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東 劉芷玄
[收稿日期] 2016-07-28
[作者簡介] 秦在東(1957-),
男,湖北宜昌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劉芷玄(1995-),女,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
[摘 要] 檢察精神文化由檢察工作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倫理觀念、心理狀態、理想人格以及群眾精神組成。因而檢察精神文化要將“公平正義”始終貫穿于檢察機關工作全過程,堅持職業屬性,真正做到團結敬業、廉潔守正、務實創優。為此,必須建立職業信仰,打造職業規劃,規范職業行為,鑄造職業品格,享受職業榮耀。
[關鍵詞] 檢察文化;檢察精神文化;先楚文化;首義文化;職業品德
[中圖分類號] D9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9-0091-04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也是一個團隊賴以生存的氣質和底蘊。毛澤東曾經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1]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文化的團隊就是愚蠢的團隊,而愚蠢的團隊是不能勝任工作的。
文化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人類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淀起來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是精神財富的活的靈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近年來,檢察文化作為國家檢察機關建設軟實力工程受到各級檢察院的高度重視,如何對檢察文化進行價值定位,特別是對檢察精神文化進行有效提煉和培育,探索可復制的檢察文化發展路徑,實現檢察文化與檢察工作的良性互動。就這一主題,華中師范大學組織專業團隊與武漢市武昌區檢察院攜手合作,對檢察精神文化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作者不揣淺陋,略談淺見,以就教方家。
一、何為檢察精神文化
檢察精神文化是檢察先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由檢察工作產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倫理觀念、心理狀態、理想人格以及群體精神等精神成果組成。
美國管理學者托馬斯·彼得說:“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生存下去,最主要的條件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對全體成員的感召力。”[2]因為一種精神一旦成為一個組織共同的心理定勢,就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動力,就會對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為精神如此重要,所以在提煉檢察精神文化時,不能生搬硬套別國模式,必須反映本國檢察機關群體的共同認知和追求,并得到全體檢察官的內心認同。
檢察精神文化要緊抓核心價值觀。“文以載道,道以文存”。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理念,是核心價值觀。因而要把“公平正義”這一核心要素始終貫穿于檢察機關的發展理念和執法理念中,樹立忠誠、公正、清廉、為民的核心價值觀,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憲法和法律,守護公平正義,保持清正廉潔,堅持執法為民,構筑全體檢察人員的共同價值追求。唯有將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增強檢察干警職業素養,弘揚職業道德,達到提升執法公信力,鑄造和強化檢察干警的職業精神目的。
檢察精神文化要體現職業屬性。檢察精神文化應貫穿在整個檢察事業的方方面面,具體表現為:一是檢察工作主題和宗旨。“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是我國檢察事業的永恒主題,而這個工作主題,又是以“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為宗旨的。這里所說的法律監督,是指對國家憲法、法律是否得到正確理解與實施進行的規范化、制度化的監督,這一監督目的,是為了實現維護人民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一價值追求。所以,檢察工作的主題和宗旨,是檢察精神文化中價值取向上的表現形式。二是檢察工作的執法理念。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的四項執法新理念是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其基本要素包括: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理念、實體法與程序法并重理念、質量優先理念、依法平等保護理念、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及社會效果并重理念、執法為民理念、檢察理念等等,這些都是檢察精神文化中思維方式的重要要求和表現。三是檢察職業道德。一般認為,檢察職業道德是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檢察職能活動中應該遵守的道德原則和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試行)》將檢察職業道德準則概括為“忠誠、公正、清廉、文明”四項基本內容。檢察職業道德,是檢察精神文化中倫理與理想人格方面的表現形式[3]。
二、檢察精神文化的地域特色
文化離不開傳統,傳統是一種積淀,是獨特的,是最具生命力的。以武昌檢察文化為例,我們可以在地域文化中探尋武昌檢察精神文化之根。
