊內不分國、共,團結抗日,所領導的救護總隊既在國統區、也在敵后解放區工作,并曾多次越過日寇封鎖線,奔赴延安、太行、江西、皖南等抗日根據地運送大量藥品器材,積極為八路軍、新四軍傷病員服務,救護總隊的舍身忘我精神也受到朱德總司令的高度稱贊,為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抗戰進程中,林可勝先生還帶領救護總隊努力加強防疫工作,積極改善環境衛生。在他的倡議和支持下,抗戰救護總隊成為最早開始開展防疫工作和從事環境衛生工作的單位之一。救護總隊各醫務隊深入民間及軍隊駐地,為民眾及軍人治療,并協助設立各種防疫設施,傳播衛生知識。這些措施有效地維持并增強了抗戰力量,也為促進基層公共衛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曾帶領救護小組日行百里,走了70余天,詳細考察擬定區域“水與污物管制計劃”,并積極推廣到各戰區,預防傳染病、腸胃病,改善官兵健康狀況,增強中國軍隊的抗日戰斗力。
在林可勝的領導下,救護總隊逐漸發展成為抗戰時期整個救護體系的核心,并通過人事滲透、組織互效、業務互補等方式,結合衛生與軍醫部門的資源,全面貫徹和執行戰時三合一政策。以林可勝為主的醫界精英還訓練了大批醫護人員,積極推進其救護理念執行,制定戰時急需的簡明教程,為后繼醫護人才培養和救護工作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擔任總隊長期間,林可勝還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為救護總隊募集資金、器材。每年一次或兩次攜帶救護總隊工作成果、圖表、影片、照片飛往美國,作廣泛報導,募集救助資金。在其任內共募集捐款達6600多萬美元。這一捐款對戰時醫藥衛生工作起到了巨大的輔助作用,大大提高了救護工作質量。
深度
主題聚焦
031 2015年兩岸經貿交流全景大掃描
032 科技創新
034 養老產業
036 青年交流
038 農貿交流
040 互聯網+交流
042 醫療健康
044 食品產業
046 十大經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