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穎
我是一名從教7年的一線語文教師,同時也做了7年的班主任,之前那些重復的工作讓我漸感倦怠。直到2012年下半年,“新教育”理念猶如一股春風吹進了西鄉塘。一時間,無數新鮮的詞匯闖入我們的腦海:完美教室、晨誦課、理想課堂……這些新鮮事物既讓我激動,又讓我迷茫。
在西鄉塘區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導和幫助下,南寧市五里亭第二小學成為第一批“成長教室”實驗學校,我很榮幸地成為第一批實踐者。我開始吮吸“新教育”的甘露,從“成長教室”的精心打造,到晨誦課如火如荼的開展,到午讀、暮省的有效實施,我慢慢地過上了“一種幸福的教育生活”。
3年多來,“成長教室”在不斷完善,我和學生們在新的教室里開展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活動,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現在的每天,我們都是從富有韻味的晨誦課開始的,然后是別開生面的班級讀書會,還有形式活潑、豐富有趣的社團活動。“成長教室”使我們平凡的生活變得絢麗多彩,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班級成為學生展示、完善自我的天地,學校成為拉近學生、家長和老師心靈的橋梁。
我們學校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了鼓勵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做一個自信的人,我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知識改變命運”這些名言勉勵他們。在我的鼓勵下,我們班雖然出現了一批“小書蟲”,可卻始終沒有形成一種全班閱讀的風氣。啟動“成長教室”工作后,學校積極開展閱讀教育,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在學校帶動下,我們班的讀書風氣迅速濃厚起來,原本不怎么愛讀書的學生也捧起了書本。
我們班有個學生叫苗苗,她本是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愛學習,勤思考,成績好。可在2013年上半年,我忽然發現苗苗變得沉悶、消極,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成績也下降了。了解后我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她爸爸對她疏于關心,使得敏感的她感到特別失落。于是在她生日那天,我和班上其他學生給苗苗準備了一首生日贈詩,并在晨誦課上為她朗誦,然后播放苗苗一家人團聚的照片,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漸打開她的心結。
自那之后,苗苗更加熱愛閱讀了,恢復了往日的活潑開朗,而且還能主動打電話與她爸爸聊天,關心爸爸的身體和生活。自從開展晨誦課后,苗苗經常給她媽媽朗誦在學校學到的詩歌,有時還要她媽媽和她一起朗誦。這個小小的“朗誦家”,給這個困難的家庭、給這份貧苦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最后苗苗媽做了一個決定,辭去相對穩定的工作,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女,陪伴他們學習、成長。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成長教室”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變得更加快樂、自信。“成長教室”點亮了一個個小生命,讓一個個孩子在教室里發生變化,讓一朵朵小花朵在教室里絢爛地綻放。如今,我真實地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幸福!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