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華+付明月
自1985年至今,中國專利申請量增長約217倍,僅2015年專利申請量高達2461844件,較2014年同比增長16.62%。隨著專利申請量的不斷增長,中國企業牽涉的跨國專利侵權糾紛事件亦大幅增加,中國連續13年成為“337調查”最多的國家。據統計,2001-2016年6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共發起561起“337調查”,其中,涉華案件多達163起,占比29.06%,中國企業在接受調查后敗訴率高達60%。近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寶鋼、首鋼、武鋼等中國鋼鐵企業以及中興、聯想、HTC等電子企業均發起“337調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一、美國發起“337調查”的新特點分析
(一)從國家角度:中國排名逐年上升
身為專利大國,美國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專利市場,美國專利局擁有的專利數量龐大,且廣泛覆蓋各個科技領域。1976-2015年美國專利局共發布5266268件實用專利,43204件專利訴訟由聯邦地區審判法院調查(以下簡稱非ITC專利),1418件專利訴訟由USITC調查(以下簡稱ITC專利)。顯然,從數量來看,非ITC專利遠高于ITC專利,然而考慮到“337調查”的影響之大,制裁之嚴,ITC專利成為各國的焦點問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337調查”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和韓國,1976-1990年韓國ITC專利數量居全球首位。1986年美國首次對中國發起“337調查”,1986-2000年,中國共遭受“337調查”15起。然而隨著中國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美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美國越來越關注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發展,近十年來中國在全球的ITC專利數量排名逐年上升。2001年以來中國涉美國“337調查”企業數目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中國企業占全球數量百分比波動增長。2011年中國企業涉案數量達到峰值19起,2012年中國企業涉案數量占全球數量比重高達35%,盡管近5年涉華企業數量相對減少,但中國企業涉案數量占全球數量比重高居不下。事實上,自2002年至2014年,中國連續13年成為遭受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2016年上半年29起美國“337調查”案件中,中國企業涉案10起,占全球涉案總數的34.48%。
(二)從專利權人角度:公司成最大目標
ITC專利和非ITC專利根據專利權人類別能夠細分為個人、公司、政府、大學、醫院、私人非盈利組織和其他。有數據表明,以公司作為專利權人的ITC專利和非ITC專利所占比重均為最高,分別為91.34%和80.08%,且占ITC專利比重高于非ITC專利比重,由此可見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是聯邦地區審判法院和USITC的首要目標,比較而言,USITC會更加傾向于對公司發起“337調查”。非ITC專利中以個人、政府、大學、醫院和私人非盈利組織作為專利權人的專利占比均高于在ITC專利中的比重,以醫院作為專利權人的專利在ITC專利和非ITC專利中的占比均為最低,這是因為這些專利類別盈利目的性不強,占據美國市場份額相關性較低,因而并不能成為“337調查”的重點目標。
(三)從行業角度:電子工程獨占鰲頭
除專利權人外,ITC專利和非ITC專利行業區分亦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工業專利中。從工業專利角度入手,跨國專利侵權糾紛主要發生在電子工程、儀器儀表和機械工程三個行業,盡管各行業中非ITC專利數量明顯高于ITC專利,但電子工程行業中電腦技術、通訊行業、半導體、視聽技術和電力機械、設備、能量等在ITC專利中的占比均高于非ITC專利,以電腦技術行業最為顯著,占比之差高達11.29%,而儀器儀表和機械工程行業在兩種專利中的比例基本持平。可見,在跨國專利侵權方面,電子工程行業成為各國關注的首要目標。根據專利權人的分類分析,ITC專利主要涵蓋以公司作為專利權人的專利,電子工程行業以公司形式發展較多,與上文分析相符。
二、 新形勢下美國對中國“337調查”的新特點分析
(一)從涉案原由角度:專利侵權成首要問題
