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瑩瑩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從《申報》視角看清朝的醫患關系
曾瑩瑩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241000)
古代的醫患關系在現代看來是神秘的,主要原因是史料中關于這方面的介紹不夠全面,雖然能從一些小說、詩歌中看出大概,但總體上看沒有現實依據,直到清朝末年《申報》等報紙媒介的出現,人們才能真正了解當時的醫患關系情況,眾多病患開始在這一平臺上表達對醫生的感恩、斥責等情感。因此,本文以《申報》中所刊登的有關清末醫患關系的文章展開論述,揭開清朝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相處之道。
清朝;醫患關系;《申報》
《申報》創刊于1872年,正值清朝晚期,它是我國現代報紙的雛形,在清末動亂的時代,給人們提供了信息溝通的媒介,其作用不容小覷。而歷數其中刊登的有關醫患關系的消息共有近百則,這些消息有的是由病人自己投稿,有的是記者根據自己所見所聞編寫,還有一部分是有識之士將自己的見聞投稿,以提醒醫生和世人的。可見,《申報》中所刊載醫患關系案例囊括社會各界人士,因此較為客觀、真實,本文將從醫者、患者這兩個角度來展開論述。
筆者根據《申報》涉及的醫生行為做了總結,從醫者的醫德和醫術出發,對由醫者自身行為對醫患關系的影響進行歸納(見圖1)。文中資料均來源于愛如生申報館、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www.sbsjk.com。

圖1 《申報》醫生的行為匯總圖(1872—1919年)
由圖1可以看出:其一,醫生準入門檻低。從圖1中匯總的醫生總體行為來看,庸醫誤人命的數量較多,占了總數的30%,庸醫大多數醫術不精,而這歸根到底都在于醫生的準入門檻太低,清朝是封建社會鼎峰時期,此時,醫療市場發展日趨混亂。臺灣著名學者梁其姿就曾對清朝的醫療市場進行過研究,她指出這一時期,地方醫療機構——惠民藥局的沒落、民間醫生的低準入門檻以及混亂的醫療市場凸顯出政府的無所作為譹訛。國家對于醫生沒有明確的準入門檻,只要掌握一點入門知識皆可成醫,如清代小說《醫界現形記》中松江府的程汝舟是民間的一位醫生,其開業行醫的過程很簡單,不需要申請,不需要通報官府,只需要選一個黃道吉日,掛一副牌匾,開業之時放點鞭炮即可。這種低標準的準入原則,使得明清時期庸醫日益增多,而清代刑律中雖然有對庸醫殺人的懲戒制度,但管理較為散漫,對于醫生的約束大多依靠古代的冥報觀,這是一種道德自律,與法律制度關系不大,因此造成醫生的管理較為混亂。
其二,醫德令人擔憂。圖1直觀展示出了這一點,行善的良醫在當時還是居多的,占總數的32%,關于良醫行善的記載大多數出自患者的感謝信,如1889年8月4日《申報》載:“四明醫士葉君星洲現寓石路小瑯環里,素得施救吞服生煙之法立愿,為人施求不取分文亦善舉也”。但也不乏害群之馬,這從一些具體的瘟疫救治中便可以看出個究竟。如道光元年浙江司現審案,順尹咨丁沙氏誆稱蛇精附身,圖騙錢文,為人治病,近于邪術,醫人惟僅止焚香,給人茶盞煎服并無符咒與圓光畫符者,有間將丁沙氏依邪術醫人去致死,擬流例量減一等杖一百,徒三年照律收贖譺訛。
由以上文字可看出,明清時期部分地區的醫生在疫災來臨時會有重利益輕醫德的情況存在。有一些醫生僅僅以利益為行醫目的,每每遇到病人急于投醫,動輒索要重金,開出來的藥方大多以補品替代,不傷及性命,但也無任何功效;還有一些老氣橫秋的醫生,排擠他人,所開的藥方專門與病人不和,譻訛這種駭人聽聞的行徑在《申報》中都有記載。
其三,醫術良莠不齊。清代楊景仁在其《籌濟編》中提到良醫的標準,應該是“布指知脈,取古方損益之,藥性之溫涼,和劑之輕重,了然于胸中,施之其宜.....即為之醫矣,其德謂生死與我無與乎?”可見,醫術是作為一個良醫最基本的準則,拋去明清時涌現的一些有醫學造詣的名醫,僅僅看存在于市井的一些民間醫生,其醫術實際上是為時人所詬病,這些在《申報》里都有反映:近世讀書之醫少,市井之醫多,所謂市醫者,當其初學業時所投之師,僅授以本草湯頭歌訣等書,僅務章句,勿究傳派,以至臨癥時漫無主見,不但于脈理茫然,即十二經病源亦懵焉莫辨立方,既不諧于法治病,又焉能合理耶......譼訛
這則史料中對市井的醫生評價很低,認為他們不僅醫學基礎差、醫學知識不過硬,在治病的時候也是毫無主見,沒有一絲醫生的專業素養,這也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對醫者的管理做得不到位。
患者在醫患關系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尤其是封建社會,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較為明顯,筆者根據《申報》中記載的患者行為進行了統計,以直觀說明清末患者在醫患關系中所起的作用(見圖2)。

圖2 《申報》患者的行為匯總圖(1872—1919年)
