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媛

盡管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對于年輕人老說,盡早開始為以后的退休生活投資非常有必要。畢竟,在最能賺錢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未來過于樂觀,而在樂觀時保持謹慎永遠不會錯。
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已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數的16.7%,年均凈增老年人口800多萬人,超過新增人口數量;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人,約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凈增高齡老人100萬人,增速超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冰冷而嚴峻的數字面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已不再是霧里看花。
老齡化時代下的巨大養老需求
在老齡化道路上,沒有什么市場像養老業一樣,呈現巨大的需求并與一個國家的政策息息相關。預計到2030 年,我國商業養老保險金領取需求可能達到0.9萬億~4.23萬億元,給養老保障供給提出嚴峻的挑戰。記者對中國平安、太平洋、泰康等幾家公司的老年健康保險產品調研發現,目前老年人健康保險年均交費在450元左右,按照201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2.16億人計算,市場容量已經達到972億元。而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保險產品中,老年健康保險產品還相對較少,尤其是60歲以上人群,已有的針對60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保險中,價格從300元到500元不等。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將來能拿多少退休金
本刊在微媒上發起“你知道以后能拿多少退休金”的小調查,大約一個小時里收到的幾十個回復中,無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內地城市,無論是在外企、國企還是民企,大多數人表示不知道,只有兩人說出了大概的數字,一人來自事業單位,一人是“聽說的”。
記者登錄政府部門相關網站想找到答案,立刻被“便民服務”欄目里的答案“凌亂”了。頁面上給出了這樣3個公式: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1%×繳費年限)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參保人員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月繳費工資指數(計算本人平均月繳費工資指數時包括視同繳費年限的繳費工資指數)
本人平均月繳費工資指數=(Z1+Z2+……+Zm-1+Zm+1×n)÷N
式中,Z為參保人員的月繳費工資指數,按照參保人員退休前1月、2月……m-1月、m月本人月繳費工資基數除以對應的本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算;n為繳費月數。
通過這3個公式計算出的基礎養老金,還只是自己領取的一部分養老金。另外一部分,是自己個人賬戶上的歷年積累,這些積累會分成12份,每月發一份,分10年發完。其他城市的具體規定有一些差別,但要理解起來也都是很有“難度”的。這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將來能拿多少錢的原因。
當下年輕人對養老樂觀,但知識和養老儲備薄弱
花旗銀行與友邦保險聯合發布的2015年年度《中國居民養老準備洞察報告》顯示:當下我國的年輕人是全球最樂觀的。這份報告所覆蓋的受訪者為13個大中城市的年輕人,7成以上的受訪者對實現“自由而舒適的養老生活”目標有信心,還有27%的人計劃提前退休。
報告同樣調研了已退休人群,他們表示養老生活并不開心。現在的退休人士有的會持續工作,直到幫忙照顧第三代,時間和資產也大多用在了第二代和第三代身上。這還是經濟寬裕的情況,而一次大的醫療支出就可能讓他們花光所有積蓄。1/3的已退休受訪者承認,按照目前的資產,眼下的生活水準僅能再維持10年。
對于從小生活在經濟增長中的年輕人,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覺:每年都可以加薪,資產會越來越多,到時候會有足夠的錢讓我們不用工作也能保持體面的養老生活。
養老需要多少錢?目前,4000元/月已經是國家退休金中較高的水平,但這些錢卻顯然無法滿足一個人在大城市的生活,而未來的養老開銷只會更大。如果僅以受訪者的預期看,每個家庭需要的養老金為198萬元,但他們平均的儲備(加上房產等資產)只有132萬元。
這僅是現狀,以后可能更糟。繳納養老金的人在減少,領取養老金的人在增多。而受訪的大多數人仍把國家退休金和存款當作自己最主要的退休儲備。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居民的養老信心指數為71.6分,與之相對的是,他們的養老儲備指數僅為43.4分。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主要在于人們都沒有準備,或者說他們不知道該為養老做怎樣的投資。實際上,在成熟市場,從年輕時就開始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是最常見的投資手段。只不過在中國,商業養老保險還遠未普及。75%的受訪者現已持有人身保險產品,但持有商業養老年金保險的受訪者僅占21%。人們甚至搞不清商業養老保險的目的。
在報告中,受訪者對于“退休養老金融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7.9%,甚至高于他們對一般金融產品的預期(7.8%)。養老保險的特征是安全穩健、收益明確,這決定了它不可能享有動輒1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一般退休養老金融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甚至更低。
“現收現付”模式遭遇到供養難題
穿越數字與情緒,回到養老保險制度本身——正是這一制度,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大半生。世界各國的選擇證明,養老從無完美制度,不是當代人作犧牲,就是下一代人作犧牲,我國選擇了工作一代養退休一代的“現收現付”模式,毫無疑問會遇到供養難題。
1994,世界銀行在其研究報告《防止老齡危機——保護老年人及促進福利增長的政策》中首次提出了建立養老年金的“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是強制和非積累制的,是由政府管理的待遇確定性(DB型)職業養老金制度;第三支柱是政府提供稅收激勵,個人自愿參加的養老儲蓄計劃。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探索建立以三大支柱為支撐的養老保障體系,到現在,我國雖然初步搭起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架構(見附圖),但第一支柱負擔過重;第二支柱覆蓋范圍窄,對國民養老保障功能有限;第三支柱方面,我國尚未就稅收遞延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做出整體的政策性安排。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和基本養老金支付壓力不斷增大,構建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1997年中國就提出建立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目標,但隨后的改革主要集中于公共養老保障領域,通過“改制、擴面、提升統籌層次”等一系列改革,基本實現公共養老保險的全覆蓋。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等市場化手段發展滯后,所占份額比較小,沒有在體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收入來看,2014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的收入分別為25310億元、2510億元和1600億元;積累基金分別為31800億元、3845億元和7689億元;保障人群分別為34124萬人、50107萬人和2293萬人。覆蓋近4000 萬人的職業年金還未正式運作,鼓勵和支持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政策還未真正落地。這種公共養老金“獨撐天下”的格局嚴重影響養老金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
盡管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諸多的不完善,但對于年輕人老說,盡早開始為未來的退休生活投資非常有必要。無論是為了更好地照顧至親,主動掌握自己的生活,還是不給他人制造麻煩,在養老這件事上未雨綢繆總是對的。畢竟,在最能賺錢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未來過于樂觀,而在樂觀時謹慎永遠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