據統計,2001-2016年中國企業遭受美國“337調查”的涉案數量共163起,其中由于專利侵權問題被國外企業發起訴訟的有143起,占比高達87.73%,約為其他三種涉案原由(包括商標、商業外觀侵權,著作權侵權,侵犯商業秘密及不正當競爭)總數的5倍,且整體呈現波動增長趨勢。2016上半年中國企業被美國“337調查”發起訴訟的案件共10起,涉及到專利侵權的案件有7起。長期以來,雖然商標、商業外觀侵權,著作權侵權和侵犯商業秘密及不正當競爭被發起訴訟的中國企業占比較低,但自2009年以來,針對中國企業侵犯商業秘密及不正當競爭的“337調查”案件有快速增長趨勢,2016年USITC共發起2起商業秘密侵權337調查,全部涉及中國企業。今后,美國“337調查”的重點將仍然是專利侵權,商業秘密侵權亦不容忽視,應加以關注。
(二)從 行業角度:高技術產品備受矚目
從全球角度觀察,電子工程行業一直是美國發起“337調查”的重點。從中國涉案企業的角度來看,機電行業亦備受關注。據統計,2001-2016年163起中國企業遭受337調查案件中,機電產品112起,占中國企業涉案總數的68.71%,歷年來在美國對中國發起的337調查案件中,機電產品企業涉案數量連續15年均為最高,且整體數量呈現出增長趨勢。以2015年為例,中國企業涉案8起,機電產品6起,占當年中國遭受“337調查”總數的75%。除機電產品外,輕工工藝品和五礦化工品數量相對較高,二者均占中國遭受調查總數的11.04%,醫藥保健品遭受調查次數有增長趨勢,2016年10起涉華案件中,醫藥保健品4起,占比高達40%,顯著提高。林產、食品土畜行業占比較低,遭受調查次數最少,16年來僅遭受2起調查。
(三)從企業應訴角度:積極應訴企業比重增加
高額的應訴費用成為許多企業在遭受“337調查”時選擇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中國應訴企業數量占被訴企業數量的比重有所增加,2011-2014年在145家被訴企業中109家企業選擇積極應訴,占被訴企業數量的比例已經從2011年的52.94%上升至2014年的75.17%。然而,2011-2014年中國企業平均勝訴率僅為13.22%,因而從整體來說,中國企業在應對“337調查”時仍然具有很大劣勢,十分被動。事實上,對被訴企業而言,積極應訴仍有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勝訴率,為企業爭取最大利益,而不能因高額的應訴費用放棄國外市場,由此會造成更大損失。
三、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原因分析
(一)中國科技創新政策對美產生威脅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中國專利技術市場交易日益活躍,2001-2014年交易規模從782億元增至8577億元,增長超10倍,專利申請量也增長約217倍。中國科技創新政策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成為美國關注的焦點之一。身為專利大國,美國認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已經對其產生威脅,例如,美國議員Frank·R·Wolf以中國間諜竊取商業和科技機密為由提出議案,取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和美國宇航局(NASA)與中國開展科技合作的經費。如今,美國以“301條款調查”等各種形式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以打壓中國新興產業,尤其是高技術產品行業,“337調查”作為簡單有效的手段正在被頻繁使用。
(二)“337調查”耗時短、制裁嚴、利于操作
與聯邦地區法院審判的普通知識產權訴訟案相比,USITC發起的“337調查”程序更加嚴謹,耗時更短,速度更快,救濟措施對美國知識產權保護更為有效。從調查程序來看,USITC作為準司法聯邦機構,立案調查后會進行聽證前會議、取證、舉行聽證會等程序,裁定結果將由行政法官初裁,ITC復議、終裁,最后由總統審議,因而“337調查”更加權威,審理更為嚴謹。從時間來看,一般的知識產權訴訟案會持續3-4年,“337調查”僅需12-15個月,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美國或者在美國擁有專利的外國企業選擇該方式維權。從救濟措施來看,一般的知識產權訴訟案采取罰款(諸如專利使用費、賠償費、訴訟費等)方式對被告予以懲處,“337調查”中除去高額的應訴費用外不涉及款項賠償,而是對被訴產品發布禁止令、有限排除令和普遍排除令,使得該產品甚至是其他企業的同類型產品被驅逐美國市場,以維護本國產品的市場份額。
