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露
何中國人虛歲
□周 露

中國人說到年齡時常常使用一個詞叫作“虛歲”。在全世界,或許只有中國人有兩個年齡,一個周歲,一個虛歲。對于“周歲”是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還能說得清楚。而虛歲如何“虛”,卻是件讓人容易迷惑的事情。
虛歲是中國傳統計算年齡的方法,它是以年為單位的,是一種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一個人出生的當年記為一歲,以后每過一個春節增加一歲。與現代不同的是,在古代,虛歲是唯一的記歲方法,所謂的歲,指的就是虛歲,沒有什么周歲、虛歲的概念。
春節有一副經典對聯,叫作“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最能反映春節增歲的意義。
在戶籍制度出現之前,絕大多數人可能都無法報出自己的準確年齡。實際上,在大眾文化水平普遍極低的情況下,記住自己的準確年齡既沒有什么必要,也超出絕大多數人的能力。
年齡的出現,實際上是為了強化國家對社會的控制,便于汲取資源。中國人的虛歲來自戰國時代實行軍事集權的秦國,其在公元前375年創立了戶籍制度,到公元前231年開始登記年齡,目的主要有兩個——征稅和征兵。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有了中央政府就有了稅,而自然經濟下,稅的直接體現是糧食和人力,所以怎么控制住人是統治者最重視的問題。其中,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登記人口。
從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書年”開始,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頒布《戶籍法》之前,官府的戶籍和檔案只記載民眾的生年或年齡,不記出生的月和日。
所以,按照這種計歲法,哪怕你出生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在歲數上也和出生在同年第一天的人沒有任何差別。即便你們的實際年齡差了幾乎整整一歲。
(摘自《百科知識》)
“婆姨”一詞源于佛教
“婆姨”一詞為陜北、山西一帶方言,陜北地區主要指婦女,山西一帶主要指妻子。
但如果走在大街上,看到有兩個年輕“婆姨”在逛街,這里就不是“妻子”的意思,而是指“已婚女性”,所以“婆姨”不止是對妻子的稱呼,也是對女性的稱呼,民謠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一說法。知道“婆姨”的兩種意思后,盡量還是不要亂用,如果你把沒結婚的女性也叫婆姨,會讓人生厭。在陜北,一般會把沒結婚的女性叫“女子”,再小一點的叫“女女”。
而據學者研究,佛教稱女居士為“優婆夷”。唐《敦煌變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經文》:“‘優婆塞’者,近佛男也。‘優婆夷’者,近佛女也。”想當初佛教盛時,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稱是“優婆夷”;而自己老婆以外的女人也都是“優婆夷”,后來省略為“婆夷”。隨著“婆夷”這個稱呼的宗教意義越來越淡,書寫時便多了個女字偏旁,成了“婆姨”。
(摘自《文史博覽》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