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16-07-25
[作者簡介] 何金晏(1980-),
女,山西原平人,湖北省圖書館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經濟師。
[摘 要] 強化消費稅的環保功能要求對消費稅稅制改革。我國消費稅制度目前存在征稅不全面、稅率結構不合理、稅負不透明等問題,均削弱了消費稅的環保作用。因而在消費稅稅制改革中,不僅要對征稅范圍擴圍,改善稅率結構,提高征稅方式的透明性,還要考慮價格機制對消費稅環保功能的影響,以強化消費稅的環保功能。
[關鍵詞] 消費稅;環保功能;稅制改革;需求價格彈性;價格機制
[中圖分類號] F81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9-0128-07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期處于高速增長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197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645.2億元,截止2015年,我國的GDP達到了676708億元,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隨著國民經濟不斷增長,我國也面臨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這極大地縮減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環境承受能力也不斷減弱。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環境與經濟增長關系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環境保護是消費稅調節作用之一。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明確要求,“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范圍”,突顯了消費稅節能環保導向。我國學者也從稅制改革角度,為改進消費稅環保功能提出了許多建議,主要包括征稅范圍的調整、稅率結構優化、計征方式的轉變等。臧傳琴(2013)參考美國消費稅的有關規定,建議我國應將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盡量納入到征稅范圍,適度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增強消費稅的環保效應,并按照“有增有減”的稅制結構調整原則,提高嚴重污染環境、高能耗消費品的稅率,突出節能環保政策。在征稅方式上可以借鑒美國做法,由價內稅轉為價外稅,通過增強稅負感,引導節能環保的消費方式[1]。趙麗萍(2013)認為,隱性征稅方式不利于政策透明化,應當改為顯性征稅方式,包括將對產制環節征稅改為對零售環節征稅,實現價稅分離;對將車輛購置稅與消費稅合并,引入按二氧化碳排量征稅機制;在能源消費上,借鑒階梯電價做法征收電力產品消費稅,以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2]。
消費稅的環保作用是通過價格機制來限制單個消費者的污染行為,從而減少整個消費領域的污染排放量,但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僅從完善稅制結構角度探求提高消費稅環保功能的辦法,沒有基于微觀經濟層面研究消費稅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本文的創新點在于結合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從價格機制角度,分析如何進行消費稅制度改革,從而加強消費稅的環保功能。
二、消費稅及其環保功能
(一)消費稅及其調節作用
消費稅是對某些特定的商品或者消費行為征稅的稅種,在稅收收入中占有相當比重。除了支持財政收入,消費稅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調節作用,諸如縮小貧富差距、倡導勤儉節約、引導合理消費等等。為了體現特殊調節功能,消費稅一般是從人類健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消費習慣等角度考慮,主要對污染品、資源品、奢侈品等商品征收稅金,體現了限制特定商品消費的意圖。同時,對某些同類替代商品,消費稅則降低稅負,鼓勵消費者改變消費行為,減少征稅商品的消費。由于消費稅屬于間接稅,只在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環節征繳,而且實行價內稅的計稅方式,因而將消費稅與價格機制結合,有利于政府干預市場,矯正不良的消費行為。
(二)消費稅環保功能的作用機理
環保功能是消費稅調節功能之一,是指消費稅能夠降低嚴重污染環境、能耗大的產品需求量,進而減少污染排放,實現節能環保意圖。高污染產品的消費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質,而高能耗產品消費會導致自然資源稀缺,當市場不能矯正產品對環境的負外部性時,可將其納入到消費得稅的征稅范圍,從而調節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需求量,引導人們建立節能環保的消費觀念,減少污染行為。由此可見,消費稅通過價格機制調節市場上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需求數量,從而發揮環保功能。因此,可以從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來研究消費稅環保功能的作用機理。
1.收入效應:減少污染的消費行為
消費稅的收入效應表現為,在名義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政府征收消費稅會降低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能力,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隨之減少。由于消費稅是價內稅,將高能耗、高污染商品納入到征稅范圍,必然會提高高污染、高能耗商品的價格。為了維持總效用,消費者會減少這類商品的消費數量,進一步減少市場對高污染、高能耗商品的總體消費需求。其傳導過程為:消費稅的環保政策→將高污染、高能耗商品作為應稅商品→高污染、高能耗產品價格上升→實際購買能力下降→降低高污染、高能耗商品的消費→減少消費領域的污染。
2.替代效應:提高綠色商品的消費需求
不同應稅商品因稅負不同,其價格也會有所差別。在發揮環保作用上,消費稅的替代效應具體表現為,對高污染、高能耗商品征稅改變了該類商品與綠色替代商品的相對價格,消費者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來得到原有的效用。此時,消費者往往會改變原有偏好,選擇稅負較低的商品替代。節能環保類商品征稅較低,價格也會下降,因此,消費者會減少對高污染、高能耗商品的消費,增加對節能環保商品的需求數量。而高污染、高能耗商品的消費減少,產生的污染排放也會降低,從而能較好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圖1描述了消費稅的替代效應可改變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需求數量。X橫坐標表示了消費者對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消費數量,Y坐標表示可以替代的節能環保產品。預算約束線與總效用U的相切點表示消費者實現了最大效用,此時,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消費數量為X1,節能環保替代產品的消費數量為Y1。在消費稅實現環保作用下,對高污染、高能耗產品征稅,會使得其價格上升,提高消費成本。為了維持總效用U不變,在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降低稅負以減少節能環保產品的價格,消費者會選擇低稅負的綠色環保產品替代高污染、高能耗產品,從而增加了節能環保產品的消費,消費數量由原來的Y1上升為Y2,而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數量由X1減少為X2。
