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妍 鄧齊濱
摘要:中國革命法制建設經歷了從農村根據地到城市解放區,進而發展到新中國的歷程,其中的司法建設也隨之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并推進到全中國的重大轉折。哈爾濱解放區將根據地時期的“便民”司法傳統與城市司法實踐相結合,注意滿足城市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在法律術語、法庭形式、司法程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形成了哈爾濱解放區規范化、國際化的城市司法特色,實現了中國革命法制中司法建設“從農村到城市”的重要轉折,為新中國的司法建設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革命法制哈爾濱解放區司法建設
中圖分類號:DF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330(2016)05-0153-09
任何社會的法律都是為了維護并鞏固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而制定的,它反映某一時期、某一社會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的關系極為密切。①回顧中國革命法制的司法歷程,從工農民主政權的司法建設到抗日民主政權的司法建設,從司法“便民”理念到“馬錫五審判方式”,中國共產黨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與農村自給自足的“單一”農業經濟相適應的司法傳統,滿足了蘇區、邊區時期農村根據地農民的利益訴求。隨著1946年哈爾濱的解放,城市復雜的市民群體、多元的利益訴求使得這種農村根據地的司法經驗已不能適應城市社會的需要,新中國在哈爾濱這個第一個解放的大城市開始了中國革命法制的首次城市司法建設實踐。筆者在對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院藏審判案卷、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的普查與整理中發現,作為新民主主義政權司法建設的城市實踐的主要代表,哈爾濱解放區司法建設既繼承了以往農村根據地“便民”司法的成功經驗,同時又融入了鮮明的城市特點,形成了以規范性、國際性為特色的司法制度,實現了司法建設“從農村到城市”的重大轉折,有效解決了哈爾濱解放初期經濟、外僑糾紛等城市特殊問題。哈爾濱解放區司法實踐是新中國司法制度建設的重要實踐,對我國當前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也不無裨益。
一、司法轉折的背景:從鄉村到大城市
(一)社會階層及利益訴求的不同
在哈爾濱解放之前,革命政權建立的蘇區、邊區根據地是農業區域,廣大農民是社會階層的主體,利益訴求主要體現為對土地所有權的渴望。對此,民主政權多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等打擊封建土地剝削制度的方式以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而哈爾濱是國際化的大城市,大城市是指經濟較為發達,人口較為集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2014年國務院印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明確了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即城區人口達到500萬至1000萬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哈爾濱就在其列。但從歷史上看,城市人口的標準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數,在不同的時期,隨著人口總數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不同,城鎮人口的標準也應有所不同。如20世紀中后期,通常將50萬人以上的城市稱為大城市。但在近代史上,一般將10萬以上的城市稱為大城市。此外,有的國家還兼顧人口的職業構成,其中最基本的指標就是“非農業人口比重”。 1995年國務院《關于城鄉劃分標準的規定》對城鎮居民人口規模的下限定得較低,即2000人,但又以非農業人口比重超過半數加以限定。根據 1947年10月最終《哈爾濱特別市現狀統計表》中反映出來的《戶口調查的統計數字》顯示,哈爾濱中國人口614657人(不包括近郊農村區顧鄉、香坊、松浦78627人),外僑38134 人。