武昌是先楚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歷來官署叢集、學府林立、商賈發達。100年前,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打響,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也使“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更加深刻地融入武昌人的血脈。從歷史的角度看武漢三鎮的文化傳承:漢陽是知己難求的“知音文化”,突出一個“義”字;漢口是包容四海的“碼頭文化”,突出一個“容”字;武昌是敢為人先的“首義文化”,突出一個“勇”字。
深受首義精神浸潤的武昌檢察院在“勇”的文化特質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上個世界80年代末的那個特別時期,武漢市城區各檢察院先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混亂,武昌區檢察院卻以鐵的紀律維持穩定,是當時極少數上下班井然有序、工作正常開展的單位,當年受到最高人民檢察院通令嘉獎。后曾一度因為管理墨守成規,武昌檢察院的發展經歷過短暫停滯,一時處于全市同行中游水平。為擺脫現狀,武昌檢察人一舉打破職務鐵交椅,實行能上能下工作機制,大膽開展機關內部檢察職業化改革,再次激活人力資源,很快,武昌檢察院的各項業務迅速名列前列。形成了奮勇爭先的反貪鐵軍品牌,并保持全市業務龍頭地位10余年之久。品牌的示范帶動了其他業務部門紛紛效仿,形成了群體效應。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精神文化一旦實現對人和社會的教化,必影響深遠。武昌檢察文化團隊經過反復思考并征集社會才智,很快“厚德明法,剛毅智勇”的武昌檢察精神呼之而出,得到了全體檢察干警的認同。
厚德可以理解為崇尚品德,注重道德品質的修養。法律,非品德高尚者不可為之。唯有實現為社會公平正義而工作的職業理想,恪守職業道德,踐行職業倫理的價值取向,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檢察官。因而“厚德”是檢察文化的核心,也是對檢察官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明法就是信仰法治、昌明法治、弘揚法治。表現的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追求的執法理想、執法理念和執法方式,表現的是一種職業本色和職業責任。在這一崇高理念之下,作為地方檢察官,必須忠誠于法律,以強大的力量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法律的尊嚴。
剛毅就是意志堅定,勇于擔當,敢于負責,堅定履行法定職責,捍衛法律的尊嚴。尤其是面對各種負面影響和誘惑時,能立場堅定,秉公執法。
智勇就是智慧而又奮勇。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事業發展中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改善心智模式,不斷超越自我,奮勇爭先,這是武昌檢察事業勇立潮頭的不竭動力。
三、檢察精神文化中的檢德修煉
國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我國是一個具有德治傳統的國家,古代政治家、思想家高度重視以德修身,高度重視從政以德。在國家及社會治理中,講求“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些都是傳統文化中強調官德吏風的精髓。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都有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情懷。武昌檢察文化建設團隊也為每一個檢察官設置了“五立”①即個人修煉:立行——團結敬業(現代社會沒有團隊精神將寸步難行);立本——廉潔守正(知行合一是檢驗清正廉潔的根本);立心——內心向善(為人正直,心地善良,用良知執行良法);立身——人人成才(改善心智,超越自我);立業——務實創優(腳踏實地干事創業)。為做好這“五項修煉”,文化建設團隊又設計了“五大抓手”:一是尋找職業認同,建立職業信仰。以初任培訓為第一關,慢慢把一個人參加檢察工作是解決就業待遇升華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使命上來。二是打造職業規劃,培養職業素能。以職業道德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必修課,重點培育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基本素養,充分保障個人的職業追求,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實現自己職業愿景的機會。三是規范職業行為,維護職業形象。張開拒腐防變的高壓網,建立自律和他律機制實現不敢為、不愿為、不能為的職業規范。四是鑄造職業品格,樹立職業自信。培養正確的事業意識,培養“慎獨”意識;培養“自省”意識。五是保持職業熱情,享受職業榮耀。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倡導見賢思齊的風氣。
“文化者,內心所能開釋出來有價值的共業也”。檢察文化是一個虛實相生的抽象概念,產生于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檢察文化,其特色各不相同,架構也形態各異。檢察精神文化與檢察業務工作的關系,從根本上而言,是意識與實踐的關系,通過在地域文化中探尋文化精髓,在歷史發展中提煉固有品質,在檢察實踐中激發思想共鳴,在隊伍成長中鑄造職業品德。通過培育一個機關不同部門的特色精神文化,能夠不斷構建“共業者”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一致的精神紐帶,使檢察文化建設真正從虛走向實,真正達到檢察文化對檢察工作的反哺,實現文化育檢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托馬斯·彼得斯,羅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職業道德
基本準則(試行).新華網,2009-
10-14.
[責任編輯:馬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