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意
目前世界各國利用正在建設中的α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太空植物試驗研究,其最終目的在于要使宇宙飛船最終成為“會飛的農場”。
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因為被這種神秘的魅力所吸引,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從未間斷對太空的探索,空間科學便如此誕生、發展。在北京神州綠鵬農業科技公司,前來做技術交流的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生物化學物理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涅奇泰洛·加琳娜這樣給我們解釋空間科學的意義:“太空的環境可以對很多技術產生影響,像生物學領域、材料領域。比如晶體材料在空間中會出現新晶體,其他材料在空間中也會出現新的材料。植物在太空中生長的情況也與地面不同,太空中很多東西會變得跟地面上不一樣。”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工程育種專家劉敏教授(左一),與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涅奇泰洛·加琳娜(左二)。
打開太空之門
半個世紀前,在航天事業的競技中,真正的參與者還只有美國與蘇聯。1955年,美國宣布要在1957年至1958年期間發射“尖兵號”地球人造衛星,當時沒有人懷疑美國的能力和信心。而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由發射成功,前蘇聯在于美國的較量中贏得頭陣。稍后,前蘇聯又日夜兼程,在一個月之后,把一只名為萊卡的小狗送入太空。這次實驗的目的是用萊卡來測試生物是否能在空間生存。萊卡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科學儀器,通過無線數據傳送回地面。為了使密封艙空氣保持新鮮,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此外,艙里還設有一天3次的自動喂食裝置,時間一到,信號燈就亮起,通知小狗用餐。遺憾的是,由于衛星無法回收,萊卡在密封艙里生活了一個星期完成了全部實驗任務后,只有讓它服毒自殺,這一行為在當時引起了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
1960年8月19日,前蘇聯宇宙飛船2號順利地將兩只狗從空間軌道回收。第二年又連續兩次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獲得成功,至此,前蘇聯的演習接近尾聲,載人航天的序幕即將拉開。
在與前蘇聯的較量中,美國的運氣一直不佳。美國的動物上天實驗比前蘇聯開展得還要早。從1948年開始,美國就用火箭裝載猴子和老鼠進行試驗,一連4次遭遇失敗。直到三年后,美國才第一次成功地回收了一只猴子和11只老鼠。從1958年開始,美國設計了與前蘇聯抗衡的“水星”計劃,想要搶先把人類送入太空。這個計劃共進行了15次飛行試驗,其中六次失敗,兩次載猴子,一次載猩猩成功。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東方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加加林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了108分鐘,開創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新紀元,這一天后來被定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 。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美國越挫越勇,他們要在登月計劃上打敗前蘇聯,終于得償所愿。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Ⅱ號登月飛船成功在月球上著陸,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踏上月球,人類第一次“踩”到了其他星球上。

俄羅斯航天育種專家在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
在太空中種出食物
太空是神秘而且危險的地方,缺乏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并存在著變幻莫測的其他因素。因此,要進入太空進而飛得更遠,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是補給,比如燃料、氧氣、食物等物資。
食物是人生存的必須品,要在太空中存活更長時間,就必須找到在太空中自給自足的方法。空間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為了宇航員的食物補給,通俗地說,就是要在太空中種出供宇航員食用的植物,從而保證斷絕地球食物供應后,宇航員仍能在太空生存。
前蘇聯在Zond5和Zond6月球探測器、“禮炮7號”空間站和Kosmos1887生物衛星上分別搭載大麥、擬南芥和生菜的種子,研究空間輻射和飛行因子對植物遺傳發育和染色體變異的影響。大量研究證實,空間環境對植物種子萌發與生長的影響具有普遍性,空間宇宙粒子和微重力等綜合因素可引起植物遺傳變異。
俄羅斯后來則將研究重點轉移到空間植物栽培研究。讓植物在太空中存活、生長是加琳娜的主要研究方向。她介紹說:“我長期做的工作是篩選空間植物,比如生菜、土豆、豌豆,檢測這些植物在空間站的生長能力,選擇那些適合在空間站生長,并且讓宇航員食用的植物。我在陸地上指導宇航員在空間站對植物培育和篩選。俄羅斯在空間科學的研究,或者空間生物學的研究主要針對為宇航員提供食物,這也是世界研究的主流。”
加琳娜曾在“禮炮7號”空間站上完成了擬南芥個體發育周期,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完成了小麥從種子到種子的生長試驗,2007年9月Foton-M3發射,實施了俄羅斯3項、歐洲航天局(ESA)16項生命科學實驗,并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了豌豆的連續世代循環栽培。除此之外,俄羅斯等國在“和平號”空間站成功種植超矮小麥、白菜和油菜等植物。
