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

今年入汛以來,長江中下游等地險情不斷,截至7月10日,長江流域共有湖北湖南等10個省、625個縣(市、區)4919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1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4167多千公頃。目前,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30億元,161人死亡、61人失蹤。面對災情,輿論一方面關注救災進展,另一方面也加入了關于巨災保險的話題討論。
專家指出,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加速發展巨災保險刻不容緩。
我國巨災保險已邁出了關鍵一步
近來,洪澇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頻發,再加上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日益喚起了人們的保險意識。畢竟當災害來臨時,一些經濟實力不強、同時又未買任何保險的家庭或個人很有可能遇到經濟和生存危機。也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辟災險險種,同時加大了宣傳力度。
以湖南為例,雖然離地震比較遙遠,但每年都會面臨洪澇、山體滑坡等威脅。2007年以來,湖南啟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每畝地保費20元,其中農戶只要負擔4.5元。據記者了解,全省70%以上農戶都購買了這一險種,且分別由中華聯合財產保險、人保財險和太平洋保險三家公司承保。購買了政策性保險的農戶,可以在遭受洪災等災害損失后,拿到每畝360元的賠償。
但嚴格來講,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巨災險。巨災保險制度的提倡和建立,是在2013年之后才開始逐步推動的。當時,國家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擬以居民住宅地震保險作為巨災保險制度的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綜合性的巨災保險制度,并將其納入國家防災減災體系。直到2016年,經綜合調研論證后,保監會、財政部印發《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明確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保障民生”的原則,表明要以地震為突破口的巨災保險制度即將開展實踐探索。
按照此前保監會的規劃,2017年年底前,完成巨災保險相關部署工作,推動出臺地震、巨災保險條例,建立巨災保險基金; 2017至2020年,全面實施巨災保險制度,并將其納入國家防災減災體系當中。保監會表示,由于我國災害種類繁多,地區差異顯著,考慮到我國地震災害分布廣泛、損失巨大、關注度高,地震巨災保險將可能是下一階段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主要模式之一。保監會等部門也推動45家財產保險公司根據“自愿參與、風險共擔”的原則發起成立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今年7月1日,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在全國開始銷售,標志著我國首款巨災險正式推出,具有“破冰”的意義。
另外,一些地方也開始了巨災保險試點。典型例子就是寧波。今年年初,寧波市政府宣布出資5700萬元為1000萬城鄉居民(含外來人口)購買總額7億元的巨災保險(包括因臺風、暴雨和洪水等自然災害及其次生災害造成的人身傷亡撫恤保險3億元,居民家庭財產損失救助保險3億元,因突發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人身傷亡撫恤保險1億元),保險范圍從自然災害擴展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無疑,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已邁出關鍵一步。
與國際發達保險市場相比差距較大
2014年8月13日,國家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即“新國十條”)后,保險業被提升至到國家治理的高度,地位顯著提升,作用日益明顯,內容也日趨豐富。但是,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盡管取得一定成績,與國際發達保險市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重大災害事故保險理賠案例選編2015》指出,2008年以來重大災害事故保險賠付占直接經濟損失的比重呈上升趨勢,但與發達國家30%的比重相比依然有差距。根據民政部數據,近8年來,我國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接近4萬億元,但后期的保險賠款所占比例卻一直很低。以汶川地震為例,其直接經濟損失為8451億元,保險賠款為20多億元,占比僅為0.2%左右。而在國際上,巨災保險賠款一般占到災害損失的30%-40%。
即使是今年7月推出的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也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研究表明,在自然災害賠付比例中,相較于發達國家30%-40%的保險占比,我國住房賠付占比還不到3%。巨災面前,仍需要強化保險對住房的保障。
以上主要是從宏觀角度分析。如果從微觀角度看的話,買過保險的人往往有這種經歷,保險公司在承保壽險等險種時往往會注明“地震等特大災害不在保險范圍”。一般而言,保險公司也承受不起投保人因地震等遭受的人身和財產損失。如此一來,經過層層篩選后的所謂各類“災害險”,也有名不副實之虞。所以盡管重大災害發生的概率相對較小,但各保險公司還是有些擔心巨災險“不能承受之輕”。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很多保險公司對巨災險“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甚至不要”的態度了。
巨災保險發展前景廣闊
怎么擴大巨災保險這個空間,事實上是一個很有講究的命題。記者認為,解答這個命題,首先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巨災險適合市民需要”這個命題。記者訪問了一些專業保險人士。綜合他們的意見,一個好的“巨災險”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一是費率水平不太高,應該在綜合考慮當地市民支付能力的基礎上確定。二是條款設計從當地災害實際特點出發,尤其不刻意回避當地經常發生的災害。當然,這不是說保險公司不要盈利,而是說保險公司要在經過精細計算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有關災害的“支付價格”。歸根到底,還是慎重確定費率,同時要確保保險人和保險公司雙贏。三是涵蓋的重大災害的范圍盡可能廣泛,比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海嘯和臺風等,“一個都不能少”。
在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要完善巨災險體系,除“天時”已經具備外,對巨災險的必要性和發展空間要有清醒認識,而當務之急則是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主導方面,可以在“新國十條”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經驗,除了推動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比如《重大災害保險法》《農業保險法》等)之外,還應提升巨災險的地位,加大巨災風險管理力度,指導保險公司在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做好前期研究、防范工作,進而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政府可以參考美國的洪水保險計劃,在以市場化的方式推出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的基礎上,像美國強制要求業主在建筑物貸款時購買洪水保險一樣,適時推行重災強制保險試點和農業災害強制保險試點。同時,著力構建多層次風險分擔體系,充分運用了分保、再保險、資產證券化等手段,與商業性保險公司合作,政府參與兜底。具體而言,為彌補保險公司風險,可以通過眾籌或政府和保險企業合資形式,設立重災保險基金,根據區域的風險差異性,制定不同水平的費率級別。社會方面,可以多培養一些保險和再保險中介組織,爭取盡可能活躍保險市場。
我國巨災保險市場的前景是比較廣闊的。不過在當前情況下,市民朋友為了更好防范災害風險,可以考慮用壽險來進行彌補,比如采用投保家財險和意外險組合的方式,這樣一來,一旦發生令人遺憾的不測,今后的家庭生活也會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