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民
蔣方良到了臺灣,每逢思鄉情切之際,常制作高麗菜卷,聊解鄉愁。
說到國際化與世界觀,近代中國各個家族中,恐怕沒有比蔣介石一家人更國際化的,蔣介石本人留學日本,夫人留學美國。兩個兒子,蔣經國留俄多年,后來蔣介石與俄國人交涉,多半由蔣經國負責;蔣緯國生母是日本人,他東吳大學畢業后,曾經留學德國與美國,兩種語言都通,直到晚年仍是風度翩翩,有德國軍人的氣概。1925年蔣經國才16歲,就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就讀,后來蔣介石與蘇聯關系不佳,蔣經國成了人質,滯留當地,1930年起進入俄國的工廠與農場中勞動,并結識俄國姑娘蔣方良,兩人于1935年結婚,長子蔣孝文便是誕生于俄國。
1937年,中日兩國之間戰云密布,俄國則希望在西安事變之后改善與蔣介石的關系,才同意蔣經國返回中國。1937年3月,蔣經國帶著妻兒,離開莫斯科,經由西伯利亞,搭船經上海回到故鄉,結束長達十二年的俄國生涯。蔣方良原為礦工之女,年幼時父母便已經雙亡,結識蔣經國時年僅16,三年后結婚,二十出頭就帶著兒子隨丈夫來到中國,開始學習中文,并得同時學習浙江話與官話。蔣方良從此學習成為中國兒媳,幾乎完全放棄自己的語言與生活習慣。他生了三男一女,根據周圍親友的記載,四個孩子都不會說俄語,對俄國的概念也相當模糊。
1949年,蔣介石遷到臺灣,全家相隨。蔣經國先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負責軍隊的政治工作,居于臺北市中心,離當時一個俄國人開設的明星咖啡館相去不遠。蔣經國便經常與蔣方良到這家咖啡館吃點俄國點心,稍解鄉愁。偶爾蔣方良也會自己帶著四個孩子,吃點羅宋湯或西點;蔣經國也常去買些俄國全麥面包、俄羅斯軟糖或火腿回家。
當蔣經國負擔起更多的政治任務以后,一方面有安全顧慮,另一方面也擔心引起物議。蔣方良就寫了一張俄文短箋,說明“因為先生有要職在身,往后無法再參加私人聚會。”雖然可以讓工作人員前往明星購買一些俄羅斯口味的糕點,但要吃俄式食物,就得自己做。據蔣方良的兒媳蔣方智怡女士指出,蔣經國家的廚房比較常見的一到俄國菜是高麗菜卷。
說起這道菜,到還真有一些典故與歷史淵源。拜占庭帝國長達一千多年,文化發達,經濟也曾繁榮一時,引來周邊許多國家的羨慕9世紀左右,俄羅斯希望維新開化,派遣使臣前往各國觀摩,使節團一到君士坦丁堡,便目瞪口呆,從此下定決心,要向拜占庭看齊。
俄羅斯人對拜占庭帝國情有獨鐘,認為15世紀拜占庭亡于奧斯曼之后,俄羅斯繼承拜占庭與羅馬帝國的文化,故自詡為第三羅馬,順勢接收了拜占庭各種文化、宗教,也包括了這道著名的「高麗菜卷」。蔣方良思思念念的家鄉菜高麗菜卷,就是源于拜占庭的俄國菜。
拜占庭原有一道稱為“多碼”的食物,將米、羊肉、碎洋蔥、堅果仁及香料調和成內餡,再將葡萄葉清洗燙熟,攤平,用來包裹內餡,制成卷狀,再經燉煮即成。制作簡單,味道十足,頗受歡迎。
多碼原以地中海地區葡萄葉為主要食材,傳到各地時,未必都能找到葡萄葉,因此常以最普遍的高麗菜代之。東歐也都有這道菜,制法大同小異:
將大片的高麗菜葉燙熟備用,將絞肉、培根、洋蔥、胡椒等餡料拌勻。把菜葉攤平,放上絞肉餡,卷起如鋪蓋卷狀,用細繩或牙簽固定后,放入鍋中慢燉,也可加入西紅柿或肉汁,待醬汁收干后即可食用。有些地區也會用谷類如米、燕麥,拌上洋菇、奶酪等食材,或蒸或烤或燉,再依喜好調制醬汁。例如瑞典人喜歡以越橘莓果醬佐之,東歐各地則多用西紅柿醬汁或奶油醬汁。食用高麗菜卷時,多半搭配水煮馬鈴薯或馬鈴薯泥,頗能飽人。19世紀末,高麗菜卷也在日本找到知音,今天關東煮中也一定有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