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冠楠
【摘 要】在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今天,舞蹈藝術繁榮發展,舞蹈作品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從接受理論角度看待舞蹈,它是等待人民接受的商品,而當物質極大豐富,消費需求出現時,社會分層的“碎片化”趨勢在我國越來越突出,舞蹈的受眾角色開始產生變化。舞蹈事業該如何發展,這是舞蹈界懸而未決的大問題。因此,筆者以舞蹈受眾為切入點,對碎片化背景下的受眾進行研究,力求探尋一條舞蹈受眾碎片化的“專業型”路線,讓舞蹈能回歸社會、服務人類。
【關鍵詞】受眾碎片化;接受理論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63-02
一、舞蹈的受眾碎片化分析
(一)對舞蹈受眾碎片化的理解。所謂受眾,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聽眾、電視觀眾、網頁瀏覽者等。①受眾是不同的個體,由于時代、民族、職業、地域、年齡、性別乃至個人經歷、修養、心境等因素,使受眾者對作品的理解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這些心理感受必然影響到受眾對作品的接受。“碎片化”的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對碎片化的研究最早見于上世紀80年代“后現代主義”的研究文獻中,②也是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
在碎片化市場下,社會的分層化日益突出,而隨之產生的舞蹈受眾碎片化現象也相當嚴重。筆者認為舞蹈受眾不是舞蹈傳播者的侍從,可以任意驅使,而是某種意義上的主人,具有很強烈的自主意識、創造意識、自尊心和對作品的選擇、理解與判斷能力,并不輕易被舞蹈傳播者任意支配。對于欣賞者而言,可以選擇感性的欣賞,也可以選擇理性的欣賞。那么,為何會產生受眾碎片化呢?筆者從社會和個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對研究有所幫助。
(二)形成舞蹈受眾碎片化的原因。1.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是指社會上的各種事物,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群體、社會交往、道德規范、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影響舞蹈受眾碎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不同民族的地域因素。我國地域遼闊,擁有56個民族,由于生活環境與民族文化的差異,少數民族的舞蹈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民眾都能歌善舞,有屬于自己的特色舞蹈。正是因為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的種類繁多,從而導致受眾群體分散,碎片化十分嚴重。如在欣賞者看來,北方的秧歌就絕對不同于南方的花鼓燈,藏族的鍋莊舞也與傣族的象腳鼓舞迥然不同。所以,要想緩解地域因素給舞蹈受眾帶來的碎片化,就需要創造具有民族性的舞蹈藝術,這樣既有利于民族舞蹈的發展,也可以擴大受眾面,盡早解決受眾碎片化的問題。2.個人因素。人是社會中的人,在受社會影響的同時,自身的個性發展也決定了舞蹈受眾必然產生碎片化。第一,不同年齡群體導致舞蹈受眾分化嚴重。以年齡屬性作為分析對象,是我們了解舞蹈受眾碎片化的基礎。比如:兒童只會覺得舞蹈《拔蘿卜》好看、好玩,青少年對街舞等一些潮流舞蹈情有獨鐘,老年人則會認為舞蹈《東方紅》《洗衣歌》能使他們熱血沸騰。由此看來,不同的年齡層次分化會產生不同的受眾群體,所以舞蹈作品的創作者也要更多地考慮到年齡所帶來的舞蹈受眾變革。第二,不同的審美態度對舞蹈受眾碎片化有明顯的影響。所謂審美態度,就是對藝術作品采取一種無功利、超利害的觀賞態度。一部舞蹈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否被全部人接受,這是一個未知數。審美態度在舞蹈接受中是一種審美能力,欣賞性的審美使受眾被作品的意趣吸引,并且在審美層次上展開想象和情感活動,而批判性的審美往往帶有比較明確的功利性,不僅不會被舞蹈作品吸引,還會對舞蹈進行批判,不斷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受眾碎片化對舞蹈的現實影響
