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偉
?
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
○金大偉
摘 要: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傳統課程教學理念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學習者接受需求多元化相矛盾,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差異性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教學方式一致性相矛盾,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歷史思維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教學內容碎片化相矛盾,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導向相矛盾。為此,教師要樹立現代遠程教育理念,把握現當代文學發展綱要,凸顯教學內容針對性;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凸顯教學內容專業性;把握接受者多元需求,凸顯教學效果導向性。
關鍵詞:現代遠程教育 中國現當代文學 教學現狀 對策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它對培養學習者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學習者來自工礦企業、農村、行業、社區等社會各個領域行業,實行在職非脫產學習,工學矛盾較為突出,學習意愿較為強烈。就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教師能否幫助學習者完成學習意愿、達到學習目標,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作用不容小覷。一方面,它著力提升學習者的專業知識,培養他們閱讀、分析、思考、審美和寫作等方面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它著力培養學習者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構建一定的精神價值取向。此外,在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強力推動和支撐下,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學理念發生轉變,教學內容多維傳播,教學方式不斷更新,對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和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教學理念的變化,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改革并未及時跟進,教學現狀仍不容樂觀。因此,深入剖析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努力尋找相應的對策,是當下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主要由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等四個方面構成。在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在發揮既定作用的同時,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體現為四對主要矛盾。
(一)傳統課程教學理念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學習者接受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教育教學理念之間的矛盾。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習者,為了一切學習者,為了學習者的一切;要求教師角色發生轉變,由“一言堂”的主角轉變為指導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導學者,由臺前逐步走向幕后;要求從遵從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轉變為尊重學習者的多元需求。然而,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理念仍然停留在傳統教學理念上,未及時改變。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中心,突出教師單向的“灌輸”。“教師備課以教師講課內容為線索,備的是老師講授的過程,主要考慮教師怎樣講得清楚”[1];課堂教學雖考慮學習者的接受效果,但是更側重教師單向的教學進度;由于教與學的時空分離,交流、互動僅僅停留在一定層面和少數學習者中。
教學方式之間的不同。在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方式中,“教學方面更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強調學生對重點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多重視記憶性學習,忽視對自身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2],教師單向的講解、灌輸方式便成為最好的選擇。在現代遠程教育理念下,教師無疑要更為關注學習者的需求,在教與學的活動中,他們已成為平等的個體。他們不僅需要講解、灌輸,更需要互動與對話,他們要闡述自己對現當代具體作家、作品的理解,發表自己對當下文學熱點的看法,運用所學知識理清現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等;這就不僅需要教師的面授講解,更需要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元化的學習資源。由于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部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差異性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教學方式一致性的矛盾
唯專業特色,忽略教育手段的作用。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吸收諸多因素形成的新文學,與當下聯系緊密,創作思想、文學觀念富有現代性,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具有創新性。與之相關,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也具有如上的相關特點,具有自身的專業特色。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教學活動教育者過分追求教學內容和課程的專業性,而忽略了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的運用,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如在重視由現當代文學史、作家、作品和評論、鑒賞等教學模塊的設計中,教師由于教育教學手段的單一性、傳統化,加之課程教學時間的有限,導致很多教學任務難以及時完成,學習者并未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唯教學手段,忽略專業教學特點。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影響:新媒體技術廣泛運用,專業課程教學平臺相繼構建,教學互動空間不斷拓展,微課程資源大量涌現……受此影響,諸多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式均發生變革,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也不例外。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出現和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既給高等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因子,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即使教師忽略了專業教學的特點。一是所有專業課程的教學方式逐步走向一致性,從而遮蔽不同學科、專業教學的差異性。教學平臺、互動空間、微課資源等成為千篇一律的教學手段,學科之間、課程之間在教學手段上已無差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與其它文學課程教學手段已無差異性。二是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借助、依賴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忽略專業教師在專業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特別是在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的校園中,教育者由于過分依賴互聯網、新興媒體技術等手段的教育作用,過度信賴學習者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等,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面授課程次數、時數不斷壓縮,導致專業教學難以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歷史思維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教學內容碎片化的矛盾
輕縱向歷史思維,重橫向重點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包括文學史、作家解讀、作品分析、專題研究、思潮梳理等諸多方面,文學史是諸多課程的主線和綱領,作品分析是其最為核心的課程教學內容,其它專項研究是深化課程教學效果的必備手段,三者缺一不可。受到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理念的影響,以及課程教學時數、次數的壓縮,中國現當代文學諸多課程的知識點和講解內容呈現碎片化特征,即形成諸多橫向的知識點,以專題講座取代系統講解,以重點作品分析替代文學現象的分析,以專題研究取代文學史的勾勒。教學中,雖有諸多碎片化的知識點,但普遍缺乏必要的綱要統領課程內容;雖有橫向的重點難點解讀,但普遍缺乏應有的縱向的歷史思維。
(四)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效果與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導向的矛盾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設置,要求學生掌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基本知識以及文學史綱要,并“能針對文學史上所發生的重要文學事件、文學作品和作家做初步的、合理的文學史定位,并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文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述評現當代文學創作中有影響、有代表性的作品,培養學生分析和鑒賞作品的能力,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并能做進一步的研究工作”[3]。可見,教師掌握課程基本知識,正確進行文學史定位,分析、鑒賞作品,進而提升文學修養等,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在教學效果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十分明確的專業要求和特征。與之相對應的是,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的宗旨和模式發生了相應變化,面向國家經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成為根本導向,尊重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功利要求是其兩個顯著的特點。如何在課程專業性和社會實用性之間實現有效銜接和轉換,成為困惑當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