擬南芥的種植成功是一次突破性的勝利。加琳娜介紹,宇航員栽培的擬南芥在太空播種56天后開花,第69天結籽,收獲了200粒種子。“最初我們在空間站種過豌豆、小麥,但是擬南芥是第一個成功地進行了從種子到種子生命周期的培育,這在全世界也是首例。”
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第3次升空,座艙里也攜帶了一個小型溫室。里面放了85根試管,每根試管里有一枚向日葵種子,還有一些中國的綠豆和植物種子。溫室里有一盞太陽燈,每天連續照射14小時,模仿地面日照。試驗結果顯示,96株硬松、燕麥和綠豆的種子發芽。
目前美國航天工程育種工作計劃主要涉及種質創新、藥品生產、生物反應器以及生物采礦等幾個研究領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太空生命生存條件,并通過航天工程育種工作增加科學技術的經濟總量,為振興美國經濟增長做貢獻。
俄羅斯、美國等國家作為世界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在農業育種方面較為先進,相對而言,增加作物產量在航天工程育種的育種目標中地位不高。即便如此,國外各航天大國通過航天工程育種技術,已先后培育成功1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應用于生產。比較典型的例子如俄羅斯培育的棉花新品種,不僅棉絨長、斷裂強度大,而且產絨率高,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得到廣泛種植,對俄羅斯的棉花生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人類因為有一套鍛煉身體機能的方式,可以較好地進行自我修護。而植物沒有‘主觀意識,它在生長過程中受外界影響更大,生長的結果也可能發生各種變化”,加琳娜如此解釋植物在太空中發生的變化。“禮炮7號”毀滅后,前蘇聯派兩名宇航員前往進行收尾工作,并允許他們帶一種植物,其中一位就帶了棉花。加琳娜作為地面指揮,通過與宇航員的語音和視頻溝通對空間站的植物生長情況進行監測。結果卻事與愿違,棉花總是長不大,剛剛發芽就死掉,如此往復。這位帶棉花上去的宇航員很無奈和傷心,請求加琳娜幫忙解決問題。
加琳娜最終發現,棉花死亡的原因是:棉花的根5天就能長到一定長度,如果放在有堵頭器皿中,根部沒有成長空間,植株就會死亡。于是,加琳娜建議他把棉花放到空心管式的器皿里培育,結果出乎意料,棉花成活了,而且太空棉花棉纖維的長度是地面棉花的幾倍。
目前世界各國利用正在建設中的α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太空植物試驗研究,其最終目的在于要使宇宙飛船最終成為“會飛的農場”。
從太空回歸地球
根據歐洲咨詢公司的報告,預計到2024年全球政府航天投資額將達814億美元。盡管各國政府預算或被削減或受到影響,但在未來10年仍將保持高發射率,計劃發射包括民用地球觀測、通信和導航在內的856顆政府衛星,較過去10年增長32%;預計還將發射242顆防務衛星,較過去10年增長11%。
數字證明,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政府在航天事業上的花銷依然是大方的。從冷戰時期的競技,到現在衛星、空間站的發射,一提到航天,似乎政府不給予足夠的支持就是短視的表現。要知道,這動輒百億的資金大部分是來自民間的。花了這么多人力物力積累起來的航天事業,當然也應該用之于民。
1980年代末,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獸醫開發出一種可吞服的藥物,它可以監測動物的體溫。得知有這項技術后,美國宇航局面(NASA)的小企業創新計劃給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提供了7.5萬美元資金,讓他們開發一種給宇航員服用的藥丸,以便監測宇航員的體溫。研究獲得成功,并取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認證。幾年后,佛羅里達州的一家公司從NASA獲得授權,開始進行這種藥丸的商業化推廣。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直是航天技術的追求。一項航天技術能夠發展到民用領域,帶來經濟與社會效益,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
現在,在我們的身邊,空間科學的溢出效應已不少見。衛星能為農民提供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為漁民提供魚群的位置信息,甚至能找到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古跡。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
對于空間科學的商業化,美國的步伐最為超前,已經有幾萬多種民用產品是航天飛機的衍生技術和產品。有媒體計算,美國在航天項目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獲得7美元的收益。
在NASA的官方網站上,甚至有一個鏈接專門介紹航天技術衍生產品。自從全世界通過影像看到了阿姆斯特朗邁出人類踏向月球的第一步,NASA就一直把推進攝像技術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如今手機上的攝像頭,有三分之一跟NASA的空間項目有著直接關系。蘋果等高端品牌推出的能夠拍攝高清像素照片的攝像頭,利用的就是NASA實驗室的CMOS感光元件。CMOS感光元件由NASA研制,用于太空望遠鏡中。后經Aptina公司對其進行小型化處理,推廣到數碼相機、攝像機以及拍照手機中。現已走進各種建筑的煙霧警報器,最初是由NASA在上世紀70年代研制的。這種在太空實驗室使用的警報器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已知越多,則未知也越多。人類愈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在浩瀚宇宙中只是渺小的存在,這感覺應該是興奮而又恐懼的。在未來,當人類更深入地接觸宇宙,記錄于史冊的故事可能不再是朝代更迭、戰爭與災難,而是星際探險、黑洞穿梭或者外星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