三、新形勢下消費稅環保功能的新要求
(一)我國環保工作的新挑戰
1.污染問題嚴重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我國的污染治理難度也在不斷加大,主要原因是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中,低效率的生產帶來的污染排放物,遠超出了環境能夠負擔的范圍。環境保護部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顯示,監測的956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劣V類雖然同比降低0.8個百分點,但仍高達10.3%,其中,有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出現18次重金屬超標現象,主要為砷、汞超標。在2015年6月公布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中,整體狀況與上年同比有所好轉,但邢臺、邯鄲、北京、保定和衡水等6個城市的達標天數比例仍不足50%,且以PM2.5、O3污染物為主。在土壤污染方面,根據2014年4月17日,環保部與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公報,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對社會生存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針對大量的污染排放現象,我國也采取了許多手段進行遏制,目前應以征收排污費為主要手段,促使排污人員重視環境污染問題。但從實際污染治理情況看,排污費征收成本高、征收困難,既不能彌補環境治理需要的資金,也未能有效調動生產者的環保積極性,因而導致該項工作進程緩慢。
2.資源消耗量高
在高能耗發展模式下,我國資源稀缺問題也更加突顯。從能源消費上看,我國仍處于能源高消耗階段,能源需求呈高幅度增長。由于國內一次能源生產量不足,因而對能源進口依賴較重,據相關資料,2012年我國一次性能源進口量就達到66598萬噸。除此之外,在1990年我國煤炭平均消費量為289.1萬噸/日,但到了2012年煤炭平均消費量已高達966.2萬噸/日,消耗量增幅約為200%。且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消費占有主要比重。正是這種煤炭消費,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不僅危害人類健康,還造成對動植物生長的嚴重威脅,乃至破壞了生態環境。
3.新能源使用水平偏低
有別于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等,屬于可再生能源,具有污染小的特點。新能源的開發與使用有利于緩解能源緊張,對解決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對新能源的研究發展也十分重視,水電、核電、風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4%上升到2013年的9.8%。但新能源在我國的使用水平仍然偏低,仍然有超過60%的能源消費來自煤炭。除了技術上的限制,成本過高也是新能源難以推廣的重要因素。如為了支持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政府不僅要全面建設充電基礎設施,還要解決電池成本較高的問題。而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時,除了要考慮汽車的價格成本,還要面臨新能源汽車使用安全風險,同時其維護處理的支出也增加了未來的使用成本。因此,在沒有較大優惠政策的情況下,消費者仍然會偏好使用傳統能源。
(二)對消費稅制度的新要求
1.污染治理對消費稅的要求
治理污染是改善環境質量的基本條件,而從污染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量是治理污染問題的基本前提。消費行為是導致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通過征收消費稅,不僅能讓納稅人減少污染行為,還能讓納稅人了解消費稅的環保目的,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消費觀念。因此,應當將更多的高污染商品納入征稅范圍,通過稅負提高商品價格,減少污染品的消費。
2.降低資源消耗量對消費稅的要求
防止資源消耗過快首要任務是減少資源類商品需求量。在調整征稅范圍時,應重點對不可再生資源類商品的消費征收稅金,以保證消費稅能夠限制此類商品的消費需求量。消費稅不是直接作用于商品需求量,而是通過改變價格而影響消費需求量。這不僅要求消費稅提高資源類商品的稅率,還要求稅率的上升能導致商品價格的上升,進而減少資源類商品的消費數量。
3.提高新能源產品消費需求對消費稅的要求
傳統能源產品的使用時間長,生產成本低,已經形成了規模產業,并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相比之下,新能源產品的研究利用還處于初始階段,除了高難度的技術問題,其生產成本也高出傳統能源產品許多,短期難以有價格競爭優勢,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因此,實現新能源產品替代傳統能源產品,不僅需要新能源企業努力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需要消費稅通過價格傳導機制改變新能源產品與傳統能源產品的相對價格,從而刺激消費者購買新能源產品,調整能源市場消費結構。
四、我國現行消費稅稅制對新要求的不適應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消費稅稅制設計主要強調財政收入功能,不能突顯在環保方面的調節作用。這是消費稅不能適應新要求的主要原因。
(一)征稅范圍過窄
目前,我國消費稅的環保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成品油、木材資源以及部分大量消耗能源的商品征稅,但對許多真正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商品缺乏調控能力。我國在1994年設立消費稅,征收范圍主要包括煙、酒及酒精,化妝品,護膚護發品,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鞭炮,焰火,汽油,汽車輪胎,摩托車,小汽車等11個稅目,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為了促進消費稅的調節功能,在2006年國家相關部門對征稅范圍做了一次較大的調整,新增加了成品油、木材類應稅商品,并由原來的11個稅目增加為14個,這一改革明顯提高了消費稅的環保效應。在隨后的制度改革中,消費稅的環保功能也不斷得到優化。但到目前為止,消費稅的環保作用仍未得到足夠重視,許多污染問題仍然是通過收取排污費來解決。而排污費針對生產領域的污染者征收,沒有將消費領域的污染問題考慮在內,難免讓排污費對消費領域的污染治理失去作用。因此,針對消費領域的污染情況,必須擴展消費稅的征稅范圍,使得高污染品的消費有稅可管,其污染排放物有稅可治。
(二)稅率設計沒有考慮需求價格彈性影響
以深化財稅改革、實現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目標的“十三五”規劃掀起了消費稅改革熱潮。通過提高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消費稅稅率,讓納稅人能夠節制這類商品的消費,參與到綠色消費中,是我國優化消費稅環保功能的積極嘗試。但從價格機制角度,我國消費稅稅率設計仍存在一些問題:提高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稅負水平并不能有效地減少其消費需求量。主要原因是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影響到消費稅對需求量的作用效果。對此,我們探討需求彈性與稅率結構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