“現代遠程教育是在師與生、教與學時空相對分離的情況下,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為廣大學習者傳輸現代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4],具有開放性、現代性的特點。如前所述,要樹立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理念,著力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習者需求三個維度尋求解決的對策。
(一)把握現當代文學發展綱要,凸顯教學內容針對性
一是以文學史統領課程教學內容。如前所述,中國現當代文學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呈現碎片化狀態,具有分散性,難以整合的特點;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學習者工學矛盾問題較為突出;課程教學時數受到壓縮,教學內容難以按計劃完成。在此情境下,教師需要以文學史來統領課程教學內容,把現代文學發生、發展和嬗變的線索大致串起來,使學習者獲得“史”的印象,從而獲得對所學內容的全局感和整體感。教師一方面要講好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史,突出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的發展特點,形成深刻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在解讀作家、作品的過程中要注入“史”的觀念,將其納入歷史的視野去分析、鑒賞;在專題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分析流派、思潮等產生的歷史背景,研究其歷史意義和價值。
二是以解讀作品、專題研究提升專業素養。要以解讀作家作品為教學重心。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發展階段,其課程教學仍然要立足“文學”本身,緊扣“文學”中心。在學習者閱讀作品的基礎上,教師“注意結合學生閱讀印象和問題來分析作品,側重發掘與培育學生對文學的感受力和分析評判力,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5]。同時,也要以專題研究深化課程教學質量。專題研究是對文學史、文學現象、流派和熱點的專門研究,是對專業內容的進一步深入探究。課程教師要設計好專題研究的內容、切入點,指導學習者做好專題研究的準備,創新專題研究的方式方法,以期順利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對于鞏固學習者的專業知識,提升其專業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凸顯教學內容專業性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果。現代信息技術是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的主要教學手段,主要指“以電子技術,特別是微電子技術作為前提,集控制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6],特別是在“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推動下,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愈發強大。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提升教學效果。在學習準備環節,要整合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源,為學習者參加學習做好準備。在學習心理狀態方面,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投入狀態。在學習環境方面,“可以利用視聽互動的功能,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和豐富的轉場效果,創設一種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氣氛”[7],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構建整體化的教學設計理念,以實現對所有教學環節的把握;加強課程在線教學平臺建設,及時發布教學大綱、教學一體化設計方案、電子教案、IP課件、離線作業等,為學習者自主學習搭建好平臺等。
圍繞專業課程內容,凸顯教學特色。開展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教師既要圍繞專業課程內容,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如學習基本的課程內容,指導學習者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等,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凸顯自身教學的特色。較之漢語言文學專業其它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當下的聯系更為緊密,更具有現代性、開放性的特征。為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凸顯本課程教學的特色。一是組織、指導學習者評論國家、地方現當代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并直接參與到當代文學批評史的構建中來,做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史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增強學習者的存在感。二是強化寫作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安排寫作教學內容,指導創作現代詩歌、散文、短篇小說,乃至劇本等,在寫作中增強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三是學習現代人文精神,培養現代人格。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一門人文學科,蘊含豐富的人文特性、人格精神、價值取向和知識分子立場等,要以此引導學習者構建合理的人格精神、人文情懷和價值取向等。
(三)把握接受者多元需求,凸顯教學效果導向性
把握現代遠程教育背景下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要求。安徽廣播電視大學“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文學課程教學的文化研究”項目曾經選取安徽電大系統388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者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調查顯示57.2%的學習者認為學習文學課程的動機是外部動機,如獲取文憑、工作需要、獲得學分等,其中工作需要是主要的外部動機;42.8%的學生認為學習文學課程的動機是內部動機,如提高文學修養、純粹興趣等,其中提高文學修養是主要的內部動機。[8]可以看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程教學要著力把握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要求,一方面要關注學習者的外部動機,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如將教學內容與考核考試要求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另一方面要鞏固內部動機,由于工學矛盾、學習時間不足等問題,學習者極有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所以教師要通過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等途徑,不斷提高學習者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興趣和動機。
將課程教學效果與國家、地方人才培養要求相結合。一要引導學習者樹立正確的課程學習觀念,明確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學習與個人職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任何學習都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路徑;指導學生要以學習專業課程、提高綜合素質為基礎,而后確定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二要聯系實際,將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有機融合。只有講透如何運用,學習者才會感覺到課程學習的實際效用。如在講授十七年散文的特點之后,可重點分析其模式化、虛假化所帶來的弊端,以此聯系當下中小學語文教育中作文寫作的誤區。三要結合人才培養定位,科學、合理設計教學模塊。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將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如可分為知識獲取、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課程作業等模塊,從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注釋:
[1]石曉巖:《高校文學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探索與實踐》,高教學刊,2015年,第20期,第49頁。
[2]林慧頻:《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路徑與方法》,西部素質教育,2016年,第1期,第52頁。
[3]翟麗娜:《變精英化為大眾化、變文學中心為學生中心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研究》,亞太教育,2015年,第36期,第88頁。
[4]夏強:《<中國現代文學專題研究>課程新詩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第69頁。
[5]賈珮瑤:《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芻議》,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年,第10期,第104頁。
[6]張蕾:《圖書情報服務中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分析》,現代情報,2012年,第2期,第67頁。
[7]李如:《開放大學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教學探索》,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第24頁。
[8]李海艷,金大偉,李如:《安徽電大文學課程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查》,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38頁。
(金大偉 安徽合肥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黨委宣傳部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