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國龍
臺灣陶藝大師林國隆水里蛇窯第三代傳人
作者丨國龍

林國隆,臺灣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第三代傳人,臺灣工藝之家協會榮譽理事長。1958年出生于南投陶瓷世家,1983年承襲水里蛇窯第三代,投入古窯振興。1994年至2015年,獲邀海內外大專院校、小區、學會共演講150場次。1995年至2014年,共主辦8屆國際陶藝研討會、協辦臺灣島內陶藝相關活動62場次。1998年,擔任南投縣陶藝學會第二屆理事長;2009年,任臺灣工藝之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8年,獲臺灣省政府民俗技藝特別貢獻獎;2000年,以6.68米“千禧雙口陶瓶”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2008年,榮獲臺灣工藝研究所“工藝之家”。
2000年,倡導“慢生活”的臺灣水里蛇窯第三代傳人、陶藝大師林國隆,聯合傅林木倉和蔣逢榮,以傳統手擠坯法的方式,制作出“千禧雙口瓶”,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高度最高的陶器。由此,也打響了水里蛇窯的知名度。
臺灣水里蛇窯,位于臺灣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鄰近日月潭,由制陶師傅林江松建立于1927年。它是目前臺灣現存最古老的窯,因遠觀狀似蛇故稱之“蛇窯”。
蛇窯乃源自福州,水里蛇窯是臺灣現有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窯身長達百余臺尺,以木柴為燃料,柴灰落在坯體上,以致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和樸拙的質感,為現代窯所無法取代。
水里蛇窯傳承了南投陶業200多年來的技藝,如鏤空、鑲嵌、化妝土、壓印貼花、刮雕等技法為陶品創造了特殊的美感。
1937年,第二代繼承人林木倉接管蛇窯。二戰時,水里蛇窯受臺灣總督府委托,制作協防作戰的防空缸、地下陶制大型管線等戰時用具,以及百姓所用的民生必需品。戰后,隨著塑料、五金制品的興起,傳統陶藝受到了重大沖擊,蛇窯所出產品幾近無市可銷。就在傳統柴燒窯面臨困局時,林國隆執掌蛇窯,并引導蛇窯成功轉型。
如今,在林國隆的辛勤耕耘下,水里蛇窯終于走過那令人唏噓的心酸歲月,成為陶藝教學、陶瓷文化推廣與小區發展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創意產業園,未來將更引領著產業朝著窯場本質的薪傳、藝術生活化的廣度與深度推廣、文化思想的聚集與分享,用在地力量帶領臺灣文化的前進。

工廠現場
“需要我回來繼承祖業嗎?”身為家中獨子,林國隆在高中即將畢業時這樣詢問了父親。由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傳統窯場受到塑料等工業制品的取代,此沖擊也讓水里蛇窯逐漸走向夕陽產業。
然而,父親僅說了一句話:“雖然傳統燒窯的行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但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我們有責任保護它。”就此,林國隆便知曉傳承家族事業是父親的心愿,因此擔負起了繼承家業,振興蛇窯的責任。
為了不讓臺灣最古老的蛇窯消失,林國隆極力思索其生存之道。最后,他決定先充實自己的知識與能力,考上了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
第一天到學校報到時,他便告訴后來影響他最深的陳煥堂老師:“這科系是我的第一志愿,也是唯一志愿,因為我家里工廠快倒了。”
這番話,讓林國隆得到了這位恩師的關注與幫助。在求學與業界實習之余,他思考著水里蛇窯生存的價值所在,并發現蛇窯除了具有生產傳統陶瓷的能力之外,最珍貴的價值莫過于“文化”與“歷史”。
這樣,林國隆對家業就有了非常清楚的定位,只要記錄著歷史,就有其文化價值。
為了喚起人們對傳統制陶技藝的重視,林國隆決定將水里蛇窯定位為文化教育與生產制造并存的角色,轉型為臺灣第一間將傳統窯業工廠發展至具有國際水平的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開創窯業歷史的新頁。

陶藝教學現場
在水里蛇窯,你看到的每件作品的創意,無不源自點滴的生活。早期,水里蛇窯所在地為聚落的生活重心,涵蓋生活、職業等等的需要,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蛇窯衍生出在地獨有的生活文化。
當時,居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將蛇窯應用在于生活層面上,制陶師傅勤儉持家的生活理念,以及在地居民如何發揮社群的力量,將當地發展成為臺灣重要的陶瓷重鎮等故事般的情境,都是可以讓現代人細細品味和想象的。林國隆將此延伸,發展出來許多原創且浪漫的想法,并加入臺灣元素。如今,他已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人物之一。
2000年,林國隆聯合水里蛇窯的兩位大師傅林木倉和蔣逢榮,以傳統手擠坯法的方式,制作一個高約6.68米的“千禧雙口瓶”,締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水里蛇窯的知名度也一并打響。后經由各大媒體的宣傳,水里蛇窯成為家喻戶曉的觀光工廠。
林國隆認為,臺灣的工藝文化不能只鎖在臺灣,因此也舉辦過數次的國際性的陶藝研討會,邀請全世界知名的陶藝家,來水里蛇窯進行陶藝的交流。
同時,林國隆還心系臺灣的文化教育,自2011年開始,擔任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陶創意研究所、文化創意研究所副教授,以及臺灣中興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副教授。
此外,林國隆還獲得各界的邀請,進行了數百場的創業、創意、設計、經營管理等演講活動。還受邀到大陸,以及韓國、阿根廷等地演講。
水里蛇窯一脈相承的“土”思想,正是水里蛇窯本質代代相傳的感動。
林國隆很清楚,只有走向“藝術生活化”,陶藝才能達到永續傳承的價值,唯有不斷地創新才能表述當代陶藝的語言,文化才能真正的進入大眾的生活中。
水里蛇窯燒出的作品往往以符合時代背景意義作為創作題材,強調實用與藝術同時兼具的使用價值,使其工藝滿足生活化的需求。
林國隆堅持利用簡潔流暢的線條、單純的色系,并在細節的部分加以裝飾、組合,細心巧妙地表現出陶的簡潔、素雅、沉穩、隨性、古樸的風格特征,不加約束、不求刻意,以自己的語言來表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20幾年來,林國隆不斷鉆研古法的柴燒技術,尋求技術的突破,至今已燒出了專屬水里蛇窯的風格特色。火紅的痕跡、斑點落落的魚卵、流瀑般的落灰、粉光的金銀彩、傾瀉而下的兔毫等,以最簡單的造型,凸顯柴燒更細致的質感變化。
歷經多年努力,林國隆不僅在作品上以及文創產業的經營上獲得了各界的肯定,也為臺灣的傳統窯業注入一股永續發展的生命力。

《共生壺》

《春鳴壺》

《絲情瓜意》

《觀自在》

《夏蟬水滴》

《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