哈爾濱不僅人口基數大,而且非農業人口比例高,是東北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在本文中將哈爾濱定義為“大城市”。 社會各階層構成中包括“工人、職員、獨立小生產者、知識分子、學生、工商業者、少數民族、市郊農民、貧民等”《松江省主席馮仲云致詞》,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3),轉引自孫光妍、隋麗麗:《新民主主義民主政治的可貴探索》,載《法學家》2007年第4期。 各個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城市人口構成中有前蘇聯、日本、朝鮮、波蘭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僑民。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哈爾濱市志·人口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頁。 外國僑民大多數為商人、工廠主、銀行經理及外國企業的職員、技術人員,城市職業構成中工商業者占城市人口60%以上,而農民人口僅占城市人口26%,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2,案卷號116。 作為市民主體的工商業者利益訴求主要是工廠開工、商店開業,通過城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來滿足廣大市民階層最基本的生產生活需要,而城市經濟恢復和市民生活保障都需要通過城市社會分工合作來實現,這是一種各利益階層互相依存的復雜社會形態,也更需要法律來規范和制衡城市的信用體系。哈爾濱解放區建立后,民主政權面對城市復雜多樣的社會形態與民眾特殊的利益訴求,只有選擇保障市民(包括資本家、工廠主)的基本權利、恢復城市經濟、建立法律規范體系,才能滿足廣大市民的要求,穩定新生政權,建立鞏固的大后方基地。
農村與城市民眾利益訴求上的差異導致了司法案件類型和案件解決方式從單一變得復雜多樣。農村根據地是熟人社會、鄉土社會,案件類型以土地、婚姻、繼承等民事糾紛為主,參見高海深、艾紹潤:《陜甘寧邊區審判史》,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123頁。具備民事調解的基礎土壤。因此,農村根據地各類民事糾紛多適合以調解的方式解決。參見張希坡、韓延龍:《中國革命法制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46頁。 而哈爾濱解放區工商業人口眾多,訴訟類型多樣,根據哈爾濱市人民法院檔案室所藏革命歷史檔案以及《哈爾濱市人民法院工作總結》記載,1946年哈爾濱市法院共審理刑事案件649件,民事案件213件;1947年審理刑事案件2148件, 民事案件1080件;1948年審理刑事案件1827件,民事案件2008件;1949年審理刑事案件1994件,民事案件3057件。雖然哈爾濱地理面積遠小于農村根據地,但是城市糾紛遠多于農村。這與城市特殊的工商業人口和發展有關。同時,以1947年、1948年為例,離婚案件占51%,遷讓案件占11%,返還財產占10%,脫離姘度占9%,清償債務占7%,損害賠償占5%,解除婚約占3%,交付工資1%,確認所有權1%,脫離家庭關系1%,交付子女1%,由此可見民事案件類型復雜多樣。外僑案件也占有重要比重,從1946年至1949年哈爾濱市法院受理外僑刑民事案件分別為447件和813件,占其所受理的刑民事案件總數的83%和147%。(參見孫光妍、孔令秋:《哈爾濱解放區對外僑案件的審理》,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2期。)按人口對比,外僑刑事案件占其人口比重相當于中國人案件占中國人人口比重的33倍,外僑民事案件占其人口比重相當于中國人案件占中國人人口比重的6倍,由此可見,外僑涉案率高。(參見鄧齊濱、孫光妍:《司法能動與現實修正:新民主主義外僑案件審理的司法經驗》,載《求實》2012年12月。) 涉案內容復雜,不僅出現了勞資糾紛、外僑案件等以往農村根據地沒有的案件類型,而且城市商業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以契約關系為主,這與農村根據地行之有效的以親情血緣倫理關系為民事調解的出發點完全不同。據檔案史料記載,哈爾濱解放區民主政權要求司法案件的解決“必須嚴格注意法治精神、用法治來具體體現民主政治”。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5,目錄號1,案卷號7。 司法實踐中,哈爾濱解放區糾紛的解決多以判決為主,以調解為輔。以1949年哈爾濱解放區法院審判外僑民事案件檔案為例,1949年審判外僑民事案件共360件,其中調解案件120件,僅占214%。根據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院藏案卷統計。這種城市與農村案件解決方式的不同凸顯了城市與農村民眾利益訴求的沖突,而“法治精神”的重要地位的確立指明了在城市中民事審判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促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建設“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城市特定情況選擇司法模式。