由圖2可知,患者在發生醫療事故以后采取的方式有三種,即辱醫、襲醫和逐醫。但與圖1相比較,患者過激的行為并不多,在發生庸醫殺人、誤人以及醫生勒索致人死亡的案例多達幾十條的情況下,患者的辱醫、襲醫事件加起來才7起,可見當時的患者一方面不會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仍有一小部分人用暴力解決問題。在筆者對明朝患者日常求醫行為的研究中,總結出患者有以下三種行為:其一,擇醫。由于明清時期醫生的準入門檻較低、醫療市場的混亂不堪以及國家法律的制約力度較弱,彼時的患者出于保護自己的考慮,想出五花八門的方法應對,這主要表現在對醫生的選擇上,病者基本上用試醫的途徑來選擇醫生。試醫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神醫扁鵲的醫術就曾經受到虢國中庶子的試探,至明清,這種試醫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甚至有很多醫家也提出試醫的建議。他們認為作為病者首先要了解醫學常理,不能一無所知,其次不能將病情一一陳述給醫生,要讓醫生憑自己的學識識別病種,若醫生不能言中,便迅速換人,若醫生能言中一二,便由其繼續診斷,此后方可以將病者平時的起居、愛好習慣、近日癥狀告之,而試醫的步驟不限制于此,最后,在醫生擬寫藥方時,患者要一一過目,看其是否是見多識廣、醫術高明之輩,若藥方條理不明,還可將其辭退。這試醫的三大步驟為當時的患者廣泛采用,因此當時的現狀就是患者不相信醫生所言,屢次更換藥方,多數時候也容易造成醫家和病家之間的誤會及矛盾。
其二,毀譽。由于古代官府腐敗,雖有法律與輿論的制約,病家也是多方擇醫,給了醫家一些壓力,但古人的天命觀以及官府息事寧人的處事作風,使得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在怒氣無法消散的情況下選擇侮辱醫生,《申報》中關于這方面的記載就有4例。其中一例為租界的醫生因醫死一位婦人之子,在該醫生已經投案的情況下,遭到這位婦人的百般羞辱;還有一例為揚州醫生因醫死某紳之太夫人遭到某紳的羞辱,稱其“非醫人之術,乃悅人之術”。可見,因為有了《申報》這一信息交流工具,使得患者更能全面地了解醫生的醫術和醫德,當然也容易造成時人對醫生的誤解。
其三,私自用刑。由圖1可以看出,經刊登出來的襲醫和逐醫事件共有6例。其中最為典型的是1909年4月9日發生的醫生被患者家屬囚禁的事件,據《申報》記載,上海縣張少云因患眼疾向某醫生求醫,由于這位醫生醫術不精,在治療過程中致張少云殞命,其家屬當即將醫生囚禁,后來經過醫生多方求情才放其回家。由此可見,當時的法律還不成體系,使得一些目無王法的人私自對醫生用刑,這在現代是不敢想象的。
從上文可以看出,清末的醫患關系是建立在醫生的醫德和醫術基礎上的,對于庸醫,世人都有所鄙夷。從《申報》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患者多受到庸醫的荼毒,這種醫生是害群之馬;而對于良醫,世人都相當推崇,甚至在報紙中宣傳醫生的醫術高明,如報紙中很多以“醫法奇妙”、“死而復生”、“著手成春”來命名的標題,這些都是患者或者記者對一些良醫的高度贊揚。因此,從總體上看,清朝末年的醫患關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會存在醫療糾紛,但鑒于良醫居多和古代業報觀的影響,使得其醫患關系并沒有像現在一樣成為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注釋
譹訛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譺訛祝慶祺:刑案匯覽卷三十三,清道光棠樾慎思堂刻本.
譻訛庸醫殺人.申報(上海版),1886年9月25日,第4830號3/12.譼訛奉勸擇醫需謹慎說.申報(上海版),1876年8月11日,第1318號3/8.
[1]蔣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系為例的探討[J].都市文化研究,2006(1).
[2]曹峰樣、萬芳:明末清初西方醫學知識傳人對中醫學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5).
[3]祝平一: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系[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0(1-50).
[4]馬金生:明清時期的醫病糾紛探略[J].史林,2012(2).
[5]徐建云:我國古代的醫療衛生機構之考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5).
[6]梁其姿:施善與教化[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余新忠: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M].三聯書店,2009.
[8]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9]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0]愛如生申報館.申報.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EB/ OL].www.sbsjk.com.
(責任編輯:胡冬梅)
安徽師范大學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明清時期皖江流域的自然災害與社會救濟,編號:2014yks043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