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力



在印江城北北環小區一棟臨河的單元樓前,現年95歲高齡的孟紹金老人坐在盛放的三角梅樹下,安靜祥和。
孟紹金,土家族,1921年生,印江沙子坡鎮池壩村坨里組人。幼時家境貧寒,9歲喪父,姐弟四人跟著母親在鄉親的幫助下艱難度日。13歲時加入當地民團組織,成了一個抗擊地方軍閥的“娃娃兵”。
1934年5月,賀龍率領的紅三軍進入黔東。6月,紅三軍收編當地民團1800多人,并以此為基礎成立了黔東縱隊,由冉少波任司令員。7月,印江獨立團、德江獨立團、沿河獨立團、黔東獨立團和川黔邊獨立團相繼成立。孟紹金與姐夫楊光貴等十多人一起加入沙子坡游擊大隊池壩游擊隊,成為一名游擊隊員,楊光貴任游擊隊長,被編入印江獨立團。
“國民黨到處抓人,沒地方躲,沒飯吃,就投奔紅軍,還見到了賀老總。”孟老回憶。1934年7月,賀龍來到沙子坡,幫助窮苦大眾當家做主人。孟老記憶中的賀龍身穿青色長衫,頭戴禮帽,拿著兩尺余長的大煙桿,就著炭火爐的火點燃煙草,邊抽邊講話。
紅軍把一個寨子里的游擊隊員編成四個組,一組三四十人,由一兩個老紅軍帶隊,配合部隊補充給養。當時帶隊的紅軍有一把三八式步槍,而游擊隊員沒有槍,只有馬刀、梭鏢等武器。他們就在刀把上捆上木棍,征集到糧食就把刀上的木棍當扁擔使,把糧食挑回來。
1934年10月,印江獨立團團長張均望帶領包括孟紹金在內的80多名游擊隊員和100余人的運輸隊到楊家坪征集糧食。因被當地土豪楊世昌告密,隊伍返回途中在爛壩溝遭遇了黔軍李成章旅戴玉堂團一部和當地民團約千余人的埋伏攔截。山坳里霎時槍響如放鞭炮,雙方隨即展開激戰。團長張均望率領部隊突圍,卻寡不敵眾,40余名隊員英勇犧牲。戰斗持續了將近兩小時,終因敵我力量懸殊,部隊武器匱乏而失敗,獨立團傷亡較大,隊伍潰散,僅有部分隊員沖出包圍。孟紹金在混亂中跑向山邊樹林處隱藏,一直在山溝里躲到天黑才敢跑回家。
后來得知,原來是印江獨立團中出了一名叛徒,黔軍李成章旅、戴玉堂團和當地民團偷偷埋伏在爛壩溝兩旁的半山腰,等挑著糧食的游擊隊員返回時,趁他們體力匱乏和缺少槍支不利條件下,發動了突然襲擊。
“張君望的兩個通信兵拿著槍在準備突襲,但是最后都沒有成功。”孟紹金說,這次戰斗有120多名戰士、80多名游擊隊員參加,除了張君望及40余名隊員英勇犧牲外,另一名首領寧國學帶領部分隊員逃出包圍。之后,印江獨立團建制也被撤銷,編入黔東獨立團。
1934年10月初,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黔東縱隊與各獨立團合編為黔東獨立師,師長賀炳炎,副師長冉少波。10月24日,任弼時、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主力抵達印江縣木黃鎮,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勝利會師,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黔東獨立師編入紅二軍團。
而孟紹金因與部隊失去了聯系,錯過了跟隨紅三軍會師整編,為了躲避當地反動勢力的搜捕,不得不東躲西藏,流落在外。在紅三軍與紅六軍團會師繼續挺進湘西后,黔東各地的“還鄉團”、“清鄉隊”和土豪劣紳,開始清理和迫害留落紅軍,以及參加過紅軍游擊隊和地方蘇維埃政府的人員,孟紹金等人被逼無奈,四處躲避以求生存。
后來,孟紹金歸家務農,跟隨伯叔們在當地學打鐵做工為生。1957年,孟紹金到印江林業部門工作。在1961年機關干部大規模壓縮的“精兵簡政”中,自愿申請回家勞動。1986年,在黨的政策關懷下,被確認為“紅軍失散人員”,并享受政府優撫政策和待遇。