(二)經濟模式的迥異
農村根據地的經濟模式是簡單而傳統的,而城市經濟的構成是復雜多元的。解放初期的哈爾濱不僅有以國營軍工企業、被服廠等形式出現的國營經濟,還有消費合作社或職工合作社、加工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獨立手工業勞動者的產銷合作社三種類型的合作經濟,以及以加工制、出租制為主要類型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大量的個體工商戶形成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3,案卷號94。 根據《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施政紀略》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1947年底,哈爾濱市有商業企業10277家,總資本為23億元,職工總數為31270人;有工業企業12482家,總資本為556億元,職工總數為59684人。哈爾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史志辦編:《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施政紀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史志辦1994年版,第25頁。 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城市社會分工明確是哈爾濱解放初期的社會現實。解放區民主政權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即不僅發展國營經濟,而且注意保護和扶持私營經濟,才能保證工人不失業、商店不關門,才能穩定政權、支援前線。
哈爾濱解放區為了盡快恢復經濟發展,針對工商業發達、經濟形式多樣的情況,對經濟類案件探索與農村根據地迥異的處理方式,注意保護資本家、私營業主的合法財產。以1948年哈爾濱解放區法院審理的348件經濟類案件為例,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哈爾濱市志·司法行政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頁。 除大部分貪污、行賄、受賄和不法工商業者侵吞資財和不法商人“囤積居奇”等危害經濟秩序的案件外,更有在多元經濟模式下產生的交付工資、勞資糾紛等農村根據地時期未處理過的案件。這些案件的審理,既有對資本家的剝削行為進行的公審和處罰,也有在“勞資兩利”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平衡勞資雙方利益的實踐,既保護了勞動者的權利,又保證了企業的正常運營。這是哈爾濱解放區司法制度建設注意保護私人財產權的重要體現,而私權的保護是包括民族資本家、小工商業主、勞動者在內的市民階層應有的權利,反映了新民主主義的人權觀。
(三)訴訟習慣的差異
中國傳統法和諧價值的體現是“息訟”、“無訟”,如果出現了爭訟的苗頭,則一般采取調解、教化等措施使雙方盡量息訟,化解矛盾。陜甘寧邊區根據地創立的“馬錫五審判方式”等司法手段,通過深入農村、依靠群眾、教育群眾、方便群眾的方式宣傳了黨的政策方針,引導群眾遵法守法,也迎合了中國民眾傳統的息訟心理,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哈爾濱是東北亞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國際化的大都市,與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受人情社會基礎影響較深的以往農村根據地相比,市民文化程度普遍較高、法律意識較強,使得哈爾濱逐漸形成了以“訴訟”的方式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氛圍。與農村的熟人社會相比,城市作為陌生人社會,為了通過城市社會分工來實現基本生活保障,市民間更需要法律規范來維系相互間的基本信賴,“訴訟”則是通過公平裁斷來維系城市信任的重要手段。