(三)中國企業薄弱的知識產權意識成誘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韓國、日本和臺灣是美國“337調查”的主要對象,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企業涉案超越韓國,連續13年居首位。長期以來,中國“拿來主義”之風盛行,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技術跟蹤模仿階段,盡管科技創新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但再創新的比重較低,很多產品仍不能完全擺脫模仿痕跡,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容易成為調查目標。同時,企業薄弱的知識產權意識成為美國“337調查”的誘因。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很多企業忽視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甚至未在續展期進行申請,致使自身的專利發明專用權喪失而不自知。另外,企業應訴態度消極也增加被訴幾率,中國當前60%的敗訴率很大程度上與企業放棄應訴或消極應訴相關,從而助長了外國企業將中國企業作為起訴對象的氣焰,致使許多中國企業莫名奇妙被卷入“337調查”,加之“337調查”時間緊湊,被訴企業不能以最快速度做出積極應訴的準備,提高了敗訴機率。
四、中國對美國“337調查”的應訴之策
(一)制定完善的應訴受益機制
面對美國“337調查”,一些涉案的我國中小型企業寧愿放棄美國市場,也不愿意選擇積極應訴。對此,中國政府應制定完善的應訴受益機制和完備的應訴規則,鼓勵企業積極應訴。要針對采取積極態度應訴的企業,無論是否勝訴,都將通過出口信貸、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政策支持;針對電子工程這類容易遭受“337調查”的企業,政府應制定出完備的應訴規則,避免企業因調查時間緊迫,放棄應訴,最終被迫放棄國外市場。
(二)加快建立應訴企業的救濟扶助機制
高額的應訴費用是企業放棄應訴的主要原因之一。企業認為如果應訴失敗,不僅丟失了國外商品市場,亦付出了高額費用為此買單。對此,政府應針對“337調查”建立救濟扶助機制,以便企業能夠無后顧之憂地積極應訴。由于USITC有權利對敗訴企業實行普遍排除令,將該國家所有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均驅逐出美國市場,因而建立救濟扶助機制除需要政府出資外,也可以在同類型企業之中募集資金,避免企業因訴訟費用過高而放棄應訴,甚至導致同類型企業均被驅逐出美國市場的嚴重后果。
(三)發揮行業協會領頭作用
作為連接政府與企業的橋梁,行業協會是企業應對“337調查”的關鍵一環。行業協會充分發揮“領頭羊”作用,動員全行業積極參與應訴,充分協調政府支持與企業自主應訴之間的關系。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其“領頭羊”作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由行業協會牽頭組織同行業企業聯合應訴,既分擔應訴費用,又降低應訴風險,提高勝訴可能性;其次,為企業提供應對“337調查”的信息和資源支持;另外,與國外行業協會增加交流,幫助企業準確了解調查程序、調查內容、應訴的益處等,提高企業積極應訴的信心和能力。
(四) 強化企業保護知識產權意識
國內許多中小企業規模較小,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容易成為“337調查”的目標。企業應該在公司內部普遍宣傳知識產權相關知識,尤其對領導人員、管理人員和產品研發人員進行針對性教育,提高各級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長期以來“拿來主義”在許多企業之間廣泛實行,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核心技術成為維持企業生命經久不衰的唯一因素,適應市場需求,創造出市場需要的商品才是企業研發的重點,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創新成果。
(五)搞好積極應訴與聯合應訴
從ITC專利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以公司作為專利權人的專利占ITC專利的91.34%,企業是“337調查”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由于在調查中不應訴將被USITC裁決敗訴,既要面臨巨額賠償,同時被驅逐出美國市場。因而,企業應培養健康的應訴心態,同時積極配合行業協會的協調工作,立足企業的長遠發展,積極倡議聯合應訴,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共同面對和解決難題,爭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