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1日至13日,貴州省委中心組舉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題研討會。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強調,要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重要指示,不負重托、不辱使命,不斷開創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新局面,以更加有力有效工作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新跨越。
省委副書記、省長孫志剛,省委副書記、省委政法委書記諶貽琴,省委常委宋璇濤、劉曉凱、孫永春、秦如培、陳剛、張廣智、慕德貴、王盛槐、王曉光、劉奇凡,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張群山,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省檢察院、省軍區領導同志參加學習研討。
陳敏爾指出,去年6月,在黨和國家謀劃“十三五”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總書記親臨我省視察指導,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總書記對貴州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貴州人民的特殊關愛,對我們是莫大的關心和支持,對全省各族干部群眾是巨大的鼓勵和鞭策,對我省加快發展是重大的歷史機遇,在貴州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貴州各項工作的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注入了動力。只要我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謀劃發展“扣扣子”,履行責任“擔擔子”,落實工作“釘釘子”,就一定能夠走出發展新路、奔向全面小康。
陳敏爾指出,一年來,全省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把深學篤用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做好各項工作的“主心骨”和“定盤星”,切實抓好學習貫徹落實。始終做到學在深處,注重原原本本學、聯系實際學、營造氛圍學、上下聯動學,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講話精神的熱潮。始終做到謀在新處,運用系統思維、底線思維、辯證思維謀劃發展,使學習貫徹過程轉化為完善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升工作水平的過程。始終做到干在實處,堅持學中干、干中學、知行合一,推動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生態環保、改革開放、民生改善、黨的建設持續向好。通過一年時間的學思踐悟,全省各族干部群眾進一步堅定了政治方向,統一了思想認識,明確了路徑方法,提振了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形成了履行主體責任的高度自覺,凝聚起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強大正能量。
陳敏爾強調,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是首要政治任務和長期戰略任務。各地各部門要緊扣總書記對貴州工作提出的五大戰略使命,聯系當前形勢任務,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動講話精神更好更多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全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加注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以大數據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安排,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不斷積聚跨越發展新動能。要扎實做好“三農”和脫貧工作,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要繼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發展生態經濟,抓好生態建設,加強環境治理,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不斷把我省獨特的生態優勢轉化為巨大的發展優勢,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要進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抓好就學、就醫、就業及社保等重點民生,用心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空巢老人,有效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要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傾力打造過硬干部隊伍,扎實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積極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孫志剛指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提出的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全面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平。要實現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下大力培育壯大大數據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體現資源優勢、具有市場競爭力、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農業優勢產業,發展旅游等展現生態環境優勢的產業,加快推進軍民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要實現發展要素從傳統要素主導向創新要素主導轉變,下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把科技創新作為“牛鼻子”,加大創新要素投入,推動產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的經濟體系。要實現產業分工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支持引導企業瞄準國內外一流的生產、技術、質量標準進行整體攀升,把品牌作為產業鏈打造的重點,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實現產品結構由單一低質低效向多樣高質高效轉變,下大力引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經過轉型升級后的企業,支持現有企業豐富產品層次,集中力量扶持若干有市場需求、發展前景廣闊的特色優勢農產品,豐富產業門類、增加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工作能力、創新工作方法、改進工作作風,堅持運用辯證思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