從檔案史料來看,哈爾濱數量眾多的僑民群體也對市民權利意識的影響巨大。解放初期哈爾濱外僑人口占居民總數的2615%,外僑刑事、民事案件分別占哈爾濱解放區法院受理刑事、民事案件總數的83%和147%,前引⑧孫光妍、孔令秋文。 占人口一定比重的外僑自然在與普通市民生活中將注重合法權益保護的習慣充分滲透,促進了哈爾濱市民權利意識的興起。以哈爾濱解放區法院1948年民、刑事案件為例,收案總計4496件,最終有4405件結案,只有91件沒有結案(見下表),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5,目錄號1,案卷號5。 大量的民、刑事案件迫切要求解放區法院在司法資源稀缺的困境下及時解決矛盾、化解糾紛。1948年哈爾濱市政府發布的《健全組織領導中的一些問題(草案)》中也記載,“城市人民反映問題很快,要求解決問題亦很快?!惫枮I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5,目錄號1,案卷號8。 面對市民爭訟的習慣,哈爾濱解放區法院及時地解決了糾紛,審結了案件。在上述1948年1月至3月間民事案件中有77%是在三天內就結案,需要一個月以上結案的只有3%,而刑事案件30天內結案率達到923%。前引B15。
二、司法轉折的實踐:從重視實體到重視程序
面對復雜的政治、經濟形勢和市民的利益訴求,為了更快地穩定政權、發展生產,哈爾濱解放初期在繼承和沿用農村根據地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摸索更適合城市司法建設的轉折之路。1948年頒布的《哈爾濱特別市民事刑事訴訟暫行條例》(以下稱《暫行條例》)作為司法實踐的轉折點,體現出了強調法治原則和重視程序的司法特色,初步形成了哈爾濱解放區城市司法以規范化和重程序為中心滿足市民利益訴求、解決社會矛盾的司法規范。
(一)從“便民”式到規范化
建立于陜甘寧邊區時期的以“馬錫五審判方式”為核心的鄉土司法傳統雖然既強調深入農村的群眾路線也提倡規范化,但是由于環境條件所限,一直未能將二者相結合。將農村根據地時期司法規范的典型代表《陜甘寧邊區刑事訴訟條例》《陜甘寧邊區民事訴訟條例》與《暫行條例》相比較可以看出,哈爾濱解放區的司法建設在繼承了農村根據地時期“便民”司法實踐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特殊的法治傳統在諸多方面向規范化、專業化、法治化的方向作出了重要嘗試。
例如,陜甘寧邊區雖明文規定了取消“訟費”,取消“舊律師”和“舊司法代書”,但在訴訟實踐中卻并未詳細規定訴訟代理人的范圍、權限,給民眾訴訟帶來不便。而哈爾濱解放區在《暫行條例》中規定“民刑訴訟政府均不收訴訟費”(第7條)的同時規定了違反該規定的刑事責任,即:“如有執法人員(人民法院及公安局)索取任何財物者,當事人應拒絕并控告之。如有當事人自愿給予或約定給予執法人員,或與執法人員有關之第三人以財物者,應分別以行賄受賄論罪?!保ǖ?條)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5,目錄號1,案卷號7。
解放初期的哈爾濱市法院針對司法實踐中取消舊律師、沒有人代理訴訟給司法審判帶來不便的情況,還制定了關于訴訟代理人的條款,即:“當事人應盡量向司法人員直接陳述,解決問題,如確認為有選任訴訟(包括上訴)輔助人之必要時,得就下列人員中選任,呈準人民法院后做訴訟代理人、辯護人或輔助人。1.配偶法定代理人、監護人、或共同經濟生活之親屬。2.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人。3.基于正在經區以上政府機關團體證明確非別有私圖之公正人士?!保ǖ?1條)前引B19。
哈爾濱市法院在《暫行條例》及條例所附《說明》中明確:“禁止未經政府登記核準之舊律師并和舊司法代書參與訴訟活動,是為了群眾減輕訴訟負擔或愚弄(在舊社會是常有的),不是根本取消律師制度。在缺乏人民律師的情況下,另有第9、11條之規定應可作為補救。今后有合格的人民律師,經政府登記,仍是歡迎的?!鼻耙鼴19。
這些明文規定在《暫行條例》和《說明》中的條文是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是司法經驗法治化、規范化的重要體現。
又如,司法秩序的規范性方面,哈爾濱解放區明確了裁判權的強制性。《暫行條例》規定:“所謂審判民主不是我不同意即不得判決或不得暫時執行”;前引B19。 “人民法院所為指令(如傳喚當事人、證人、鑒定人或搜索、查封、逮捕等等)或所為之確定判決,是有強制性的。任何人(中外人民或群眾干部)均不得違抗,為加強法治秩序特有本條及十三至十六等條之明文規定?!鼻耙鼴19。
這是法庭秩序規范化的重要表現,與農村根據地的就地審判和拒不到庭者缺席判決相比,哈爾濱市法院規定“刑事被告經合法傳喚而無正當理由不到者,得予拘傳”;如有逃亡、湮沒證據、犯罪情節重大者,“得予逮捕或羈押”(第13條)。
詳見下表:
哈爾濱解放區對審判形式、審判秩序提出了規范化的要求,改變了根據地法院習慣采取的“便民”及“不拘于形式”的訴訟方式。哈爾濱市法院針對“在哈外國僑民對審判形式非常注重”哈爾濱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5,目錄號1,案卷號9。 的情況,設立了帶有“法臺”檔案中稱“法臺”是法庭審判時用的桌子,相當于現在法庭用的法官審判臺。 等具有嚴肅的法庭形式的標志,同時規定了嚴肅的司法程序,例如法院在開庭審理前會給被告送傳票,被告收到傳票后參加答辯,雙方交換證據等,還規定:“傳票要有回證,……寫傳票要多給一天時限,書記官不要寫草字及簡體,凡有寫草字、簡字者法警可以不收?!惫枮I市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檔案,全宗號5,目錄號1,案卷號3。
解放初期的哈爾濱市法院對違反法庭秩序的懲罰更加嚴格,法庭氣氛更加嚴肅,這是與哈爾濱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濃厚的法治氛圍相適應的,從而使哈爾濱解放區司法審判更具規范性和專業化特點。
同時,哈爾濱解放區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法律術語,并首次以法規的形式規范了司法用語。例如,在1948年《關于訴訟程序上的規定》前引B16。 所附的“說明”中即明確:“法律上‘假執行,因屬專門術語不易為群眾所了解,本條改為‘暫時執行,(其他各條中有專門用語處均暫避而不用)。”
在《暫行條例》中亦規定:“‘暫時執行,屬法律上所謂‘假執行,恐不通俗,故本條例改用‘暫時執行,是為特種情況下之必要,……第十八條之‘暫時扣押、‘暫時處分,亦即‘假扣押、‘假處分?!鼻耙鼴19。
這種通過立法創設通俗性法律語詞的做法,避免了晦澀難懂的法律專門用語給市民帶來的訴訟煩惱,方便市民參與訴訟,有利于法律常識的普及與糾紛的解決,得到了多數市民的擁護。同時,規范化的語言使司法用語得到統一,解決了司法用語不專業導致司法審判過于簡單和隨意影響法制本身的問題。
(二)從重“情理法”到重“成文法”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農村的社會基礎不僅是熟人社會,而且是人情社會,它以深厚的血緣、倫理、親情為基礎,同時又泛化為全體村民的民情。這種民情(人之常情)與天理、國法在鄉土社會中達成一致,能夠有效地緩解農村根據地的社會矛盾壓力,讓百姓迅速接受新的政權。為了法情兼顧、“情法兩得”、綜合為治,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根據地的司法建設方面強調依靠群眾、重視調解的原則,對司法干部的選拔也以“熟悉社會風俗習慣”王子宜:《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司法會議上的總結》1945年12月29日,陜西省檔案館檔案,全宗號15。轉引自侯欣一:《從司法為民到人民司法——陜甘寧邊區大眾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頁。 為標準,這種源自社會深層的“情理法”基礎使得司法審判不得不考慮法外順情,不能援法定罪,即便法院通過以依靠群眾為基礎的人民陪審、司法調解等司法手段也能達到案件審判的公平、公正,當然這并不是現代法治追求的“正義”,因為“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同樣重要,援引“成文法”就成為正義實現的關鍵。城市是一種陌生人社會,為了生活需要,社會的分工與合作必須公平,而這種社會公平必然要依靠“成文法”規制市民行為來實現。
在1946年10月16日哈爾濱市政府頒布《關于司法行政及組織問題指示》前,哈爾濱市法院審判沿用了民國法律“六法全書”中的程序法。
以外僑案件審理為例,有10個案件直接適用或間接適用了民國法律。參見前引⑧孫光妍、孔令秋文。如金錫洪 (朝鮮籍)販運毒品案,金錫洪(朝鮮籍)販運毒品案案卷保存于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檔案室,案卷記載“該案依照被告于本院有與該事實同趣旨的供述及本院檢察官對被告偵查筆錄中有與該事實同旨之供述記載綜合而認定被告之所為合于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選擇其罰金于其法定額內處被告罰金伍佰元。右罰金如不能完納時,依同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以三元折算一日易服勞役。裁判確定前羈押日數以一日折算罰金三元,依同條第四項算入右罰金?!眳⒁姽枮I市中級人民法院檔案室卷宗,民國三十五年(刑)第498號。 判決書中直接寫明該案的判決程序是“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一條”,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檔案室卷宗,民國三十五年(刑)第498號。指的就是民國的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