首先,受眾碎片化必然會使舞蹈節目的內容多元化,更能滿足受眾的需要。近年來,舞蹈事業蓬勃發展,倡導“快樂舞蹈”,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源于生活的素材都可以創造成舞蹈。比如反映家庭現實生活題材的舞蹈《家》和《如果愛》,體現兒童生活的《我可喜歡你》等,任何生活中的點滴細節都是舞蹈追求和向往的,不論是現實美或是現實丑,經過藝術手法加工后,都能成為有情感的肢體動作,同樣可以震撼心靈。尤其是近些年興起的《舞林爭霸》等真人秀舞蹈節目,通過電視媒體傳播,滿足不同人群的喜好。
從另一方面來說,受眾碎片化使舞蹈不再精益求精,為了追求市場利益和所謂的“票房”,以滿足受眾的興趣為標準,水平較低,導致舞蹈內容庸俗化和同質化,降低了舞蹈的文化導向作用。更有甚者,為了使受眾數量達到最大化,就要取悅、迎合受眾的口味,將舞蹈藝術“低級化”,大量復制單一、膚淺的內容,無任何情感意義可言。由此看來,我們必須盡早解決舞蹈作品庸俗化和同質化的問題,為舞蹈開拓出屬于自己的廣闊市場。
三、以受眾為本,推動舞蹈藝術的發展
(一)保證舞蹈的核心受眾,增加潛在受眾。所謂舞蹈核心受眾,是指一個舞蹈最主要的收視群體。準確地分析和研究核心受眾,研究舞蹈怎樣定位才能吸引和保持核心受眾,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舞蹈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東西,多數欣賞舞蹈的人是專業舞蹈院校的學生和老師以及舞蹈研究者們,他們就是舞蹈的核心受眾群體。舞蹈的創作要以核心受眾的訴求核定自身高度,同時也以自身的訴求定位核心受眾,保證和維護好核心受眾,提高其忠誠度是舞蹈進行傳播的基礎。舞蹈的創作并不可能針對所有受眾,也不能以所有受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但是,可以在具有穩定的核心受眾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潛在受眾,豐富舞蹈內容,以群眾為本,更加貼近真實生活,把高高在上的舞蹈藝術與大眾生活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雅俗共賞,從而擴大舞蹈受眾群體。
(二)提高舞蹈對受眾角色的人文關懷。在當代舞蹈界,人文關懷作為一種舞蹈創作理念已不是生僻的術語,然而,能真正理解并做到人文關懷的卻并不多見,很多只是停留于表層。舞蹈要想樹立自己的威信,必須通過提高創作者自身的文化品位、塑造人文的舞蹈品格來自救。
現實題材舞蹈《父親》就是一個融入人文關懷的最典型的例子,它用群體舞蹈形象集中塑造了退休老人的心理情感與性格。舞蹈的最大亮點在于編導關注民生,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在動作語言和服裝的設計上追求質樸、貼近生活。這樣樸實的舞蹈,表現了人世間最能打動人的父女之情,觸動著受眾的內心,讓他們不知不覺地跟著它動情,這無疑擴大了受眾面。可見,能感動就能融入,只有能觸動人心的舞蹈作品,才是大眾所喜愛的。
(三)加強市場調研,堅持走受眾碎片化“專業型”路線。受眾是舞蹈傳播的歸宿,想要吸引更多的舞蹈觀眾,就應該確定哪些內容題材能引起多數人的興趣,尋求題材的熱點,從而擴大受眾面。成功的舞蹈作品應該能準確把握受眾的觀看欲望和心理需求,這就要求在前期做好市場調研,要科學合理,根據自身舞蹈的定位、觀眾的喜好來確定不同受眾對舞蹈的不同要求。
在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后,舞蹈就要融入社會開拓市場,碎片化帶來的是一種機遇,它或許能成為規范舞蹈市場的一個有效手段。碎片化產生的是分眾化趨勢,在面對眾多不同的受眾群體時,筆者認為必須堅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就是走碎片分眾化的“專業型”路線。所謂“專業型”路線,就是要強化舞蹈隊伍素質,以提高舞蹈創作者自身的文化與專業素質為本,精鉆舞藝,精益求精,把目標鎖定在具有特定需求的小眾市場,創作優秀的舞蹈作品,讓每一個舞蹈都成為精品,都能實現舞蹈自身的社會價值。
注釋:
①陳凝,張文毅:《略談我國受眾觀之演變》,載《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1月第6期,第45頁。
②劉昊:《碎片化語境下的網絡傳播策略》,載《新聞愛好者》2011年5月,第77頁。
參考文獻:
[1]隆萌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3]屈一峰.淺談受眾的藝術需求[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3).
[4]于垚.從消費者受眾轉向公民受眾[J].新聞愛好者,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